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10

第10章 人口构成

中国社会发展史证明,社会稳定,农业稳定发展,人口也处于稳定和发展时期;反之,社会不稳定,农业生产凋零,百姓失去起码生存条件,人口就会锐减。纳家户虽是一个行政村,人口增减同样与农业经济兴衰完全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家户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一、户籍人口

1958年以前,纳家户是一个纯回民村。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因土地的调整,邻村有少量汉民划归纳家户村(当时为朝阳大队),致使其人口成分中容纳了少量汉民(分布在现在的第一和第十一村民小组),其数量不超过全村人口总量的4%。1996年末,全村有常住人口4239人,其中回族4001人,汉族13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6.7%和3.3%。农村户口4203人,城镇户口(非农业人口)36人,分别占99.2%和0.8%。此外,尚有非常住人口145人(1995年),多为雇用的外来人口。2000年,全村共有1096户,4235人。2006年,有1211户,4077人。2007年,共有1378户,4531人。2008年,共有1425户,4600人。2009年,有1448户,4680人。其中农村户口1798人,城镇户口2817人,分别占38.42%和61.58%。

1996年,全村土地面积4.94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58人。2009年,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48人。

二、人口结构

由于缺乏系统的人口历史资料,很难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纳家户村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作出全面记述。但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根据现有资料,只对1995年以来人口结构进行纪述。

性别结构 在县档案馆保存的该村三组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当时的人口性别比为104.4(以女性人口为100,以下同),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低于当年全自治区和永宁县人口普查性别构成(分别为110.9和110.6)的比例。1987年~1996年,人口的性别比趋于平衡,大多保持在105以下,只有1996年上升到105.3.2000年为108.4,2009年114.9.

可看出人口性别比差异不大,但亦可看到一种趋势,即男性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女性人口。从出生的婴儿性别比中,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趋势变得愈来愈明显。此外,在历年的人口迁移中,男性人口的外迁数量多于女性,也影响到人口的性别比。1987年至1996年,本村由于招工、招干、招生、征兵而外迁的152人中,男性占了127人,女性只有25人,男性外迁人口是女性的5.1倍。这说明,人口性别结构的差异有社会结构变动的因素。2000年至2009年,男女性别比例渐趋平衡,但男性比例仍高于女性。

年龄结构20世纪80年代前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唯一可依据的是保存下来的该村三组1964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是139人。分析表明,当时全队人口平均年龄24.4岁,年龄中位数为19岁(即人口的一半在19岁以下)。其中0岁~15岁占人口总量的41%,16岁~65岁占54.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4.3%,最大年龄82岁。成年人的总抚养系数为0.83,其中少年儿童的抚养系数为0.75,老年人口的奉养系数为0.08.人口年龄构成可作为当时全村人口年龄构成的一个参照系。据对103户家庭1996年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上述构成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特点是:人口的平均年龄提高,低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人口的平均年龄已上升到28.4岁,年龄的中位数为25岁。在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岁~15岁的低龄人口所占比重为24.6%,与1964年相比,下降了16.4个百分点;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所占比重为3.6%,比1964年下降0.7个百分点。成人的人口抚养系数为0.39,其中少年儿童的抚养系数为0.34,老龄人口的奉养系数为0.05,与1964年时的情况相比,成年人的负担大为减轻。

2009年,未成年人1195人,60岁以上老人490人,成年人口2995人。每250人抚养100个未成年人,每6.1人奉养1个老人,每177人育养小孩老人100人。

文化结构1949年以前,纳家户村的居民中文盲人口在男性中约占70%~80%,在女性人口中占95%以上。1949年后,随着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受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多。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人口中的文盲率仍然较高。在1964年三队的人口普查登记中,14岁~65岁人口中,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人口只占该年龄段人口总量的25.6%,占总人口的15.1%。其中受过高中、初中教育的人口分别只有1人和4人,分别占1.2%和4.8%。而文盲率在该年龄段人口中高达74.4%。

上述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有了明显改变。在1996年的4239名常住人口中,受过不同程度文化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56.5%。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125人,占总人口的2.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088人,占总人口25.7%;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包括高小、初小)的人口1183人,占总人口27.9%。1994年,15岁~42岁的青壮年中已基本扫除了文盲。2009年,在成年人口中,不识字的主要在50岁以上的人口中。上述情况表明,人口总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984年和1997年对16岁~60岁人口文化素质状况作的两次抽样调查的统计,进一步验证了上面所反映的情况。

表中说明,1996年与1984年相比,纳家户村的劳动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下降了17.2个百分点,而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上升了9.8个百分点。文盲比例低于全区农村的比例,与川区农村基本相同,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口比例与全区农村特别是与川区农村相比,仍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

由于调查对象所填写的各种文化程度包括肄业,如高中文化程度平均以受教育11年计算,小学平均以4.5年计算,纳家户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1984年为4.1年,1996年上升到5年,约比川区农村劳动人口受教育的年限少1年左右。

20世纪末期以来,文化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到2009年,全村总人口中,已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6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82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535人;正在读大专以上的45人,读高中的310人,读初中的324人,上小学的417人。

三、人口的生理素质和人口寿命

纳家户村成人人口的平均身高大致在1.66米左右,其中男性平均在1.72米左右,女性平均在1.60米左右。与周围汉民村的成人人口的平均身高几无差异。据老年人说,如今30岁以下的人口身高普遍不如上几代人高大魁梧。有生理缺陷的残疾人口也占有相当比例。据县计划生育局(科)对1976年~1980年结婚的100人所生育的102名子女的调查,有痴呆、哑等生理残疾的18人,占13.6%;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大多数人懂得了近亲结婚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的道理,近亲结婚的现象较之以前大有减少,在年轻一代所生育的子女中,残疾人口下降。在县计划生育局对1981年~1985年结婚的100人所生育的89名子女中,有生理缺陷的只有2人,占2.2%。1996年在对103户人口的抽样调查,残疾人口只有3人,占抽样调查人口总数的0.67%。

新中国成立后,全村先后出现过10多位百岁以上的寿星,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最高年龄达113岁(女性)。1996年,尚有两位超百岁老人健在,最大年龄106岁(男性)。2009年,70岁以上的老人133人,80岁以上的老人54人,共计187人,占总人口的4.10%。70岁以上老人133人中,男65人,女68人。70岁12人,71岁17人,72岁22人,73岁14人,74岁13人,75岁13人,76岁10人,77岁14人,78岁7人,79岁12人。80岁以上老人54人,其中男27人,女26人。90岁以上老人5人,其中男1人,女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