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柳宗元散文
15726000000004

第4章 封建论(3)

人类,开始与万物一起出现在大地上的时候,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到处奔跑,人不能像野兽那样用利爪锐牙去搏斗撕咬,而且身上没有毛羽御寒,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保卫自己。荀卿曾经说过:人类必须借助外物来作为自己生存的手段。利用外物求生,必然会出现相互争夺。争夺不停,就必定要去找那些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们的命令。那些有智慧而明是非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那些争夺的人,要是他们不改悔,那就要给他们吃点苦头才会使他们感到害怕,从这时起君长和刑法、政令就产生了。这样一来,相接近的人就聚而为群。分成了许多群以后,群与群之间相争的规模也就大了。相争的规模一大,就出现了用武力来镇压,用道德来教化的统治方法。其中又有威德更高的人,各群的首领都听从他的命令,以便安定他们的部属,于是产生了许多诸侯。诸侯之间相争的规模又更大了,又有比诸侯威德更高的人,许多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以此来安定他们的封国,于是又产生了“方伯”、“连帅”这一类的诸侯首领。“方伯”、“连帅”之间相争的规模又更大了,于是又出现了威德比“方伯”、“连帅”更高的人,“方伯”、“连帅”就又听从他的命令,以安定他们统治下的人民,然后天下就统一于天子一个人了。由此而知,是先有里胥而后才有县大夫,有了县大夫而后才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才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从天子到里胥,他们之中有为人民办过好事的,死后他们的子孙一定会被尊奉为首领。所以说,分封制的产生不是由圣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的事情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到了周朝情况才比较说细。周朝拥有天下以后,把国土像剖瓜一样分割开来,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像繁星罗列,遍布天下。他们集结在天子周围,就像车轮运转时辐条集中向着轮子轴心那样。诸侯们到时聚合,去朝见天子;离开天子则成为镇守疆土的臣子和维护天子的屏障。可是下传到了周夷王时,周朝的礼法遭到了破坏,天子的尊严受到了损伤,夷王竟然亲自下堂去迎接朝见的诸侯。到周宣王时,他虽然有复兴强盛国势的功德所依仗,有南征北伐的战绩所标榜,但到头来也是连一个鲁国君主的继承人也决定不了。这样一天天衰落下去,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王室地位更加低落。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周天子已把自己降低到和诸侯同等的地位。在此之后,询问九鼎轻重企图夺权的人有了,放箭射伤周天子的事情发生了,甚至伏击绑架周天子的使臣凡伯,逼迫周天子杀掉大夫苌弘的事情也出现了。天下背离了常道,没有人再尊重周天子。我认为周朝失去统治诸侯的实际力量已经很久了,只不过还在诸侯之上保留了一个天子的空名而已。这岂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造成的过失吗?于是周朝天下分成了十二个大的诸侯国,后来互相兼并又变成了七个强国。王室的权力旁落到陪臣掌政的国家里,最后周王朝被后来才封的秦国所灭亡。周朝灭亡的根源,就在于实行了分封制。

秦统一中国后,革除了诸侯的封国而设置郡县废掉了分封的诸侯而委派郡守县令,占据着天下形势险要的地方,建都在全国的上游,居高临下,控制着四面八方。朝廷掌握着全国局势,像把东西运转在手中一样,这是秦朝做得对的地方。没有几年天下大乱,那是另有原因的。秦朝频繁地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去服兵役,大力推行残暴的刑罚,耗尽了国家的财富,于是那些扛着锄头、木棍被罚去防守边境的人们,用眼色传递很快联合起来,大呼一声结成起义的队伍。当时只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在下的老百姓怨恨朝廷,而在上的官吏则畏惧朝廷。全国各地互相配合,杀郡守抓县令的事情一齐发生。秦朝的败亡,在于激起了老百姓的怨恨,并不是实行郡县制的错误。

汉朝取得天下以后,纠正了秦朝的偏差,又沿袭周朝的分封制,把国土分给自己的子弟和功臣。几年之间,由于叛乱不止,汉高祖到处奔走,解围救急,忙于平乱不得空闲。在平城被韩信围困七天,又被英布将士的飞箭射伤。这样,汉王朝衰落不振整整有三代。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之不能反叛。然而汉初分封诸侯王的时候,实行郡县制的地方仍占全国土地的一半,当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优越性,也由此得到证明了。继汉朝而称帝的人,就是再过一百代,也可以知道他必然是实行郡县制的。

唐朝兴起后,设置州县,委派州县官吏,这是它做得正确的地方。但是还有凶恶狡猾的藩镇不时起来作乱,危害地方。这个过失不在建立州县,而在藩镇将领拥兵割据。那时只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可见州县的设置,是决不可以改变的。

