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15694600000016

第16章 课堂教学活动曲

(一)候课

候课是指教师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态。它是课堂活动进行的第一环节。就老师而言,候课可以让教师在上课前就能准备融入角色。就学生而言,候课是教师准时、认真踏实、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它能唤起学生重视这节课,同时对于稳定情绪有很大的好处,使他们也能做好学习的准备。如果教师在教室内等候上课,还能增进师生间的交往,使课堂气氛融洽。

(二)导课

一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学期的开端就是导课。一般而言,学生从热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稳定情绪转换到上课状态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就是课堂的导入阶段。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和带入情境。教师运用形象的、具有情绪感染的作用的或奇特刺激的导课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在刚上课就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这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思考在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对知识的学习上,这和常规的维持纪律式的组织教学是有差异的。它对教师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教案中就对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设计。教师不但可通过与学生交流已有知识,做教学前诊断,或把学习目标表达出来,对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给予强调等方式进行导课,而且也可选择如对比鲜明的实验、精致的彩色图片、教师声音、神态、肢体语言的变化等某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的“开潮,它都是通过个性别致的导入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导课的方式很多,包括直接导入、故事导入、直观导入、联想导入、设疑导入、实验导入、事例导入等,教师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导入新课不管用什么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引导到学习新的内容上就是其目的。即使导课具有趣味性,只要是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关了,就不会很好的导入新课。第二,导入时间切记不可太长:实践经验显示,导入任务在2~5分钟内完成,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是没有任何难度的,若导入时间过长,相应的新课的内容就会被冲淡。第三,教学用语的设计需要重视: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语言,使之具有“引发性”,或感染性、趣味性、奇特性、启迪性等。总之,要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启发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从而把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三)课中

课堂教学的主体段落就是课中,导入新课后到课堂教学结束前的这段时间都属课中,在这一段落中,将要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内容逐一完成。为此,想要提高课堂管理效益,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必然要管理好课中这一段落。教师只有做到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认真设计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凭借高质量的教学吸引学生,也要做好充分的应付课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问题行为的心理准备,才能管理好课中这一主体段落。

一般而言,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中阶段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后6~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处于稳定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都在讲课内容上,这是一节课的黄金期,学生精力充沛、情绪和顺,这个阶段最适合讲授核心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语言和感观刺激等方式,突显重点,引发学生探索研究。第二阶段,上课后20~4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和教学方式的单一,让学生在心理和生理都会处于疲劳状态,这段时间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此时教师应采用新的互动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组活动、实验、竞赛等。教师在课中必须注意使教学节奏适应任务难度或复杂程度。教师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不重要的知识点上,不要停滞不前;切忌不要忽略重点去做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叙述,或花费太长时间在单个学生或一些学生身上。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各种突发事件及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不能予以快速和公正的处理,则会出现课堂混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为了能妥善处理这类事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应激”方法与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

(四)结课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就是结课。三四十分钟的紧张学习,到结课时随着教师的控制力不足和学生的疲劳感加剧,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在教学活动上了,他们开始躁动不安地摆弄书本、纸张和学习用具。这段时间课堂秩序是最混乱的。所以,课堂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课堂结尾的设计与管理重视起来。

对结课部分的课堂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完成课堂的“有序解散”,为了使课堂教学随着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在自然状态下正常地、有秩序地结束,所以就要对此精心设计和管理。因此,教师需要课前精心准备,同时在课堂上对一些结束的方法或技巧还要会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既是教学管理的方法、技巧,也是教学的方法、技巧。常用的这类方法、技巧有:

(1)系统归纳法。

在结课时,为了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由教师或学生对所学内容通过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或列表对比等方式进行简要归纳总结。

(2)巧作铺垫。

教师应兼顾全局,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为了解新的知识做好铺垫,在结束一节课时根据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悬念。

(3)比较异同。

为了有利于理解新概念,巩固旧概念,可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对立、近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找出异同。

(4)巩固练习。

在结课部分给学生安排恰当的实践活动,既可使学生巩固了新知,又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及时的反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诗画、音乐结尾,或最后将讲课推向高潮再戛然停止,让学生有想象、体会、思索的空间。当然,课的结束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注意积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结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