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54

第54章 工艺美术

纳家户回族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千百年来积淀的民间艺术的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组成部分,始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不断增长的审美需要而发展。

一、剪纸

剪纸,是以纸为加工对象的艺术。一把剪刀,一张彩色纸就能剪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纳家户人的剪纸样式新颖,表现题材丰富多彩,造型生动,剪工精湛。例如民间窗花、刺绣的底样等,它们满足了回族劳动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精神享用”的功能,作为一种艺术品,供人们享用。

回族妇女喜欢剪纸的纹样,一般主要是以花草、飞禽走兽、鱼、龙、凤、猫、鸡等动物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以及反映回族习俗的“盖碗”,娇媚富贵的“牡丹图”,傲霜吐蕊的“菊花图”,高洁雅秀的“莲花图”“寿桃”“凤凰”“双喜”“花鸟”“梅花鹿”“鸳鸯”“梅花”“夹竹桃”等。随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互相交流,发展到今天,人物也成为回族剪纸的常用题材,如“寿星”及民间故事人物、神话故事人物、戏剧人物,以传统风俗、农耕等大型系列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剪纸纹样。

二、刺绣

刺绣,又名“针刺”,俗称“扎花”“绣花”。以绣针穿引各种彩线(丝线、绒线、棉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现代化纤)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各种优美图像、花纹样或文字,是既实用又美丽的装饰艺术。

民间刺绣主要用于装饰、服饰、生活用品。诸如衣服、腰带、耳帽、裙子、围巾、汗巾、手帕、荷包、钱袋、绣鞋、肚兜、袜底、衣帽、枕头、绣单、门帘、被罩、枕套、鞋垫、婚嫁衣饰、钱包、针插、提饰、挂饰、炕围、虎头帽、虎头鞋等等。

回族刺绣以平针、扎针、扎绒绣、齐针、绷针、结绣、盘绣、掏花、叠锁、垫绣、补绣、补花、拼花、打结、圆金等一系列工序。刺绣的方法有实心绣、空心绣、藏针绣、绞针锁边、倒钩针等。针法细密精致,细针密缕,纹样清新活泼。阿拉伯文刺绣风格素雅,但强调色彩对比,如绿配白、蓝配白等。因为方法不同,表现的花色特点也不同,或繁饰富丽,或简洁明快,或整齐朴素。总体上有较强质感,显得比较厚重、神秘、艳丽。因此,形式多种多样。刺绣内容极为丰富,花鸟鱼虫,皆可入绣,植物花卉纹样以牡丹、荷花、夹竹桃、鸡冠花、梅花为主。动物鸟兽纹样以蝴蝶、蜜蜂、喜鹊、孔雀、凤凰、麒麟为多;许多图案吸收了汉族传统刺绣图案,如象征吉祥的“凤凰来仪”“孔雀开屏”“百鸟朝凤”“狮子舞绣球”“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象征爱情的“蝴蝶双飞”“蜜蜂采花”“鸳鸯戏水”“金鱼戏莲”“孔雀戏牡丹”等。由于伊斯兰文化对于造型艺术共同遵守着忌偶像和有生命形体出现的这条禁律,凡出自回族穆斯林的手绘图形,其个体的、单一的鸟兽人物极为少见。如枕盖如果只绣两只鸟,就会成为禁忌。但回族妇女却在鸟的四周绣满连续性的花草藤萝之类的点缀物,把鸟的形象从视觉上“模糊”起来,这种经过变通处理的绣品更能引起回族的喜爱,因为鸟已不是绣品表现的中心,而只是完整图案中的一部分。题材也从单一的花卉、几何纹样到阿拉伯文。具有针工洗练、做工精细、形象逼真、造型质朴大方、配色艳丽和谐之特点。和剪纸一样,都是回族妇女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有浓郁的泥土芳泽,充满着时代气息,反映了纳家户回族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

纳家户回族刺绣在注重装饰性的同时,很注重实用性,如鞋垫、枕头,大都绣在褙子做的贴面上,而且图案紧凑,针角细密,多是来回走线、形成双面,为的是结实耐用。在软布上,则多用追裰法,也是细密结实。还有一个特征是拙朴,是纯手工传统工艺。不论是材料的选用上,还是花色的搭配上,图案的绘制上,刺绣的方法上,都显得古拙朴素。

回族妇女用刺绣表现经文书法饶有趣味。她们买块洁白的布料,请来清真寺的阿訇把《古兰经》的某段经文写在上面,然后一针一线地按照书写的点划,精心地用彩线绣出来。绣成后,挂在堂屋的正墙上,表示对经典虔诚的信仰。这种独特的刺绣内容,显然是宗教习俗影响的结果,是宗教信仰的一种艺术表现。

