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树人文库-揭秘一生的中药故事
15687900000018

第18章 茵陈

三国时期,有一个黄痨病人,面皮姜黄,眼睛凹陷,瘦成了个刀螂。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

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都还没找到治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

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倒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

“你这病是哪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

那人答道:“我没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了吧?”

“药也没吃过。”

“这可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

“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

“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

“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痨病人下药治病。但一连试了几次,病人吃了没一个见好的。华佗以为先前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你真是吃青蒿吃好的?”

“没错儿。”

华佗又想了想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

“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蒿草发芽。也许三月的青蒿才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给害黄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三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的幼青蒿取名叫“茵陈”。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

传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

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青蒿,或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滨蒿的幼苗。多卷曲呈绒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柔毛,绵软如绒。叶有柄,叶2~3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长0.2~0.6厘米,全缘。气微香,味微苦。以质软,色灰白、有香气者为佳。

苦而微寒,入脾、胃、肝、胆经。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传染性肝炎、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