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假货的制售者并不是在任何领域都有给假货接受者以真实利益,诱导他们接受假货的条件,在没有这一条件的情况下,假货的制售者常常就采取传播人们接受假货将获得值得的利益的虚假信息的办法,引诱人们上当。如有的假特种植物种苗制售者,用传播农民种这些特种植物种苗将获得极丰厚的利润的虚假信息的办法,来诱使农民不但购买这些种苗,并且肯出高价,待骗的钱多到一定程度后就逃得无影无踪。有些做得“巧妙”的,还使对方吃了亏还说不出话,奈何不了假货制售者,因而根本不用逃走。如有些不良分子摆出中国象棋看上去极容易赢的残棋棋局,使人以为同他赌棋会胜券在握,愿意打赌,结果却输了,只好按愿赌要服输的当地伦理掏钱。其实,设局的人早看熟了中国象棋棋谱写明的极为复杂的各种棋局,至少有99%的把握使对方赢不了,然后又根据棋谱设计传播对方感到一定会赢的虚假信息,引诱他上当。
我们再来看一个用精神利益来引诱的例子。有一个江湖卖艺者在某地卖艺,用高音喇叭传播说他表演四大绝技:手可劈断烧砖,头可碰碎石头,身可挣断铁链,可将五寸长的铁钉从鼻孔打进去从眼睛拉出来。前三点人们已见多不怪,练武艺的人许多能做到,但第四点太神奇了,于是许多人为了满足好奇心,这是一种精神利益而来观看。但这卖艺者做完前三者就请求观者给钱,然后说太累了,第四个只能明天再做了,如果有人死活要求他做,他就实话实说其实他根本做不了,如果有人还是较真硬要他赔偿损失,他就哭穷以取得对方谅解,如果对方还是抓住不放,他只好赔钱了事,如对方还是死纠缠,他就愿以正式受法律惩罚为代价请警察解围,但事情发展到这步的概率极低,绝大多数情况是,有的人在他表演完第三个节目请求给钱后就给一点钱了,第四个节目既然他说不表演人们就醒悟过来,这是不可能表演的假货,就失望地走了。
(二)假货的长期高强度传播
我们在上文说过,一般来说,真货是不怕传播关于它的真实信息的,不但如此,制售真货者多数不但乐意并且竭力对关于真货的信息进行大量的长期的传播。但这并不等于凡是进行大量、长期、强度较大传播的东西都是真货,有不少假货制售者对假货也进行这样的传播,只不过是假货制售者对关于假货的传播内容及做法和真货制售者对真货的传播有所不同,如真货的传播是将真货本身的真实内容原原本本传播就行了,并且在自己可以充分地应答解释的前提下,不惧怕任何人质疑,而假货的传播一般不敢原原本本地传播假货本身的真实内容,而是进行粉饰、加工,甚至编造,使之符合自己传播的目的再传播,并且千方百计不让别人质疑。
假货一般具备有一个条件才敢进行广泛长期强度大的传播,这个条件是,假货的制售者认为,没有外部力量能够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他必须付出足使他害怕的自身利益代价的处罚,当然这种主观上的认为并不一定等于实际,如一个江湖医生认为他有某市的大官做保护伞,他做性质不是太恶劣的虚假医疗广告执法部门不会处理他,于是他长期在本地报纸做这种广告,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他却被处罚了。
而这种主观上认为又等于实际的情况也很多,其中一种最常见的表现是,国家或地方的割据势力认为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没有任何力量能挑战他们说一不二的统治权,外部力量或者是不愿意或者是没有力量,因而不可能因为他们仅仅是对自己的子民传播思想、信息等假货,以及物质假货的虚假信息就侵犯他们,于是就广泛长期强度大地传播这类假货。如二战时的德国、日本就是如此,他们各自大肆传播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是优等人种,犹太人、斯拉夫人、东南亚人是劣等人种,应该由他们管理等大量的思想假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怕较强大的外部势力如美国、苏联、英国等制裁他们的这种行为,至于那些小国,他们更是根本不怕,因为小国根本没有力量制裁他们,他们也不怕自己的子民反对这种行为。
这类统治者不但不忌惮这种行为,对实施这种行为还非常重视,不惜投入巨资。并且,对许多由于明显有事实印证,一般人都知道是假货的东西,一样进行传播,有时还进行更广泛,时间更长,强度更大的传播,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使将假货误认为是真货的人变多。这是因为他们深请人类的一种心理规律,即人接受特定的信息会使意念和行为转向偏信该信息的内容,即使是接受对象认为是虚假的信息也仍然如此,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说“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确实是有大量事实为依据的这一规律的反映。