三、雕刻

雕刻是建筑的装饰艺术,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建筑主体造型艺术的发展和深化。

纳家户回族雕刻大致分为宗教类和世俗类两种,前者以清真寺装饰和墓碑为表现形式,后者则大量地在民俗生活中出现,如居室、生活生产器具以及作为审美的纯工艺雕刻。雕刻所使用的材料可分为灰泥浮雕、石雕、木雕、砖雕、水泥雕等类,雕刻的纹样可分为阿拉伯纹样、几何纹样、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编结纹样和回云纹样,从各种图案纹样的组成规律又可归纳为反复性(对称性)、无限连续性、复合性、抽象性和具象性。

雕刻是以精巧含蓄的花草虫鸟、图案文字为创作素材,将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生动具体的形象,加以提炼和概括,通过艺术的处理反映出来。在雕刻艺术中,既有阿拉伯的装饰风格,又有伊斯兰教的宗教含义,既有回族的独特审美情趣,又有中国书画金石的气韵和意味,各种不同的形态的表现特点,相互默契,共同表达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纳家户清真寺大门的里外两侧嵌有中文对联和伊斯兰风格的精美砖雕、水泥雕。其中大门外面两侧的砖雕对联是:“遵主命活泼中显真性顺圣行精微处在无言”清真寺的碑文是石雕,主要有《纳家户清真大寺碑题》。

四、手工艺品

纳家户回族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是回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日常生活用品。其制造工艺精湛。

吊罐吊罐,古时叫“吊桶”“淋桶”,是回族群众专门用来洗大净(阿拉伯语称“乌斯里”)的沐浴用具。史书记载,始于唐代,由波斯商人传入中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都把它作为日常不可缺少的浴具。用吊罐沐浴,既简单,又卫生、省水,而且价格便宜,适宜于家庭使用。现在清真寺里和回族穆斯林家里一般都装有“吊罐”。吊罐两侧有穿绳悬挂的耳环,底部有一个漏水孔,并附有一个木塞子,用时拔出塞子,水从漏孔流出。现在许多吊罐都在漏水孔的地方装上小水龙头,用时打开就行。现在大多数人家已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吊罐逐渐减少。

汤瓶是回族日常生活中不论是洗手、洗脸,还是进行沐浴的必需品。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回族家家都有把汤瓶。回族讲究边洗边让洗过的水往下流走,才是最洁净的。汤瓶的种类很多,如铜汤瓶、塑料汤瓶、轻铁汤瓶、砂泥汤瓶,还有铝汤瓶和锡铁汤瓶等。汤瓶有盖、有把,有流水的高翘的壶嘴。盛水的主体部分呈鼓状圆台形,不洁之物不宜进去,既方便,又卫生。有的饭馆还把汤瓶画到饭馆的门牌上,作为“清真”的标志。不论是回族家庭,还是清真饭馆里,都有汤瓶,供人们洗手洗脸。

五、阿文书法

阿文书法是将中国汉字书法与阿文书法融为一体的独特书法艺术品。回族所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被誉为伊斯兰文化艺术领域里一颗璀璨明珠。

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文化交融,并博采汉文书法艺术之长,从用笔、用纸、用墨、签名、盖印,到书写手法、布局安排、表现形式、装帧艺术等各个方面吸取其精髓,注入本体,使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既保持了固有内涵,又增添新的风格和风韵。阿文书法大量地不断吸收中国传统的中堂、横幅、对联、条屏以及题款、用印等特点,使其显现出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经过中国历代许多有着深厚汉学修养的大阿訇以及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积累研究,汲取汉文书法的营养,又创新出了现在流传的包括楷书、隶书、草书、篆刻等书体的阿文书法体,形成了优美、独特的艺术特色。阿文书法的书写工具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毛笔,称为“盖兰”,分草制、木制、竹制以及芨芨草制成的排笔。不同的工具书写出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效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新的书写体——中国体。

回族经字画的素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姿态万千的自然风光。回族的经字画在对素材的加工、取舍、提炼,都体现出了回族人的审美情趣。阿拉伯的书法艺术内容所包含的社会意义给人们以精神上启迪。回族的阿拉伯书法艺术,既有表现著名清真寺、麦加克尔白、月牙、香炉等伊斯兰教题材的,也有表现生活和自然题材的。阿拉伯书法作品的主题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以及穆斯林经学家的经注为主,也有表达穆斯林生活情趣及自然之美等性质的。在描写和表现自然现象或事物的作品中,题材是自然现象或事物本身,而主题则往往是它们的象征意义,或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或事物的结构关系传达出来某种含义。比如回族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画法,在画经字画中特别偏爱松、竹、梅、莲等题材,因为这些自然事物都具有象征性的精神——松柏的伟岸坚强,竹的清廉高洁,梅的孤芳自赏,莲的出污泥而不染。还有经字画的内容多为敬主拜主,赞主赞圣以及伊斯兰教经典中举凡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团结友爱、行善止恶、扶弱济贫、尊长爱幼、款待亲友、怜恤孤儿之类的警句、格言、赞词等,体现了穆斯林的虔诚信仰和道德规范。经字画的形成与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回族文化与宗教生活。因此,无论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还是一种装饰艺术,都已成为纳家户回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受到穆斯林群众的喜爱。

在纳家户清真寺礼拜殿的墙壁上,就有阿拉伯文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