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15694600000029

第29章 有效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方式是教师们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教育手段。其实用得多并不能证明就是有效的,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的课堂提问是无效的提问。比如,简单的提问:表面上辩论很积极,实则对学生们并无益;突然性的提问: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未经过精心设计而随便的提问,这种发问的次数不少,但所收到的效果却不显著;提醒性的提问:这类的提问方式是因为有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表现出心不在焉而突然发问,这种方法易使学生恐慌,进而使其产生抵触或逆反的心理。以上的这些提问方式,都是具有提问之形而没有提问之实的,只能算作是“假”提问。那么,“真”提问又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能做到课堂的有效提问呢?有效性提问是指学生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使自己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得以解决,这个过程能促使学生们积极的思维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性提问是指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究问题,教师采取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问方式。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是设疑——激趣——引思的教学方法,提问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多方面的潜能:它是将老师、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是一把能够打开学生广博的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的一座巩固的桥梁!它还不断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动力;更是学生们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以下的几个特征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备的:

(1)科学性。

科学性的课堂提问方式要在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此前提下吃透教材,这样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联系到一起,从而使课堂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教师们就可以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方式。

科学性的课堂提问方式还应该表现为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在合适的时间,同时还应该及时对同学的反馈做出点拨。适量就是说教师要掌握好对学生的提问频率,使问题的提问恰到好处。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太简单的问题能以激起学生的积极回答。掌握好这个度,就应该将问题的提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好地联系到一起。不是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吗——“要把教育能够得到的果实放在让学生动动脑筋才能得到的位置上。”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的问题,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答案后,必定能感到由衷的欢喜,从而增强自己对学习的信心。

(2)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是教师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使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探索的能力。运用此种方式提问,老师们通过问题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也可以对他们的回答在作出提问,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广阔;还可以在旁边对其回答起辅助作用,使学生自己在不断地练习中跨越以前的智慧水平。

启发性的问题是针对某一问题重新提出的问题,它可以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同一问题而做出不同深度的提问,针对课堂上的反映情况而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可以针对特殊的教学情境而发问;启发性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的意义,学生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去自主地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启发性的问题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同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知识,为其创新和拓宽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矗

(3)创造性。

创造性的提问方式有两方面的特征: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创造性,学生也要有创造性的回答。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创造性的提问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从而提出了灵活、机智、巧妙的问题,从这方面就可以显示教师提出问题的创造性。从学生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方面可以看出,这种提问方式能够活跃学生思维能力,使其产生多方面的联想,并能提出自己具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提问是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含金量最高的提问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创造性的提问方式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创造性水平不断提高。

(4)激励性。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学习动机等多方面进行激励性的提问。激励要以爱和关心学生为基础,要有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闪光点的慧眼,并能积极地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使学生们能够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待,以至于使其焕发出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力量。同时,老师还应该积极解答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从而提升和扩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事实上,通过对上述课堂有效提问特征的认识,教师们还是有所收获的,但是他们对于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实施还是感觉无从下手。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

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在认知上最感困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进行设疑提问,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一节讲述“0”的意义的数学课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0”表示没有的意思。教师问了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而学生们却回答不出其他的意义。于是教师就讲了冬天里的水在气温为0℃时会结为冰,那么0℃就代表没有温度吗?同时,又问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方法。同学们回答道,0℃=32°F。老师又说,难道32°F也表示没有温度吗?显然同学们原有的观念被否定了,积极求解的想法油然而生,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就多了起来。老师在进行下一步的讲解或者是引导学生让其自己得出新的答案都会有很好的启发效果。

(2)精设提问点。

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预先设置好的提问,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乐趣;可以将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设问,以实现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将知识的延伸意义、思维的发散点处进行启发性的设问,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与拓展;还可以在最易引起学生忽视处进行设问,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捕捉细节,还可以用细节处的亮点打动学生,以达到教学的精益求精。

(3)智选提问时。

课堂提问对于教师的教学虽然很重要,但却不可滥用,如果节节都是“满堂问”的话,反而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抓不住学习的要领,这样是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的。这时,就会有老师问了:什么时候提问才既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实现教学意图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当学生处于想要积极求解的状态时,也就是当其“心求通而未得”时,这时得到教师的点拨,才能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其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

除此之外,在进行提问时,还要掌握好提问时间的一些细节。在课堂中常常是先叫学生后发问或者是先发问后再让学生回答,这样会因为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而且这样的提问方式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这样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留出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再让学生做回答。另外,老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难易程度确定好提问的时间,切不可节节课都使用固定的僵化模式,如教师在讲课前应进行上节课的复习提问,或在下课前进行这节课的总结提问等。