如美国广告界曾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在放电影的时候,在电影屏幕上放出一条一种商品的促销广告,广告是从右到左拉着放,拉的速度较快,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广告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控制在不太强的特定区间内。因为电影的内容很精彩,人们多是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极少有人关注这广告的内容,就是说这广告的内容于看电影的人来说不过是无意中接触,但这种商品的销售量,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这就是大凡精明并且是无利不起早的商人总是那么重视广告的原因。
(三)假货的被迫广泛传播
如果有外部力量使假货的制售者为他们制售假货的行为付出他们不愿承受的代价,假货制售者一般并不愿意广泛传播假货信息,以免引起那外部力量的注意而引火烧身。但假货制售者制售假货的目的是谋求利益,在不广泛传播某种假货的信息就无法实现期望的利益目标,他们又即使是冒险也不愿放弃这一目标时,他们就会被迫对这种假货进行广泛的传播。这种假货的特点主要有,达到一定强度的传播对销售是必不可少的,销售的地域大到了不广泛传播就承受不起传播成本的程度。
如虚假的高报酬集资造林信息,购买美国一点土地就可以做美国人,网上出售保证中奖的彩票号码之类。因为这种假货制售者知道相信这种假货的人不多,而在相信这种假货的人中,肯掏大钱来“投资”的人又不多,所以只能从很大量的人中套钓上极少数的冤大头。所以只能将假货的信息传播到尽量广的领域,让尽量多的人知悉。这种假货的传播,假货制售者一般并不敢将强度做得很大,原因同样是怕引来外部力量的揭露和处罚,时间也不太长,因为他们知道纸包不住火,大凡虚假的东西时间长了就会露馅。
(四)假货的“小众窄告”传播
上面两种假货传播是针对大众广而告之,即广告。假货天生见不了光的本质,使假货制售者在假货传播上有时更喜欢面对小众的“窄告”,即传播对象只限于特定的少数人。如一些假药材种苗,广告选择在受众面非常窄的农业科技普及型刊物发表,并且真正的读者还多只限于想依靠新技术、新经营方法致富的农民。一些含有骗人钱财性质的半真半假招工广告,常常是贴在农民出圩入市的路口,并且只贴几天,估计潜在上当者看见后就自己撕去了,所谓含有骗人钱财的半真半假招工广告如,某企业说招工,所给的报酬不低,但先得交报名费、考试费,考试后却并不录用,或者只录用很少的人,这企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报名费和考试费。
有些甚至窄到只传播给终端购买者。如某些假货,其制售者不但根本不打算做广告,甚至忌讳做广告,刻意躲避终端购买者以外所有人的注意,以提高自己不被人注意因而不被处罚的概率。如一些以低收入的农民为销售对象的劣质奶粉、糖果、洗发液之类,制售者主要是在包装上制造假信息,如漂亮的外表,谎称经过什么质量管理机构的检验合格,有的假冒名牌商标,有的索性就说自己的商标是名牌商标之类,销售的价格定得很低,这些信息仅仅是通过希望买到便宜货的人注视,传到其视觉,促成其购买。
(五)假货的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是假货制售者直接将假货信息传播给人们,中间没有环节。间接传播指假货制售者主观上不是打算直接将假货信息传播给其预期的特定人,而是经过中间环节辗转传播到这些人的感官。这中间环节包括信息内容环节、传播手段环节、人的环节。信息内容环节如说某种植物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引诱人买他所制售的,事实上并不真能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以这种植物为原料制成的药品。传播手段环节如一个假货制售者用给回扣的办法,贿赂采购员买他的劣质商品,他知道用这种办法促销很管用,但又不好直接将这一信息广而告之给更多的采购人员知晓,于是采取了以下办法,先打点好本地的管理部门的官员,保证他们不处罚或者把处罚限定在他可承受的程度,然后请人写采访他的报道在报纸上发表。
在报道里面,采访者说有人说他的货不怎么样卖价却比市场平均价格高,令人怀疑是给采购员回扣,他大倒苦水,说自己如何一方面狠抓质量,一方面确实非常善待采购员,但给回扣那是没有的事。其实,有经验的采购员从这报道的字里行间,已知道这老板有极大的可能是给回扣,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主动找上门试探,到时老板就会对他们明白地说给多少回扣。人的环节是通过人的再传播传到真正的假货潜在接受者那里。如一个谎称自己能从内部得到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试题的人,故意自自然然地和根本不会参加考试的农民聊天,在聊天中说自己和出试题的人是大学同学、老朋友,只要他给这老同学钱,这老同学就会泄漏试题给他。这个故意放出这信息的人知道,农民因为生活的圈子小,接触的东西少,可作日常谈资的信息不多,听到这些话的人会将这些内容,作为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传播给家里有人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其他农民听,这些农民知道后就会来找他。
