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现代奥运会开幕式历史演进的研究
15707700000021

第21章 奥运会开幕式音乐的历史流变(1)

(一)开幕式音乐的介绍

1音乐具有跟奥林匹克运动结合的天然特点

首先,音乐和体育运动都是国际语言,都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二者在节奏方面存在着内在联系。体育是动力在时空上的分配方式,轻快、有冲击力量、富有弹性,而音乐是运用曼妙旋律在时间上轻重缓急的不等分布。节奏,既是体育的方式,又是音乐的灵魂。成熟、独立、有声无形的音乐和有形无声、富有弹性的体育事件有机结合起来,能给观众带来震撼、刺激和美的享受,能充分体现其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赋予体育事件新的生命。最后,体育与音乐本质上都追求美与和谐,音乐是声音和时间的艺术,而奥林匹克运动更是追求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哲学体系。二者都通过持续的心理和体力训练,追求完美境界。

2开幕式音乐的表达方式

开幕式音乐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形式:

第一,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是由希腊著名作曲家S·萨马拉斯于1896年作曲,原曲是献给首届奥运会的赞歌,后由希腊新雅典派诗人K·帕拉马斯(CostisPalamas)填词。1958年,国际奥委会第55届全会正式决定将其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歌。第二,奥运会主题歌,这是指举办国自行创作的一首反映举办国、举办城市鲜明特色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的官方指定主题歌曲。第三,奥运会歌曲,主要是泛指反映举办国文化特色、奥林匹克精神的非官方歌曲。第四,奥运会主题音乐主要在文艺表演中,尤其是升旗和圣火点燃时演奏,促使气氛达到高潮。第五,入场式伴奏曲主要伴随代表团入场,节奏一般比较鲜明。第六,举办国的国歌。

3开幕式音乐的特点

第一,作为文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幕式音乐具有使奥运会显著不同于其他专项大型赛事(如世界锦标赛)的特殊含义。其选择一要宣扬奥林匹克精神;二是作为举办国的文化展示;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所处时代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使开幕式音乐浸染了开幕式“艺术取代宗教,审美创造崇高”的饱满意义。

第二,具有一次性和适时性,但是并不绝对。虽然很多音乐只在开幕式表演一次,然而当比赛逐渐淡去,成绩被后人刷新,音乐却历久弥新,雕刻着人们关于那时那届奥运会的鲜活记忆。

第三,周期性,这是指开幕式音乐可以在外界条件改变的前提下,通过精心准备,收到类似或者相近的效果,这种效果使得开幕式音乐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

开幕式音乐的一次性和重复性是动态的相辅相成,虽然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音乐都是唯一,但是人们的感情在类似的循环中得以积聚和升华。

4开幕式音乐的功能

音乐最基本的功能是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音乐本质上不承载意义,只承载情感,扮演的往往是催化剂、触媒、助燃剂的角色。它如果有“功用”,那就是在最适当的时候,将外在意义与听者内在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音乐又是特定时空和社会发展影响下的产物,其背后具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意义。正因为如此,利用音乐,可以达到审美、教育等多种功能。

(二)开幕式音乐的历史研究

根据表现风格、表现形式和主题的不同,本文将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划分为3个阶段:

1二战之前——大合唱

奥林匹克运动早期的音乐形式主要以大合唱为主,比较单一。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首届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圣歌》,由萨马拉斯亲自指挥,9支管弦乐队组成的交响乐团和250人的合唱团参与演唱,这在当时的雅典可谓声势浩大,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演出效果。同样,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开幕式也特别强调了军乐团充满激情的演奏和瑞典传统的大合唱,得到了顾拜旦的特别赞赏。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的主旋律来自尤其擅长大合唱的皮特·贝努瓦(PeterBenoit),选用简单的节奏,易于伴唱或者哼唱。这种风格伴随着礼拜中对一战中阵亡运动员进行悼念的庄严歌曲,加之宗教剧《斯凯尔特河》选段的演绎,十分恰当地迎合了战后人们重新站在奥林匹克舞台上的心情和历史氛围。

