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15701800000042

第42章 人形嗜血动物:巨奸魏忠贤来了(2)

从朱由校的一生行事判断,他似乎不是一个贪恋女色的皇帝,他对女人好像远远没有对木匠手艺那么着迷。在历史记载上,我们看不到他像一个正常男人那样,具有通常健康男子都会具有的那种对女性的渴望。从一般青年男性的心理判断,这位客氏在他身边的功能,大约是那种集母亲、大姐、妻子、密友、保姆、顾问、助手、监护人和保护者于一体的角色。一般说来,那种从小缺少关爱、缺少亲情、缺少玩伴的孤独少年,对此肯定具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和依赖。

当时,客氏的对食是魏朝。明朝初期,太监娶妻是死罪。到中后期,太监与宫女结成夫妻已经普遍而公开了,俗称“对食”或“菜户”。北京今天还有的地名菜户营,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魏朝与客氏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

不料,客氏见到魏忠贤后,两人竟然一见钟情,难分难解。于是,在魏朝与魏忠贤这一对结拜兄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斗。一天半夜,这两人终于在争吵后大打出手,惊动了已经睡下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朱由校并不恼火,问清缘由后,笑眯眯地问客氏想和谁好,客氏当即回答是魏忠贤。于是,天启皇帝做主,让魏忠贤与客氏结为“对食”夫妻,命魏朝退出三角关系。

要知道,若是论起在宫中的地位来,当时的魏忠贤可是远远不如魏朝。

公元1620年10月,天启皇帝登基后半个月,下诏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赐魏忠贤世荫锦衣卫正千户,官秩五品。不久,又下令将并不识字的魏忠贤晋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一跃成为帝国权力中枢里的重要成员。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将偌大一个帝国折腾得昏天黑地。

这里面,客氏起了重大作用,应该是不需要怀疑的。

几天后,魏忠贤与客氏假传圣旨贬魏朝,魏朝闻讯出逃避难,被魏忠贤派出的人抓住后,勒死在河北献县。

公元1621年9月,魏忠贤杀死王安,奠定了在宫廷中无人敢挑战的地位。

王安在万历时期就是保护与辅佐朱常洛、朱由校父子的主要人物。据说,此人的学问、人品极高,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好太监的典型人物,在当时的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享有相当高的声望。

朱常洛当皇帝后,王安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朱由校当皇帝后,又准备晋升他为掌印太监。我们知道,这已经是后宫中太监的最高职位了。按照当时帝国官场的惯例,任何官员接到晋升的通知时,必须上疏表示推辞,显示自己的谦虚与没有野心。王安也照惯例做了。不想,这一推辞却辞出了大祸。

王安体弱多病,长时间在家里养病,只是间或到宫中值班。在此期间,朱由校第一次表现出了自己的没心没肺——他稀里糊涂地把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在自己登基时立过大功的顾命大臣杨涟撤职,并赶出了北京。这使王安很气愤,因为,此二人既忠心耿耿,又有大功劳于朝廷,且很有才能。因此,王安就在表示谦虚的推辞奏疏上说了句气话,说是“臣愿领罪,不领官”。谁知,朱由校却极不高兴,认为这是王安在蔑视自己,把奏疏抓起来就扔到了一边。

于是,魏忠贤不顾王安曾经救过自己命的大恩,与客氏等人一起,在朱由校面前进了不少谗言。显然,他们的工作起了作用。朱由校再一次表现出了自己的没心没肺,他下诏将王安贬到北京南苑的一处皇家游猎场做苦力。随后,魏忠贤将该游猎场的一把手换成自己的心腹。在他的折磨下,王安没吃没喝,最后被裹在被子里闷死了。王安对魏忠贤有大恩,魏忠贤何以会下此毒手,历史记载上有几种不同说法。但是,不管怎样,肯定与宫廷中的权力斗争有着密切关系。

王安死后,天启皇帝任命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王体乾,他渴望得到这个职位已经很久了。据说,此人文化素养很高,在太监中素有才名,是王安的好朋友。但是,为了得到这个位置,他自始至终参与了魏忠贤整治王安的全过程。而魏忠贤没有自己坐到这个位置上,是因为他有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就是不识字;另外一个原因,是王体乾其人对他毕恭毕敬,唯命是从。是故,虽然在表面上看,他现在已经是魏忠贤的领导,但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敢违抗过魏忠贤的意志。

