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纳家户村志
15747600000055

第55章 碑碣

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1983年至1987年重修纳家户清真寺铭记

我寺大殿重修,邦克楼重建,历时五载,大功告成,我有幸自始至终,作为此工程主管人,大寺管理委员会的学董,为以传后世,特写此文,记而铭之。

我户先人纳速剌丁,人中杰雄。大元一朝,荣任平章政事,后代众多,传之明代,国定单姓。我纳姓一支,由秦迁宁。嘉靖三年,始建此寺。昔日我寺有匾上书“我家弃秦移居西夏,我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之说为证。同治年间,苛政猛于虎,我穆民不堪忍受,奋起反抗,惨遭屠杀,大寺遭到破坏,事过数载,我寺穆民,节衣缩食,重建大寺。“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寺院挪作他用,大殿作了制桶厂机房,邦克楼被拆除,墙体坍塌,面目全非,使人痛心不已。

剪除“四人帮”,国家政策变。我穆民信仰得自由,在这天下太平、百废待兴之时,我受纳家户穆民之托,承担学董重任,一心一意修复我寺。先后奔走中央、自治区请求支援。1983年,国拨9万元,然工程浩大,此数相差甚远,我寺穆民,齐心协力,捐足巨款,备齐建材。但我地无此巧匠,遍访各处,请得河南省西平县卢庙乡技师卢慧杰,其集图、彩、木、瓦、雕、塑于一身,在此不辞劳辛,于1983年秋冬制成修寺所用瓦件。第二年春,率纳家户工匠,认真负责地矫正向北倾斜半尺有余、岌岌可危的大殿,使之下陷约12厘米的84根柱子深到同一水平线上,揭瓦亮椽,改苇席而为木板。秋季西墙砖饰、东边门窗,相续工成。1985年,按古建要求,油彩一新。1986年至1987年,用一年半的时间重建邦克楼。此时此刻,古寺生辉,诚无量之幸也。

万赞归安拉呼

真主和我寺穆民同在

纳家户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大寺学董纳栋臣

公元一九八七年

教历一四〇七年(夏历)

纳家户清真大寺碑题

宁夏纳家户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历明、清、民国、新中国,距今480余年而不衰。祖辈奠基,遵从主命,禅心竭力;儿孙继承,个个踊跃,弘扬光大。本地志士,慷慨解囊;穆斯林尊寺,如众星捧月,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元著名政治家、中书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之长子纳速拉丁,在任陕西省平章政事期间,将其众多子孙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分居于各省。纳氏一姓,由滇、陕迁宁数百年。今纳家户大姓之纳氏族,即代代繁衍发展之盛也。瞻思丁去世后封“咸阳王”。纳速拉丁去世后追封“延安王”。

百年古寺,功德无量。几百年来吾寺沐浴主恩,伊斯兰之文化,得以广为传播。多受明、清仕宦之亲近,更受民国、新中国众多学者、研究者所亲睐,募捐大方,力主修葺,敬慕有加,增色添彩,题书送匾,流芳乡里。古寺亦以甚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阿拉伯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有机结合而远近闻名,蜚声中外。吸引广州、京、津、沪及伊朗、沙特、马来西亚等众多国内外穆斯林前来参观。1984年,世界伊斯兰联盟秘书长阿布迪亲临吾寺视察,赞不绝口。

古寺为传统的中古式建筑,坐西向东,呈长方形。大门楼为过洞式,精美砖雕壁面,系仿木结构挑檐,横向栏额、斗拱,纵向为荷花柱,构思精妙,为伊斯兰风格壁画增添光彩。过洞上部为三层歇山顶,“邦克楼”高21米。南北两侧陪立阿拉伯式望月楼,共两层四角攒尖顶。真乃珠联璧合,“双壁”生辉;今古结合,巧夺天工。遥望星辰日月,如殿在云中,寺在画中,参观者无不为设计者独具匠心而叫绝。

