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发展原则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教师除了承担教授各类学科知识的责任以外,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能够判断是非、明辨事理、知道荣誉,乐善好施的言传、身教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学校具有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功能,是依赖于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室布置。教室布置将传统性的口号、规格化的标语减少,而换成以形象、积极、富有活力、亲和性的易懂语句。把传统的“训练”“灌输”的理念,转变成“启发”“沟通”等富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室的布置还应在理念上实现突破,应该把过去的“一劳永逸”的布置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打破常规、富有弹性、动态化等,使班级教室呈现活泼及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学生是不断地在成长发展的个体,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应该对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凡是教室布置应注意活泼、个性与教育性,也就是要有发展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个人品质得到更多的教育与发展,使学生思考应变的能力得到增强。由于教室布置提供有关的资源,可增进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加大学习的速度及深度,提升学习的效率,所以,对教室布置的设计要依据发展性的原则。
(二)实用安全原则
教室布置主要是为了使师生的教学效果得到促进,使师生的生活内容充实,以达成教学目标。有充裕、生动的内容,能让学生喜欢、吸收并加以利用,这就是完美的学习环境,它不需要有华美的外在。所以,教室布置应满足教学单元的需求,恰当地对与教材有关的辅助教学资源进行布置,从而发挥时效及达到实用的目的,而不能仅仅只是装饰与点缀。
教室中学生的安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公共责任,所以,对教室的布置进行设计时,必须把可用空间的大小及室内物品的安全性考虑在内。像易碎型、含有毒物质和存在危险的物品,都应该有所明示以对学生有警示作用;悬挂的物品应牢靠稳固,以免掉落伤人;因为学生新奇、好动的心理,所以距离地面190厘米之内的墙面,不要存放任何尖锐物。
同时教室的布置要考虑到经济实用,能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却投入最少的经费。因为要经常更换教室布置,所需材料和经费要以经济性为原则。原则上要将废弃物或社区资源利用起来,师生一起设计,使之收到经济又实用的效果。
(三)整体性原则
有人以教室布置美不胜收、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为理想,其实,这样反而令人应接不暇,不知应该留意什么。根据教室的大孝教学的科目、教材的性质、教学的进度、单元活动的设计及学生的水平,对布置的材料及色系的选择,在主体和客体、平面和立体、静态和动态的关系上,对规划设计在整体上予以配合,以达到平衡和和谐的目的,而这就是合理化的教室布置。不管是教师的课桌、学生桌椅、清洁用具、教室内外的墙壁等,都要以最好的空间安排以及有效的使用和布置,进行整体的规划,使教室变成宽敞舒适的学习环境。尤其是色彩的设计,更要把教室内的空间、使用材料的统一调和等因素考虑在内。因为色彩本身的特征就是能够引人注意,色彩过于浓重,令人感觉过于冲突,且不得要领。一般而言,如果背景是灰暗色调,那么眼睛适应灯光会较困难,而鲜明的色调则使灯光反射。动态的或属于感性的活动,则可选择以对比的色彩来处理,静态布置应选择以调和的色彩为主。所以在适度变化的原则下,教室可以采用舒适和令人兴奋的色调,这对教学很有利。
(四)独特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师和一群学生组成了一个班集体。课堂的特殊性是由于教师的人格特质、专长、个人特点与方法,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与爱好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应按师生的喜好来对教室进行布置,并且应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可以使每个班级的团体动向与师生互动的情境都有所表现,使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和归属感都有所增强。
能把学习环境转变成一个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及赞美学生们成果的实验室,就可以称之为是有创造性的教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自信、更愉快。每个学生都有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实际的机会,如果结果是让人满意的,就会对学生的自信心有促进作用。在创造的过程中,教师不必给予太多的指导,甚至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因为学生是能做到真正的投入,教师只需要等待学生的发明创造,学生对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室布置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思考提供一片天空。
(五)美观原则
教室布置的格局、安排、色调和氛围,对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情绪都会有影响。色彩不同,造型不同,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室布置的造型设计及色彩选择,应保证做到和谐统一,给人愉快、舒适之感。例如,布置素材的分类和造型变化多,则色彩要单纯和谐,切忌乱七八糟。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一段好的导入语,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令人神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入,就像是“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课堂的导入环节,是教师把学生往学习新知识的道路上引领,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新课学习氛围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门槛。所以,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对整堂课的教学基调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和最终的成败有很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