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15694600000043

第43章 如何处理传纸条现象

曾听李老师说:有天上午,王老师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对他说:“你们班最近的作业情况不是太好,上课时竟然有些学生在传纸条!”“英语课上也有呢!”张老师在旁边也说道。听了他们的话,他非常吃惊。于是,在课堂上,他专门观察了一下:看他们做笔记时,好像挺认真的,然而发觉他们在相互递眼色。于是他故意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目的是让他们“有机可乘”,果然不出所料,猛一回头,小林正要用手去接邻桌一位同学传来的小纸条。在他的突然“袭击”之下,他俩立刻变得很窘。为了不打断正常的上课,他没有说什么,打算等课后再和他们谈谈。

和学生交流之后,老师找到了“传纸条”现象的群体心理动因:

(1)“学样”。

在心理学上叫“从众心理”,即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做这种行为到底该不该、好不好一点也不考虑,从而使来自群体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大家一起违反纪律,个体承受的压力就不会太大。

(2)“新奇”。

这不仅是对新异刺激物的敏感,也是一种趋向心理。“传播纸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它与私人说话有很大区别。当私下说话被规定为一种课堂违纪行为后,这种变相的上课私下说话的方式,凭借其具有新奇的特点成为群起仿效的对象,并迅速在学生中扩展开来。

(3)“不由自主”。

有些人的心理个性为易受暗示型,尤其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众人都趋向“传纸条”时,他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暗示,一来二去,也这样传起纸条来。

按照上面的分析,老师设定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①对“传纸条”不进行过多关注。因为太过在意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了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就必须要对这一事件淡然处之,从而使学生由热到冷,逐渐淡忘。

②师生共同来制定班级公约,将这种行为暗示为违纪。有必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但要注意场合及其负面影响。

③在课堂上多进行提问和讨论,从而使学生专心思考问题,心无旁骛。

④鼓励写日记。为他们设置倾吐内心冲动的载体,由此可以暗示学生转移说话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⑤设计奇特、有趣的班会。倾吐可以使人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相互交流,他们自然就会把这种需求转移到同学身上了。为了避免他们在课堂上“传纸条”,教师就要给他们创造交流的环境。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一学年后,“传纸条”的现象在课堂上基本消失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1)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要谨慎处理。

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会通过自觉认同将该群体特有的印迹铭刻在心上,从而使群体的印痕在个体的言、行、情、态甚至思维方式、气度等方面表现出来。想要通过强制、命令的方式来消除群体影响是不理智的,要用适当的方式指导群体,从而使其面貌得到改善。为了“师生”情结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中的群体心理的连锁作用。

(2)如果用对场合的话,“传纸条”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如果提供合适的时间,一项消极活动就可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果考虑到班级的写作水平因此得到总体提升,师生关系因此变得融洽、平等的话,心里的矛盾就会释然。

(3)在课堂上出现的任何现象必事出有因。不可武断地判定学生违纪。

为了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就要深入研究各种现象的不同成因,“润物细无声”地为心理调适活动做好设计。否则,其消极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必然会给学生造成更深的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