(六)假货的误导性传播
这是许多“精明”的假货制售者最喜欢使用的办法,特别是他们看到传播对象也是精明的人时尤其如此,而即使是非常精明的信息接受者,在这种办法面前,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上当,甚至被他卖了还给他数钱。
假货制售者是这样运用这种办法的,他们知道自己货物的底细,但希望信息的接受者得到的,是和自己的货物实际有一定出入,但有利于自己的印象,以此来增进自己的利益。鉴于此,这些货物中有些本来是假货,他当然不想将真相传播给接受者。而有些是真货,但实际情况对自己谋求利益来说不够理想,他希望给信息接受者得到的,是和这真货不同的更有利于自己谋利益的判断,于是他故意使这真货变成了假货。于是他先设计一些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播给接受者,他所传播的这些信息并没有明白说他的东西是怎样的,即他对自己的东西的特性不作明确的表述,但他知道接受信息的人接收到他的这些信息后,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有意或是无意的判断,然后自然地得出他所希望的结论。
如果这些接受这假货信息后形成真货判断的人,更多的是事后发现是假货,也无法抓住他法律意义上的把柄,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地说过这是真货还是假货的话,你根据他说的话作出真货的判断,确实是从法律意义上说完全应该由自己负责的自以为是。
如有一个海外归来的学者,在美国读过大学,但不是名牌大学,也不是博士,只是硕士,学的是社会学专业,在读大学期间,曾到一家企业性质的社会调查机构进行实习性打工,打工的实际不过是给人家整理资料之类,由于这类企业性质的单位需要尽量降低成本,只要他所要的报酬不高,是很容易谋求到这简单工作的。回国后他通过关系在某地级市政府挂职当民政局副局长半年,同时兼任社会科学联合会的顾问,由于是挂职和顾问,他并不做多少实事。其间他用权力支公款付出版费,帮三个作者出书,在书上署上自己的名。
然后他又通过关系,弄到了给某行政学院学员上课的机会。他要抓住这一机会让各地政府当家人的学员们以后请他到各地讲学,捞讲学费。以他现在的实际情况,这些学员们请他讲学的概率不会很高,并且也不肯给他太高的讲学费,于是他为了谋求到更多的利益,就用误导性传播的办法来抬高自己在这些学员心目中的地位。上课时他巧妙地插进一些自然地融合在上课内容中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内容,如他说他在美国读大学时,给他们上课的某位教师是美国最优秀的社会学家,还说在我国书店也有卖的某本很有名的专著,就是他写的。事实上,这社会学家是学术大师不假,但并不是他们学校的教师,来他们大学上的那次课属临时讲学,当然他不会说这点,而是让人听起来是正式教师,既然这家大学有这样权威的大师,在大学教师和校方双向选择程度非常高的美国,他在讲课中也巧妙地说明了这点,这大学当然是美国的一流著名大学了。
他还说美国大学博士论文要求如何严格,他的导师是如何负责,他没说他读的是硕士,但人们听起来感到他读的当然是博士了。他又讲他在某市当民政局副局长时遇到过许多复杂的事情,怎么凭知识和经验解决好了,其实这些都是他有意叫同事告诉他的,他没说他只任职过半年,并且实际上不过是挂名罢了。他还讲他在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任职时,他们是怎样做到科学严谨的,并出版了三本学术专著,他当然不说这不过是合作,更不说根本就是别人写的,他不过是看了一下,装模装样地提点意见,就署上自己的名。他还委婉地批评国内一些学者怎么不行,他在某社会科学联合会时,如何帮助一些国内大学教授规范论文写作,他没说他只是这社会科学联合会的顾问。
这些学员听后真的自然地产生了他所希望的感觉,即他是美国世界著名大学的博士,在美国很有名望的企业性质的,因而工作是货真价实的社会调查单位长期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在发达国家工作的经验。回国后曾长期在政府部门担任过重要的领导职务,有着丰富的行政经验,这对于社会学专业是非常宝贵的。后来又在社会科学研究部门长期担任过领导工作,指导社会科学工作者许多是专家教授搞社会科学研究,他的学术造诣非常深,出版过三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确实是有理论,有社会经验和科研经验的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专家,能够请到他讲学是很不容易的幸事,即使给很高的讲学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