因为录音设备和收音机的流行,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官方指定乐队是大号风格的专业乐队。同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表演队伍包括1200人的合唱团、1000人的乐队、800名鼓手和军号手,制造出了非常振奋人心的效果,也传承着一战之前浩大的表演风格。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是一届音乐的盛会,虽然在政治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污点,但其音乐功绩却不能被抹煞。“奥林匹克青年”艺术节虽然不是包括在开幕式之内的,但是在开幕式当天举行,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开幕式之前的音乐暖场充满了德国独特的音乐风情,号角与奥林匹克钟声的有机融合、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表达敬意的进行曲以及理查德·施特劳斯亲自作曲并指挥的乐曲,都使得开幕式现场营造出了庄严、神圣和崇高的氛围。运动员宣誓之后是哈里路亚大合唱,由3000人参加,更是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开始几届的奥运会发展得还不完善,时而还会混杂在世博会之间进行;同时,从1912年开始与体育比赛一起进行的艺术比赛中有专门的音乐比赛,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观众在开幕式中对音乐的注意力。

2二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军乐统治

二战后,在与音乐的结合方面,军队做得比体育界好得多。这种军事化风格既影响了入场式等仪式,更影响了其音乐。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如果用一种曲风来形容,那就是进行曲。1948年奥运会,组委会的确将注意力和重心放在了用大合唱来保持“传统神圣性”方面。由于战争刚刚过去,所以主要的演奏都是由军乐团来完成,其风格也尽显军事化,与开幕式的整体风格一致。

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的音乐特别注重选择军队传统的信号式音乐,主要集中在国歌和与奥林匹克运动直接关联的音乐,比如号角和圣歌上。奥林匹克主旨在经典和半宗教的军乐语言中得以展现,这在战后的环境中,非常自然且非常有效,正是当时奥林匹克运动所需要的。1952年的赫尔辛基长达5分钟的号角音乐,不仅仅是为在场的参加者和观众表演,更是缅怀因二战而未能举行的两届奥运会。本届运动员入场的音乐非常独特,针对不同国家,乐队演奏了24首国际或者国内的乐曲,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脱离军乐的端倪。

1956年冬奥会是意大利第一次在奥林匹克舞台上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经典音乐和轻音乐的结合。1956年的墨尔本,乐队依然主要是由军乐团组成。不过国际奥委会规定,代表团入场时,各国国歌不得超过1分钟,因此国歌都被专门缩减。这种时间上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为开幕式音乐风格走向轻松和娱乐风格埋下了伏笔。

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开幕式是典型“迪士尼”风格的演出,音乐更多的是以表现当地歌曲为主。精准的时间、清晰且简单的结构和欢快的旋律对当时的冬奥会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1960年罗马奥运会以歌剧《彩虹》中的《太阳颂》作为主题曲。从摇滚到爵士,从简单节奏到永恒旋律,整个过程就好像是在歌剧故乡——意大利的音乐旅行。

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更加西方化,很多歌曲在美国排行榜名列前茅,所以比较缺乏日本特色,不过也并非完全忽视日本传统和民俗音乐,如会歌就是融入日本元素的西方化作品。作为第一位将电子音乐引进日本的音乐家黛敏郎(ToshiroMayuzumi),他深受佛教音乐的影响,其开幕式作品里融入了日本四座著名寺庙的钟声。

6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了简约派音乐,追求音乐的极度简朴,有意将节奏、旋律、和声和配器限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他们注意旋律与节奏的细微变化。体现在开幕式的音乐中,就是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上首次使用了电声效果。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则采用了大量的传统乐器比如吉他、鼓和芦笛等等,这些都成为重现墨西哥古代海螺声音的背景。这段时期的音乐,明显地表现出了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趋势。

320世纪70年代之后——多元化风格

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新浪漫主义,恢复了音乐的调性、功能、和声,并注意情感的表现,加强了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音乐,充分展现了欢快的节奏和感觉。同样的,英年早逝的安德烈·马修(AndréMathieu)的作品包含了年轻、壮丽、尊严、伟大的主题,因此被1976年蒙特利尔奥组委选中,成为开幕式主题曲。跑道上进行表演的时候,欢快强烈的芭蕾舞曲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军乐在70年代后,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虽然并不缺少传统美国音乐,但更值得铭记的是奥运历史上首次爵士风格的表演。单从在美国举办的几次奥运会的音乐来看,开幕式音乐风格反映了所在时代的美国文化,从早期的在各地巡回演出的专业乐队,到蓝调、福音和经典音乐,再到爵士乐,几乎所有的流派都在不同时期的开幕式中得以展现。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主题曲选用的是著名作曲家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中的主旋律。令人称道的是,当点燃奥林匹克圣火时,合唱团演唱了配乐的《体育颂》。虽然这届开幕式标志着开幕式走向了媒体时代,时代发展带来了文艺表演部分曲风的变化,但是合唱的形式在开幕式的仪式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与文艺表演越来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子领域,两种风格的音乐交相辉映,构成了目前开幕式音乐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