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15727600000005

第5章

没有钱财称之为贫,学了知识却不肯付诸行动叫做病。

朝菌不知晦朔,蟪姑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菌类不可能知道月初到月底的变化,寒蝉也不会了解一年当中有春有秋。比喻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说命中》

认识并不困难,只有实践才是最艰难的。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二十七》

只要不断地实践就能经常获得成功,只要不停地行进就能到达目的地。

九折臂而成医。

——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

多次折断手臂,治好之后,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医生。比喻知识来源于实践。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战国策·赵策》

仿照搬书本去驾车,不可能完全熟知马的脾性;用古人的理论来治理当世的人,不能通达事物的变化。

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

——《文子》

金石会发声,但不敲打就不会鸣响;管箫会发音,但不吹不会有声。比喻实践的重要作用。

自见则明,借人见则暗。

——《邓析子》

自己亲眼所见便明了,听别人说便不清楚。

渔夫习水则沉,战夫习马则健。

——《关尹子》

渔民由于熟习水性能潜水,战士由于熟习战马会骑术。比喻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独见者为梦,同见者为觉。

——《关尹子》

独自见到的只能是梦境,大家都能见到的才是清醒中的感觉到的。

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

——战国·慎到《慎子》

学习治水应该到实际行动中去学,而不是从大禹那里去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虽然有美味佳肴,但是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虽然有精妙理论,但是不去学习就不能了解它究竟好在哪里。只有通过学习才会懂得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育别人,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困乏。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汉·刘向《说苑·政理》

耳朵听见不如眼睛看见,眼睛看见不如努力去行动实践。

始人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

——汉·刘向《说苑·政理》

开始做官就如同进入光线暗淡的房间,时间长了就越能看清一切,看清之后就能治理好。比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治世经验。

槁竹有火,弗钻不燃;土中有水,弗掘无泉。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虽然枯竹有火性,但不钻磨就不会燃烧;虽然土中有水,但是不挖掘就不会有泉水。比喻不实践不会有成就。

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一百句话都说对了,也不如选择可行的而审慎地去投入实践。

临渊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站在深潭边空想得到鱼,不如及早回家把鱼网织好来捕鱼。比喻与其想入非非,不如脚踏实地去干。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汉·王充《论衡·书解》

知道国家政事不当的是平民百姓,知道儒家经典错误的是诸子百家。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汉·王充《论衡·实知》

不亲眼所见亲口所问,就不能真正懂得一件事物。

言必可行,行必可言。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说到的就必须要做到,做到的必定能说出来。

事考功,言考用。

——汉·荀悦《申鉴·时事》

考核言和行的惟一标准是实践。

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汉·董仲舒《对策》

尊崇所听到的道理,则会高明;实践所了解的知识,则会扩大学识。

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

——汉·董仲舒《仁义法》

虽然有天下最好的美味,但不亲口品尝一下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比喻实践出真知。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说话不难,实践则困难。

有德行的人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

——汉·韩婴《韩诗外传》

有德行的人有三种忧虑,一是不知道,二是知道却不学习,三是学习却不去实行。

知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

——汉·戴德《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知识不贪多而力求审识其实质,实践不贪多而力求详知其实践的理由,言语不贪多而力求明确其内容。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

学习而能指导实践为最高境界,著书立说为次,教育人为再次。

百闻不如一见。

——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一百次听说,都不如亲眼见一次。

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剑不经过试用就不知利钝,弓不经过试拉就不知强弱,鹰经过不试飞就不知巧拙,马经过不试骑就不知优劣。比喻实践可以检验一切。

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

——汉·陆贾《新语·术事》

常常谈论古代的人,必定要用今天的实际加以检验;能够讲述远处的人,必定要用周围的实际加以查考。

染不积,则人不观其色;行不积,则人不信其事。

——三国·魏·徐干《中论》

染色不重,人们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实践不多,人们就会怀疑你的能力。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知道了却不去实践,还不如不知道。

有德行的人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不得学;既得学之,患不能行。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疏证》

有德行的人有三种忧患,未听到的,怕听不到;已经听到的怕学不到;已经学习了,怕不能去做。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以实践来说话,小人是只说不做。

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困誓》

不面临深泉,怎么会知道有被淹死的危险;没有看见广阔的大海,怎么会知道大风和波涛的险恶。比喻不亲身经历就无法了解某些事情。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不深入虎穴,如何能得到虎子。比喻不亲身去做就不会有任何收获。