有人说:“被分封的诸侯,会把分封给他的国土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管理,会把那里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弟一样爱护,会适应那里的风俗,搞好那里的政治,这样施行教化是很容易的。委派的州县地方官,抱着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调升官级,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得好呢?”我又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周朝的情况,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诸侯骄横跋扈,贪财好战。大致说来,政治混乱的侯国多,治理得好的侯国少。诸侯的领袖不能改变诸侯国的政治,天子也不能撤换诸侯国的国君。真正能把国土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管理、能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弟一样管护的,一百个中也挑不出一个。毛病出在实行的制度上,不在于朝廷的政治措施。周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秦朝的情况,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朝廷有治理百姓的统一制度,不许郡县各搞一套,这是对的。朝廷有管理政治的大臣,而不让郡守县令擅自专断,这也是对的。郡县不得随意改变朝廷规定的制度,地方官不得自行其是。但是刑罚残酷,劳役繁重,使得万民怒目相视,对朝廷十分怨恨。过失在于朝廷颁布的政治措施,而不在于实行郡县制。秦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汉朝兴起后,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起作用,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管理郡守县令,不能控制诸侯王。诸侯王虽然胡作非为,朝廷也没法罢免他;诸侯国的老百姓虽然痛苦不堪,朝廷也无法替他们解除。只有等到诸侯王叛乱的时候,朝廷才能逮捕、流放他们,或者派军队消灭他们。如果诸侯王叛乱的阴谋没有明显暴露,尽管他们非法取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对老百姓非常刻毒,朝廷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至于那些实行了郡县制的地方,可以说是治理得好而且是安定的。凭什么这样说呢?如汉文帝在田叔那里了解到孟舒的德行好,在冯唐那里了解到魏尚的功劳大,就恢复了他们的官职。汉宣帝听说黄霸执法明察慎重,汉武帝看到汲黯简政安民,就提升了他们的官职。汲黯声望高,有了病汉武帝也要委任他,让他躺着去安抚一个地区。有了罪过就罢免,有了成绩就奖励。尽管是早晨才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称职,晚上就可以撤换他;晚上刚任命的官吏,如果他违反纪法,第二天早晨就可以罢免他。

假使汉朝把所有的地方都封给诸侯王,那么,即使他们扰害百姓,朝廷也拿他们无法,只能对着这种情况发愁罢了。到那个时候,就是有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也没法实施;有黄霸、汲黯的教化,也无法推行。朝廷如果公开谴责或劝导他们,他们就当面接受,过后又违反不听了。如果下令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就会同谋反抗,对朝廷怒目而视,气势汹汹发动叛乱。即使侥幸不起来闹事,朝廷也只能削减他们的一半封地,而另一半封地的人民还是照样受苦。为什么不全部废掉诸侯国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汉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现在国家全部实行了郡县制,普遍委派了州县长官,这种情况不可改变是确定无疑的了。朝廷只要掌握好军队,慎重地选择州县长官,那么国家就可以治好了。

有人又说:“夏、商、周、汉实行了分封制,统治的时间很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而统治的时间却很短促。”说这种话的更是不懂得治国之道的人。魏国是继汉朝建立起来的,封土赐爵仍然存在。晋朝是继魏国建立起来的,分封制沿袭不改。但魏国的曹氏、晋朝的司马氏很快就衰亡了,没听说帝位延续很久。现在唐朝纠正改变了魏、晋实行的分封制,采用了郡县制,从开国到现在已将两百年,国家的基业很巩固,这与分封诸侯又有什么联系呢?

有人又认为:“商汤和周武王都是圣王,他们都没有改变分封制,因而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再来议论了。”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商汤、周武王之所以不改变分封制,是出于不得已。归附于商的诸侯有三千个,商正是凭借了他们的力量才灭掉了夏朝,所以商汤不能废除他们。归附于周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正是凭借了他们的力量才战胜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不能改变他们的地位。因循旧制以求得安定,沿用旧制以适应风俗,这是商汤、周武王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这种不得已,并不是大公的思想,是出于让诸侯为自己出力的私心,出于让诸侯保卫自己子孙的私心。秦朝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从制度本身来说,是最大的公,但其动机却是私的,他的目的是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顺从自己。但是废除诸侯的封土,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开始的。

按照天下的常理,国家治理得好才能得到人民拥护。只有使有德才的人居于高位,没有德才的人处在下面,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得好。现在来看分封制,统治者是一代继承一代地进行统治。身居高位的果真有德才吗?处在下面的果真没有德才吗?这样,人民究竟能过太平日子,还是遭到乱世,就无法知道了。就算个别诸侯想为他的封国做点有利的事,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可是又有世袭的大夫代代相传享有封地,占尽了整个诸侯国。即使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候,也无法在天下建功立业,这是分封制本身所造成的。难道圣人愿意建立分封制而造成这样的后果吗?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由形势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