公元1623年,即天启三年,是魏忠贤发展得最好的一年。这一年开年就很吉利,正月十八日,天启皇帝按照魏忠贤的设计,改组了内阁,新上来的四位内阁大学士,基本是按照魏忠贤的希望任命的。这一年的结尾也结得不错,十二月,皇帝任命魏忠贤提督东厂,将一把极为锋利的杀人的刀交到他手里。

东厂,设于永乐十八年,地点在北京东安门北。与洪武年间朱元璋所设立的锦衣卫并称“厂卫”,是明代最大的负责侦缉与刑狱的特务机关。东厂的权力与地位均在锦衣卫之上。它受皇帝直接指挥,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除皇帝外,任何人都在它的监控之中。主持这个机关的宦官一定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他的报告,不需要任何手续,可以直接交到皇帝手中。他要抓要杀任何人,也只凭皇帝一句话。其可怕程度可想而知。

到了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年,情况就很不好。

开年第一天,长兴县发生暴动,知县被杀;

一进入二月,日赤无光,蓟州、永平、山海关、北京连续发生地震,宫殿摇动,皇帝住的乾清宫晃得最厉害,晃得朱由校害起病来;三月,杭州发生兵变;

五月,福州发生兵变;

五月底,谁也不知道为了一件什么小事,皇帝发起火来,立命魏忠贤出宫,回自己家去闭门思过;六月初一,认为弹劾魏忠贤时机已经成熟的著名东林党人杨涟,上疏天启皇帝,列举了魏忠贤二十四款大罪,并且提醒皇帝:眼下,魏忠贤的势力已经大到了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只知道魏忠贤,而不知道有皇帝的地步。

按照国家规定,大臣的奏疏必须先由皇帝过目后才分发处理。由于皇帝识字不多,很少亲自批阅奏章,大多由宦官念给他听,于是形成了新的规矩,一切奏疏都由魏忠贤与诸太监商量完毕,再报告皇帝。据历史记载显示,不识字的魏忠贤听手下人读完奏疏后,放声大哭,极为恐惧。

最后,大家商量决定:由客氏守在皇帝身边,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亲自为皇帝朗读杨涟的奏疏。经过避重就轻、删除要害情节与词句的处理后,皇帝听完,一头雾水,基本不知所云。就在皇帝大不以为然,认为杨涟小题大做之际,满腹悲愤的魏忠贤来到皇帝面前,痛哭失声,述说自己的委屈,并请求辞职。于是,皇帝扣发杨涟的奏疏,不许魏忠贤辞职,并亲切勉励他不必为自己辩护,小心当差做事就是了。同时,发布圣旨,斥责杨涟捕风捉影,捞取名声。

当时,帝国政治舞台上,派系林立,斗争激烈。大臣之间各怀鬼胎,尔虞我诈。极其讲究道德学问,并且在此方面的确相当高超的东林党人及其同情者,在政治才能与动手能力方面却表现低劣。结果,这场得到广泛同情与声援、东林党人对魏忠贤阉党最猛烈的一次进攻,居然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天启四年七月份以后,在皇帝的支持或者至少是默许下,魏忠贤开始由全面防守转入全线进攻。

到这一年的年底,至少在朝堂上,东林党人及其同情者已经土崩瓦解。从皇宫内到朝堂上,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向魏忠贤发起挑战了。就连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且威望相当高的孙承宗也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在此前后,据说只有一位张皇后敢于在任何场合都不买魏忠贤与客氏的账。她力图劝阻皇帝过分宠信魏忠贤的行为,并且有意在皇帝面前阅读《赵高传》。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说过的那样,天启皇帝似乎是一位在女色方面相当疏淡的皇帝,这使皇后的劝谏看不出任何效果。

公元1625年,即天启五年,从正月开始,魏忠贤就向东林党人及其同情者,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四月,杨涟等“六君子”被捕,罪名是接受熊廷弼的贿赂,贪赃枉法。天启皇帝朱由校下令严刑追赃。

九月,六人全部被拷打致死。据说死后认尸时,六人已被拷打得完全无法辨认。

杨涟是朱由校的父亲临死时的托孤之臣,在朱由校登基前后立过大功。天启皇帝何以对他下此毒手,人们一般只能归因于魏忠贤的陷害。还有一种说法,干脆认为魏忠贤已经可以肆无忌惮地伪造圣旨了。

