书城管理假货研究
15684500000031

第31章 假货同传播的关系(1)

假货同传播关系的复杂性

一、假货同传播关系复杂的原因

传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广泛散布。在这里我们为了陈述研究结果的方便,将其临时定义为,人将信息通过载体散布到本人以外的空间。按照这一定义,人、信息、载体、空间、时间,是传播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素。在这一定义里,传播的外延很广,电视台播音员通过电视设备向社会播出新闻,上亿人看到了,这是传播。一个樵夫在山里砍柴,他根据亲眼所见的情况,认为四周没有一个人,这樵夫为了解闷,大声喊:中央气象台说,今年天气这么热,肯定要发千年不遇的大洪水哕……,这也是传播。

我们认为将后面这种内容也纳入研究的范围是必须的,因为其同样有不可忽略的社会意义,如樵夫通过空气这一载体,将中央气象台说今年肯定要发千年不遇的大洪水这一信息,散布到了他声音所达到的空间,实际上中央气象台根本没有这样说过,他以为旁边没有人,于是没有顾忌地胡喊。但事实却是有人在他看不见的树林里听到了他的喊声,并将这消息当成了真的,再传播使更多的农民知道,许多农民以这一信息为依据来安排农事,最后受了损失,假货的大量传播属于这种情况。

在一般情况下,商业意义上的真货即货真价实的商品同传播的关系是比较单纯的,因为商业的目标是利润,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是销售,传播是销售的前提,所以,一般来说,商人们销售货真价实的商品时,总是努力传播这些商品的相关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大,强度越大,时间越长,给人们的印象越深越好。其他非商业意义的真货同传播的关系也大致是这样,如一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自然规律,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前提下,他希望了解这一规律的人越多越好,他当然努力使这一发现得到广泛传播。

人们制售商业意义上的假货的目标也是获得利益,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是人们接受,传播也是使人们接受的前提。但假货有见不得人的内容,从制售假货者的利益来说,这些内容多数不宜让人知道,但传播如果弄得不好会让人知道。鉴于然,假货的制售者对传播是又害怕又不能不利用,并在如何恰当地传播使自己能最好地趋利避害上伤透脑筋,因而假货同传播的关系就派生出了复杂的状态。要弄清假货与传播关系中复杂状态问隐含的规律,必须先了解构成传播的五个基础要素即人、信息、载体、空间和时间在假货同传播的关系中,各自的实际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人。人是或者说主要是传播的实施者和接受者。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信息的发出和接受主体并不一定是人,如家畜家禽在较大的地震发生前不肯入栏,它们通过这种行为发出了可能发生甚至在限定的时间内一定会发生地震的信息。在假货同传播的关系中,这种内容非常少,故此我们将其忽略不计,或者说我们将其排除出我们研究的内容范围。

人对传播的实施,有些是无意的,或者说是目的不很清晰,或者说是目的的功利性非常弱。如有个市民听别人说,有个独生女一次向父母要500元钱买运动鞋,这不是事实,事实是要的金额是50元,是传播这一信息的人错听成了500元。这个市民又将这信息传播给他的朋友听,这个市民这样做,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没有什么目的,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说,目的性并不清晰,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朋友说这一事情,或者说是目的的功利性非常弱,他对朋友说这一事情的目的,不过是借助这一内容,使他能实现他跟朋友说话,填补生活空间的目的而已。

人对传播的实施,更多是有意的。特别是在相关假货的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往往有使他主观预期的这一信息接受对象接收到,从而实现具体利益的目的。

在接受信息的人中,有的是有意接受。如有些采购员故意寻求假货,目的是得到卖主更多的老板并不知道的回扣。有的老板有心寻求假货,目的是买到相对市场同类的真货价格低,又卖得并不太低的价格,从而实现更多利润的货物。有的消费者有心寻求假货,为的是花最少的钱,却又能实现自己几乎同使用真货一样多甚至更多的利益,如有的学生故意寻求使用效果一样但价钱低得多的盗版书籍。有的是无意中接受,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接受信息,但不知信息是假货,如有些人上网寻找名牌衣服信息,看见一网上商店说出售的是真名牌衣服,但在转钱进入卖主的账户后,卖主送上门的产品却是假冒名牌产品。有的是无意中接受信息,即并不想接受信息,但信息却刺激自己的感官,使自己不得不接受,如一些路牌广告,许多人并不想看,但其却自然地刺激人的视觉,使人不得不留下印象。