(4)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

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往往停留在貌似无疑的浅层反映,这并不表示真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而是学生并没有发现隐藏在深处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此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的思考由表面转向本质,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上《截肢和输血》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却没有问题可问,这时老师在黑板上提示性地写道:“为什么作者在本文中没有详细地描写白求恩为伤员截肢呢?”学生们受到这个问题的启发,带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课文中略写的其他景物、人物、动作、细节处都提出了相应的问题。

(5)善用提问法。

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受教师提问的方式的影响,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提问方法,就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反应程度,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应。从分析知识的层面来说,问题可以分为很多种:知识型、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综合型、评价型等。从问题的综合形式和问题提问的策略角度来看,提问的方式更是多:设问时可以从正面设也可以从反面设;可以先让学生深入思考,再提出适当的问题,也可以在逐步引导先用问题设置悬念;对于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进行由浅及深的提问方式,对于学生熟悉或已有接触的问题,则可让其逐层深入地进行引申性的提问;在学生刚进入状态,老师可对其进行记忆性、巩固性提问,在学生惊醒深入思考时,教师就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的冲突……

(6)把握问题难度与坡度。

有专家指出,问题的难度与坡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成程度。心理学家曾指出,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就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才能解决问题,这段时间思想的“轨迹”就是所谓的“解答距”。如果教师只问纯属记忆性的问题学生们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回答所问,如复习古文或诗歌时,问上句只需要通过回忆回答出下句即可。这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提问,在回答问题时是不存在“解答距”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解答距”的长短可以将提问方式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别为初级阶段,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以前回答例题、例文的经验就可以得出答案,此类问题属于“微解答距”。第二级别为中级阶段,回答这类问题时并无前例可以仿照,这类的问题只不过是将先前问题翻新,此类问题属于“短解答距”。第三级别为高级阶段,这阶段的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后得出的答案,这类问题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依傍或变通就能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属于“长解答距”。第四级别为高级阶段的延伸,这个阶段属于创造性阶段,这类问题需要学生采用特殊的方式(这种问题更无现成的方法参照)进行解决,此类问题属于“新解答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利用和调配这四个等级的提问方式,为学生铺平从已知走向未知的道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自身的努力,做到拾级而上、步步升高,最后直达知识的高峰。

(7)巧布提问情境。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布卢姆指出,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应该善于攀登两种“梯子”,“它们分别代表认知行为、认知目标和情绪、情感目标”,“如果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攀登这两个梯子,在学习中就能达到某些目的了”。教师们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提问的环境,也就是在感情和认知两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可以向知识高峰冲刺的“梯子”,从而使整个课堂上的答问过程转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富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激励学生的情感,这也是一个情和知的双方面思维品质共同提高的过程。

(8)强化提问的效果。

老师对于学生的解答应及时地做出反应,教师对于自己不太满意的答案可以给予恰当的批评或必要的引导,以利于加强学生在认知上的进步以及学习时的积极心态和方法,对于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应及时并明确地指出,以免对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教师在评价和解决课堂上学生的疑问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不管从以上的哪一方面着手,教师都应该用尽可能具体而明确的评价用语,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程度、进步与不足做出准确的评价,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师们为了强化课堂提问的效果,经常会利用课堂中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在这时,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真诚和善意的话,就会起到难以估量的教学效果。

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等多种形式来总结问题的答案,这样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老师在提问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的提问应当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样的课堂提问的辐射面较大。切不能只关注“优秀生”而对“后进生”置之不问;只针对一个或一小部分同学,而让大多数同学受到冷落;或针对差生实行惩罚性提问,不顾忌学生面子的问题。②要掌握好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提问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要从易到难或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在教学中最忌讳因回答过深过难的问题而造成冷常③提问题时,老师不能只是简单地问一些“为什么”或“对不对”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否则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中他们就会感觉单调乏味。④在课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巧于提出问题。教师在提问时还应该注意切不可为应付了事而提问,也不能过于滥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没思考的时间对老师的提问应接不暇时,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更不能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发挥学生参与性和教学的主动性,而且会造成学生厌倦学习的心理。⑤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应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忌讳对学生的解答提问置之不理,如若这样做的话会大大消减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⑥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深层面的提问。如在地理课上老师问海流形成的原因时,学生回答:“是因为对流才产生的。”这时老师就可以继续追问对流的原因,学生回答:“是因为水温的差距产生的。”教师再继续追问下去说:“那导致水温差异的原因呢?”通过这样的提示性的提问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也激发了学生不断求新知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