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15694600000028

第28章 艺术性的提问方式

(一)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善问是学生会问的前提,让学生善疑会问是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那么,什么样的是好问题呢?在教学上看来,让学生产生思考的、学生想了解明白或希望表述出来的东西才叫问题。

(1)讲究有艺术性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在以下几点加以注意:

①提问务必要真实,应深刻了解学生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不断刺激学生产生探求欲望,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提问要能够启发学生,利于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量将问题的实质认清,将解决问题的关键牢牢抓祝

③提问要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出来,让学生拥有机会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将问题解决。

④提问要努力提高开放性,学生的回答不必受到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和教师头脑中已有结论的限制,应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⑤提问要突出差别性,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来设计问题,对于水平各异的学生来说,只有善于提出对他们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的思考力得到不断发展。

总之,善问的目标应指向学生会问,学生会问是在教师善问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

(2)使理解更加深入。

教师的提问的分类有许多种,如:通过提问的语言陈述方式来分类;通过陈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产生不同的类型来分类;通过提问所引起的学习水平的不同来分类等等。一般说来,不管哪种提问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在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机械地记住并套用提问模板;而应当思考怎样才能通过提问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且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最好使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

(3)使问题意识得到培育。

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在学习时敢于质疑、敢于设问。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登堂入室而不是浅尝辄止,可以使学生有勇气叩问经典并挑战权威。

(二)从教师激疑到学生问难

思起于疑。人的思维在不断深入反映客观事物时容易把“疑”表现出来,它是认识发展的必要阶段。“疑”推动人们为了摆脱困境、探求新知识而不断努力;新认识是在怀疑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只有把学生置于疑难问题的情境中,使他们与问题面对面,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激发,推动他们进行更深刻的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教育家,他曾经告诫教师:“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而疑问能够激发求知的欲望。”为了尽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教师最智慧的做法就是把学生置身于疑难的情境中,让他们遇到矛盾、产生问题,并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1)设置冲突情境。

“怀疑是安宁的反面。”(黑格尔)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习情境中蕴涵的矛盾充分利用起来,巧妙设置障碍和疑难,让学生与“冲突”面对面,使问题不断产生。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在认知上的缺陷和不足,不断增强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每一节课真正实现异彩纷呈。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中走过来,最终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2)接触真实问题。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提示教师要把握对学生进行施“教”的恰当时机。实际上,置疑问难就是诱导学生在欲言不能或困惑不解时,提出需要学生进行细致研究和缜密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去寻找答案,这才是“真实的问题”。那种迷信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与“否”,或者在教材中直接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应用的场合非常有限。置疑问难策略需要学生所接触的情境能够使其萌生疑惑,从而使真正的问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被唤出,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3)鼓励发散思维。

虽然说让学生碰到疑难或接触问题挺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目的不要只是把答案告诉学生,不要耽于将学生“引诱”进设定的“陷阱”中,“逼”学生按你说的做。教师在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时都要力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力求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各抒己见。

不论是教师主动提出的问题还是在疑难情境中突然被触发而产生的问题,如果它是通过一种“召唤结构”而表现的,而且所产生的情形是只有获得相关的信息才能将这个问题解决,那么就会使学生主动去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主动对信息资源加以觅取和整合,从而使探究学习更具有综合性。由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而产生的学习行为,其积极效应比简单的随声应答更持久。

(三)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学生的发问还是教师的提问,最后要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是必然的。怎样才能得出这个答案呢?通常情况下,学生经过老师的指导来进行思考或讨论,从而得出趋于一致的结论,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结合,要由过去的过多干涉转化为多多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1)提问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一般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①引入阶段:由讲解转入提问时教师要采用指令性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所以说,由语言讲解或讨论转入提问前,应该要引入一个明显的标志来表示界限。例如,“同学们,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我们现在来共同考虑一下”,“大家来认真想一想”,等等。

②陈述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明白晓畅的语言将问题提出来并且加以必要的说明,过一会儿后再让某位学生来回答。在这一阶段要注意的是:

一是集中点题。启发学生先把提问的主题弄明白,或者让学生把思考的方向明确一下,从而把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例如,“你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记得吗?”“请把关于……用来说明……”

二是陈述问题。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把问题表述出来。

三是提示结构。教师将有关答案的组织结构事先告诉学生。如,提醒学生通过时间、空间、过程的顺序来组织答案,“以下几点应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被注意………”“回答这个问题时要以教材中提供的时间顺序为准”等。

③介入阶段:一般说来,进入此阶段就说明学生已不能回答,那么教师为了鼓励和诱发学生回答就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主要方式有:

一是核查。检查核对问题的意思是否被学生理解。

二是催促。让学生尽快将问题的答案给出来或将教学指示完成。

三是提示。将问题的重点或答案的结构提示给学生。

四是重复。在学生没有将题意听清时,要把所提的问题再重复一遍。

五是重述。在学生不理解题意时,要更换不同的词句把问题重述一下。

④评价阶段:当学生对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处理。处理的不同方式主要有:

一是重复。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加以重复从而表示肯定。

二是重述。教师通过不同的词句将学生的答案加以重述或部分的重述,来表示肯定或部分肯定并随机进行一些修正从而使其更完善。

三是追问。将学生回答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来,探寻它的要点,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四是更正。将回答中的含糊或错误之处指出来,然后再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

五是评论。教师评论学生的回答时要做到恰当、中肯、针对性强。

六是延伸。在学生现有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另一个问题或更深一层的问题进行思考。

七是扩展。将新的材料或见解溶入到学生的答案中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扩大或展开新的内容。

八是核查。检查某学生的答案是否被其他学生所理解。

(2)提问的要求。

教师在提问时要按照以下的要求来做:

①问题不要脱离教材内容。以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为中心,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牢牢抓住,在问题的重点、难点上集中注意力,从而使重点得到突出,难点被一一攻克,薄弱环节得到揭示。应多编拟一些特别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提问中得到培养。非此即彼的问题最好别问。

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的,在学生思考和努力下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

③提问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只有当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具备了“愤悱”状态之后,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说,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来解答“跳一跳,摘桃子”的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出答案。

④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全体学生都能准确清楚地将问题领会为目的。要让大家将回答认真倾听、体会,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确认和修正回答。要多鼓励、引导、启发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不可武断地进行评价。应明确地订正错误或含混的回答。

⑤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要预先考虑到。对于在学生的答复中存在的错误或不明确之处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教师要能敏锐地加以捕捉并及时地予以纠正。在帮助学生形成答案时要善于使用归纳、小结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思考更深一步的答案就要采用试探的方法。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以表扬为主。

⑥提问时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可以把问答或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在讲、练、读、议诸环节中加以应用。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无精打采时提出问题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为了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推动学生参与,教师要将转入、点题、指引、沉默、暗示、查核、强化、引申、更正等技巧加以灵活运用。

(3)对提问进行解答。

问答可以作为师生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师生的这种相互作用中,要对学生的独特经验和体验加以尊重,要与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进行研究及讨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不管怎样,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是不能淡化的。多尔是一位后现代课程理论家,他曾说过,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所以说,在问答时,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有分寸,以激励为目的,进行恰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