在人接受假货这几种情况中,从整体来说,在物质和信息供应充分的社会,人无意即被动地接受假货信息的情况,比有心即主动寻求假货信息的情况多。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接受到了假货的信息并不一定接受假货,就一般人来说,是否接受假货,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决定。

(二)信息。关于信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音信,消息。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递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同样是为了陈述研究结果的方便,我们在这里也将其定义为,一切可为人感知的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社会内容,即一切能被人感知的东西都是信息。读者可以作这样的实验,把自己关在密不透风的房子里,不和外界接触几天几十天,然后再出来,看到了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听到了人们说话,触摸到了小孩嫩嫩的皮肤,这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信息。

信息也是假货接受者接受假货的前提,不了解到任何假货的信息,却接受假货的事是很少的,甚至几乎是不存在的。信息在假货与传播关系中的特点是,假货的所有信息并不都有利于假货的销售,假货销售者常常是尽量让假货的潜在接受者,不能了解到不利于销售的信息,而又了解到有利于销售的信息,为了促成和强化潜在的假货接受者接受假货的心理,并变成接受假货的行为,假货的制售者往往先用心对和假货销售有关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编造,然后再对其适当地加以传播。

(三)载体。载体是承载信息的物体,没有载体,信息的传播就无从谈起。载体的外延也很宽泛,电视、报纸是载体,车辆是载体,农村可用来刷广告的土墙,甚至没有它就转播不了声音的空气也是载体。不同的载体,常常具有同其他载体不同的特点,这种情况,常常使不同的载体在相关假货的信息传播中,同其他因素的关系大大不同,假货制售者在选择载体传播信息时,非常注意这种隋况。

如电视这一载体能将信息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传播到相当广的地域,但假货制售者一般需付很多钱,才能利用电视传播信息,同时,电视受众选择性差,假货销售者不容易做到信息只传送给假货销售者希望接收这信息的人,如特定的假货潜在接受者,而对这一问题有更详细的阐述。不让假货销售者不希望接触到这一信息的人,接触到这一信息,如能识破假货的内行人,打击假货的公共管理者等。而纸质传单这一载体,可以直接递送,能让假货制售者将特定信息,较准确地传播给他们预期的潜在假货接受者,而不会直接让制售假货者希望不接触到这些信息的人知道,虽然后者也可能通过间接再传播而知道,但这存在时间差和降低了知道的概率。纸质载体的印送成本高,仅就在一定的时空内接受到信息的人数量而言,效率低。

比如,一个奸商卖假杂优稻种子,只有做广告让贪图便宜因而可能购买的农民知道,才能卖得出去。但他知道如果农业技术人员获得这一信息,会知道他卖的杂优稻种子是假的,可能会向有关部门告发,种子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知道了也可能处罚他。这种情况使他不敢在电视台做广告,而是制作纸质广告到边远农村的路口张贴,还只贴几天,估计可能买这假杂优稻种子的农民知悉后就赶快撕掉。因为在电视做广告,农民看得见,农业技术人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看得见,并且,由于电视广告农业技术人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上级和同事,还有大量的社会公众也看见,给农业技术人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形成强大的压力,促使他们不得不处罚这奸商。而在边远农村路口贴广告,农民看得见,农业技术人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但看见的概率低,同时由于社会上看见的人不多,农业技术人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太大的外部社会压力,有时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而不处理。

(四)空间。传播与假货相关的信息,总需要一定的空间,如一个不良分子企图在一个山村推销假种苗,他要将他认为能促成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关信息,传播在这个村的空间里,在他仅仅是靠嘴讲的情况下,不可能仅依靠自己能直接将这些信息传播到在几公里以外其他村庄的空间。载体不同,能将信息传播所达到的空间也大大不同,如有些手机店,由几个青年举广告牌,在街上走来走去,一般来说,这种载体只能将信息传播在本店附近,有些企业将广告写在汽车车身上,司机开着汽车到处跑,这种载体就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送到整个城市的空间,甚至全省全国。