礼拜大殿,设计典雅,气势恢宏。系一座歇山卷棚出檐之大屋顶建筑。前为五间歇山顶,抱厦拦额立柱,飞檐斗拱,庄重肃穆;连接抱厦,是五脊四拱(卷棚顶)108根大柱相承交错勾连而成的大殿堂。顶部系龙云飞檐,凌空欲飞;花拱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凤戏牡丹图雕;殿堂宽畅宏大,全铺棕色木地板,上铺地毯,可容1500人礼拜。后墙饰有金色经文浮雕四幅,古色古香。大殿门上方悬垂名人赠匾五块,曰:“清净光明”“道本古初”“清真无二”等,赞誉古教,一语千金。院内百年古槐,枝繁叶茂,象征古寺历史悠久。

因战乱、地震等原因,古寺几经灾难。清乾隆三年(1739年)因地震坍塌,嘉庆年间重修;“文革”改做工厂,门楼拆毁。今系自治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荣列世界著名清真寺之一,排行47位。

本次扩建,参考全国大寺图样,吸纳百家意见,取其所长。大殿宏伟,兼顾古今。前庭后院,风格一致,取长补短,雕梁画栋,立柱为骨;于2004年4月25日开工,是年11月20日竣工。大兴土木,八方支援,捐资180余万元。全坊上下,穆民齐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男女踊跃,无私奉献。工程得到纳洪福、阎小平二位鼎力襄助,不胜谢意;开学阿訇哈吉·马宗贤,寺管会纳志忠、纳长德、纳林、纳洪明,总设计师纳承祖夜以继日,废寝忘餐。安拉襄助,建筑一帆风顺。扩建庆典,颂主赞圣,万民欢腾。

古寺明珠,塞上辉煌。东望黄河水之滔滔,西倚贺兰山之苍茫。清真寺恪守主命,扬千古之良善,劝万教之和平;永颂安拉至尊,穆圣伟大。民族团结,世代修好。教后代艰苦奋斗,不敢懈怠!

此为立碑之终愿也!谨立!色兰!

公元二〇〇五年夏七月清真寺管委会题镌

纳家户回乡文化广场碑记

纳家户,中华回族之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回乡文化广场,位于纳家户中心,占地近二万平方米,集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西仰始建于明嘉靖三年的纳家户清真寺,飞檐叠起,浮雕绚丽,雄伟壮观;东依景色怡人的汉延古渠,民族血脉,从古至今,奔流不息;南临县城生态林,绿荫环绕,曲径通幽,连达四方;北接中华回乡博物馆,小桥流水,湖光倒影,可达圣洁殿堂。中华回族第一街贯通东西,青瓦小楼,错落有致,尽显回乡风采。广场地铺伊斯兰特色模纹青砖,古朴典雅;建阿拉伯风格大型旱喷泉,流光溢彩;芳草名木,雕塑灯饰,交相辉映,象征回汉团结;围栏花池,碑石造型,赏心悦目,展现穆斯林风情。工程由永宁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银川市规划设计院设计,于2008年7月10开工,同年10月10日告竣。8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赞誉此项工程,泽被回乡民众后世,筑造回汉团结丰碑。永宁县人民政府为广场立碑,碑文日:纳家之户,本西域贵胄而实定姓于元。自陕迁宁,蕃然成一大族。尊古教而文韵兴,举百业而物产裕。迄明世,有清真寺寸焉。山川形胜,人文荟萃,民族和睦,经济繁荣,遂为四方之范。当逢盛世,文明昌兴,政府因辟地万八千平方米,广陈回族文化之粹,俾与中华回乡文化园、纳家户清真寺相映成辉,洋为大观,诵共同团结奋斗之衷,励共同繁荣发展之志。是为记。

中华回乡文化园碑记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宁夏是全国回族人口的集中聚居地,是回族穆斯林的可爱家乡。

回族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塞上江南人杰地灵,伟大时代如沐春风,滋养着回族文化与时俱进,源远流长。逢中华盛世,政通人和,民族和睦,社会各界倾力支持,中华回乡文化园得以诞生。秉承挖掘、保护、传承回族文化之历史使命,中华回乡文化园倾心竭力使之成为神州大地上展示回族风情的胜地、探究回族文化底蕴的殿堂,树立回族形象、联系世界穆斯林的纽带和桥梁。

中华回乡文化园

二〇〇五年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