熊廷弼其实与东林党人是敌对的。他的被捕入狱,是东林党人在政治上自命清高、不识大体、只顾党同伐异,从而损害国家利益的典型例证。魏忠贤之所以要把他扯进来,据说是因为他刚入狱时,曾经想托人送四万两白银给魏忠贤,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送。而魏忠贤已经听说这回事,却没拿到银子,于是自然恨上了熊廷弼。这次顺手把敌对的双方硬扯到一起去杀掉了。

公元1626年,即天启六年,朱由校下令再兴大狱,将周顺昌、黄尊素等七人逮捕入狱。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大冤狱。天启六年岁在丙寅,故史称“丙寅诏狱”。这次被捕的七个人,与前面的“六君子”一样,相当有人望,因此,抓捕行动在他们的家乡激出民变,前往苏州的锦衣卫官员甚至被当地愤怒的群众活活打死了两人。最后,这七个人无一幸免,全被迫害致死,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谋杀。

在此期间,朱由校颁布诏书,正式将东林党人定为“奸党”,并大张旗鼓地修撰《三朝要典》,试图对万历晚期以来的各大疑案作出结论,盖棺定论。结果,这些一时间传布全国的堂皇文字,只过了不到两年,随着朱由校的死去,而被推翻,并且长久地成为了后代的反面教材。

从公元1620年10月到1627年9月,天启皇帝朱由校当了七年皇帝。这期间,辽东局势日益糜烂而不可收拾。

先是熊廷弼,这位富有战略眼光和才干的辽东经略,被支持东林党人的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及其联合支持下的辽东巡抚联起手来,弄得一筹莫展,最后作为东林党政治才能低劣的替罪羊,被捕入狱。

然后是袁崇焕,这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一代名臣、名将。

天启六年正月,袁崇焕获得宁远大捷。宁远就是今天的辽宁兴城县。这次大捷,是明朝与努尔哈赤开战以来的第一次战役性胜利。这里面,除了袁崇焕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之外,平心而论,朱由校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对宁远战略地位的认识,显然比朝廷中的绝大多数文武百官还要高明。因此,他对袁崇焕的支持也相当大。这次战役重挫清军,努尔哈赤负伤。据说,这也是努尔哈赤有生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败仗。因此,努尔哈赤郁郁寡欢,不久竟然死掉了。

第二年,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五六月间,袁崇焕又在朱由校的支持下,重创皇太极,取得了宁锦大捷,即在今天辽宁省的兴城、锦州一带,取得了第二次对清军作战的胜利。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在为这些空前的胜利论功行赏时,朱由校连续表现出他的没心没肺,魏忠贤获得了大明帝国历史上空前的表彰——由于他是宦官,所以用封赏他的家人来表达对他功劳的奖励,他的一个侄子被连升九级,加封太师,位列三公之首,也是文臣之首。这是大明一代除了张居正之外,很少有人活着时能够得到的崇高官职与荣誉。魏忠贤的两个分别为三岁和四岁的侄孙,则被封为侯爵与伯爵。而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袁崇焕等将领,则只是按照普通战功,升一级以资鼓励。而且,不久后,朱由校莫名其妙地开始批评、责备袁崇焕的一些部署与做法。袁崇焕亦听说魏忠贤对自己耿耿于怀,于是,灰心之下,这位唯一可能挽救辽东危局的人辞职求去。

而朱由校居然就批准了他的辞呈。

从此,辽东局势,日益糜烂,再也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了。

从天启六年下半年开始,由浙江巡抚牵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为魏忠贤建生祠的狂潮。建这种生祠的意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感念他的功德兼为他祈祷祝福兼表达自己崇敬之情的意思。从此时开始,魏忠贤被人们称呼为九千岁。

这些,表现了天启皇帝对他宠爱的程度,也表现了这个帝国腐烂的程度。

除此之外,谈论起来相当乏味。

但其中确实可以得到反证的一个信息就是,天启时代的那些坏事,很有可能确实是魏忠贤干的。可是,越是如此,越证明了这位天启皇帝的糟糕。

据说,天启皇帝朱由校临死时,由于自己没有儿子,确定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这位皇帝叮嘱了弟弟两件事:第一件是请他善待他的嫂子,即自己的张皇后;第二件则是告诉即将继承皇位的弟弟,魏忠贤忠诚贤能,可以继续重用。

公元1627年即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皇帝朱由校病死,时年二十三岁,在位七年。死后葬在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德陵。

第二年,各地开始出现农民暴动,距大明王朝土崩瓦解还有不到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