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杜夔传》

空洞的争论,不如实地去做。

气变知时易,不眠知夕永。

——晋·陶渊明《杂诗》

天气变化才知道季节变换了,睡不着觉才知道夜晚是漫长的。

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

——晋·葛洪《抱朴子·祛惑》

凡是探取明珠的人,没有到合浦的深渊就得不到骊龙的夜明珠。比喻不亲自实践就不会有所收获。

神农不久疾,则四经之道不垂。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如果神农不常患病,那么药经就不会传下来。比喻实践出真知。

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相信耳闻却怀疑目睹的事,这是古今所共患的毛病。

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马钧传》

空谈事物的道理,是没有办法谈论清楚的;具体实践,虽然有说不清的地方,但在实践中就容易了解了。

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难。真伪因事显,人情难预观。

——晋·欧阳坚石《临终诗》

不涉足太行山的险处,谁知道路途艰难。真伪在实践中会显现,人情却难以预料。

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不截断弯曲的树根,就不能检验锋利的兵器;不剖析深奥的文章,就没有办法辨识学识广博的人才。比喻实践可以验证一切。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操演千首曲后才能懂得音乐,观看千支剑后才会识别宝剑。比喻实践出真知。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早晨刚听说,晚上就投入实践。

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传闻不如亲眼所见,看影子不如察看实际形体。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文中子·礼乐》

知道事物的人不如具体实践的人。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

——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

才智贵不在多,贵在于实践所了解的知识。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唐·柳宗元《三赠刘员外》

只相信书本就会造成失误,经过了很多事情就会知道有时书中所说也是片面的。

昏昏恋枕衾,安见于地英。

——唐·刘禹锡《秋江早发》

昏昏沉沉地留恋枕衾,如何能看见天地的英华?比喻应该接触社会实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坐在一边观看钓鱼的人,空有羡慕他人得鱼的喜悦心情。比喻空想不如实践。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认识并不难,实践才难;实践起来并不难,善始善终才是最难的。

隐石那知玉,披沙始遇金。

——唐·李群玉《赠元绂》

石头里不知道还隐藏有玉,分开沙子才能看见金子。

未入英髦用,空存铁石坚。

——唐·张祜《赋得铁马鞭》

不被英雄豪杰之人使用,空有铁石的坚硬。比喻不实践不会有作用。

事有古而可以质于今,富有大而可以征于小。

——唐·杨炯《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序》

遇事可以用古代之事来对照如今之事,说话可以用大话来证明所说的小话。

狐假狮子势,诈妄却称珍。铅矿入炉冶,方知金不精。

——唐·释寒山《诗三百三首》

狐狸假借狮子的威风,奸诈狂妄冒充珍兽。铅矿放进炉子冶炼,才明白不是真的金子。比喻实践是检验一切真假东西的标准。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饱吃须是饭,着衣方免寒。

——唐·释寒山《诗三百三首》

口头说吃饭最终不能饱肚子,口头说穿衣不能御寒;饱肚子必须是饭,穿衣服才不会寒冷。

朝谋不及夕,言发不俟驾。

——唐·李延寿《北史·贺拔允传附贺拔岳》早晨计划的事不要等到晚上再行动,说出发就不要等驾好车再行动。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亡。

——宋·苏轼《日喻说》

每天和水在一起,十五岁就能掌握水性。生来不识水,即使是壮年,看见舟船也会害怕。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天江水变暖,游在其中的鸭儿最先知道。比喻生活在实践中的能了解到实际情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宋·苏轼《石钟山记》

事情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而凭主观猜测有或没有,这如何能行?

读其书,诵其数,而不知所以行之,未足与言治也。

——宋·苏辙《王衮知兖州》

只知道读书或背诵道理,而不知道怎么去实践,是够不上谈论治理国家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觉得肤浅,要彻底弄懂必须亲自实践不可。

千虚不博一实。

——宋·陆九渊《陆象山先生语录>。

一次实践胜过一千次空想。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

——宋·文天祥《题戴行可进学斋》

只有一句话,愿意告诉你,就是实践。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宋·朱熹《性理精义》

只有认识却没有实践,那么认识则是肤浅的。

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宋·朱熹《答潘子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