有关假货信息传播所达的空间不同,传播效果当然也不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能将信息传播到其信号所覆盖的地球绝大部分地方,它传播一则受众注意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某奶粉厂家生产的奶粉质量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的信息,足以使这一奶粉厂家生产的奶粉销量马上大幅减少。而另一家县级电视台也传播这一信息,但只能将其直接传播到以发射塔为圆心,几百公里甚至只是几十公里半径的空间,如果没有其他媒体转播或者再播,以及人们一个传给另一个等的间接传播,该奶粉厂家的奶粉销售为此所受的影响,大致也只限于这一空间。

(五)时间。时间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更是假货同传播关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商业营销的传播都讲究时间,即使是销售童叟无欺的真货也是如此。有时需要马上将特定信息传播到特定的信息接受对象那里,如一个商店要打折销售多存一天也不行的香蕉,必须尽快将这信息传播出去,并且不需要这信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太久。而有些学校招生乃至学校的全部信息传播在时间要求上就不那么急,如在美国,大学招生自由竞争度非常高,学生可以相当自由地选择学校,不但在入学前可以填报若干个大学的志愿,可以同时收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却只选读一家大学甚至一家大学也不去报到,入读大学后还可以再转读其他大学或退学。在这种情况面前,美国大学关于本校情况和招生做法的信息传播要求,就不像上述卖香蕉的例子那么急,可长期稳稳地运作,尽量让学生和家长能了解到,了解得全面,考虑得成熟。因为如果学生和家长不了解全面,考虑不成熟,入学后退学率就高,学校、学生、社会的资源浪费率就较高。

假货销售者对相关假货信息的传播,对时间又更为讲究。因为他们往往要控制让什么人知道,又尽量不要让什么人知道,在什么时候让知道的人印象深,在什么时候又使他不再记住的度。如有的商店卖卫生不合格的食品,店主希望只让潜在买这些食品的普通人知道而购买,希望其他完全不可能买的普通人不知道,更希望有关假货的公共管理人员不知道,还希望买这些食品的人对这件事印象不深,因为如果他们印象深,以后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就会想到可能和食用这些食品有关系,来找麻烦,甚至惹出什么大事。这样他们在传播这些不合格食品的信息时,不但对内容的设计,强度的设置要精心考虑,对时间的控制也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

综合这五个要素的实际和相互关系后不难发现,假货传播的发出点是人,归结点也是人。并且,作为发出点的人,制售假货者多是有意地传播有关实现自己预期利益的信息,作为归结点的人,潜在假货接受者是否接受假货,也主要是由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来决定。可见,假货同传播关系的聚焦点在人际利益关系,人的言行是这种利益关系的外在表现,而信息、载体、空间、时间因素,都不过是南人主动运用或被动地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工具和外物。鉴于然,我们在研究、理解、总结假货同传播的关系时,人际利益关系往往是我们揭开其规律的钥匙。

二、假货的传播类型

(一)假货的利益诱导传播

一般来说,人接受假货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假货的制售者一般都洞悉这点,所以,以潜在的假货接受者对通过接受假货获得利益的预期,来引诱人们将对假货的潜在接受转变为实际接受,是假货制售者最常用也是最能奏效的传播办法,并且其他许多假货传播的类型常常和这一办法共生。

假货制售者在使用这种办法时,有的是确实给假货接受者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来诱导。如盗版光碟的制售者,以传播盗版光碟能给购买者比买正版光碟少花钱,观看的效果又和正版光碟一样这一真实利益的内容,有的还拿盗版和正版产品来作直观演示证实此言不虚,来驱使人们购买盗版光碟。又如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是真但从学术的内涵来说是假的假文凭,有些发这种文凭的学校常常向潜在的需求者强调,自己如何有国家授予的发文凭资格,购买这种文凭的人,如何真的能享受到国家以行政事业、国有企业单位职工为对象的升薪升职政策,拿刊载这种政策的真红头文件给潜在的购买者看,还给潜在的购买者看往年购买这类文凭者的“毕业”合影,附在这些合影照片上的名单,再将这些名单对照不同时期的报纸,证实购买这种文凭的不少人后来确实升官了,如以前的报道说到某人时是用副局长的职衔称呼,而购买这种文凭后的报纸再报道此人时,是用局长的职衔来称呼了,这种办法,假货的制售者最喜欢用。当然他们给购买者的这些利益是常常以损害公众利益为前提,如假文凭,所以这种传播,假货的制售者是尽量做到只有自己和潜在的购买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