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低调
15748700000105

第105章 示弱隐强,出奇制胜

在拳击比赛中,臂短的拳手总是寻机在近距离中进攻,这是以短胜长的技法。而在其他领域,当我们与人竞争时,采取示短致长之韬略制胜的概率也很大。

明代《兵经百字·测字》:“两将相持,必有所测。测于敌者,避实而击疏;测于敌之测我者,示短以致长。测蹈于虚,反为敌诡。必一测而两备之,虞乎不虞,全术也,将道也。”这是在判断了敌方怎样判断我们意图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故意显示自己的弱点来欺骗对方,以发挥自己的长处。

因敌用兵是一条基本的用兵原则。“因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正确的判断,而要正确的判断,就必须有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侦察材料连贯起来的思索。这种思索和判断是衡量指挥员谋略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孙子兵法》提出“三十二相敌”,为指挥员判断情况提供了一般的规律性认识。“以短致长”,其前提是“测于敌之测我”,才能配合这种相应的战术欺骗,造成敌人的错误。这是一种“双向”思维,知敌人所想,比敌多看一步棋,就能“致长”,诱敌就范。

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围平城,就是冒顿单于“以短致长”而取胜的战例之一。当时,冒顿单于驻代谷,刘邦亲自到晋阳督战,企图一举歼敌,解北部边境之患。冒顿故意显示出弱不可击的样子。刘邦派去侦察的人说,匈奴都是些老弱残兵,连马都瘦得不能行动,只要果断出击,一定能打胜仗。刘邦一面率32万大军进发,一面又派刘敬去侦探敌情。大军进至句注时,刘敬急匆匆向刘邦报告:“赶快停止进军,千万不可冒进!”刘邦非常生气,骂他是胆小鬼。刘敬说:“两军对阵向来都以实力显示军威,借以震慑敌人。可匈奴人让我们看到的尽是些老弱残兵,跛驼瘦马,这绝不可能是真实情况,我看冒顿单于一定有埋伏,故意摆出软弱无能的样子,以引诱我们上当,千万不可贸然进攻啊!”刘邦这时却认为自己掌握的敌情绝不会有什么差错,即使情况有点出入,几十万大军也不必有什么顾虑。因而怒气冲冲地骂刘敬是胡言乱语扰乱军心,令人将刘敬捆绑起来押送广武;命令部队快速前进,生怕冒顿逃掉。

刘邦自以为消灭匈奴、活捉冒顿就在眼前,率领先头部队,扬鞭催马,把后续部队远远地甩在后边。当他赶到平城,到城外白登山观察情况时,突然冒顿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动地,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刘邦知到中计了,即令部队抢占山头,守住山口要道,待后续部队前来解围。哪知匈奴40万大军早将汉军先头部队分割包围,汉军的后军尚远,一时无法前来解救。刘邦被围七天七夜,缺粮断水,陷入绝境。后陈平用大量金银珠宝贿赂冒顿妻子阏氏,刘邦才得以乘大雾冲出重围。

刘邦脱险后到广武将刘敬从狱中放出,十分恳切地说:“我不听你忠言相告,鲁莽从事,几乎性命难保,怪我太轻信那些无真知灼见的人了。”当即封刘敬为建信侯,下令杀掉劝他进攻匈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