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低调
15748700000108

第108章 施展龙蛇伸屈之道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的甘甜井水先干涸。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有些人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都是庸才,都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注意。《易经》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无此时,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锋芒是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

在曾国藩看来,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

曾国藩所运行的“龙蛇伸屈之道”,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实际上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申指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分很高,但切记要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有了这把保护伞,何愁事业不成功?

曾国藩藏锋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撤湘军,留存淮军,意义极为明显。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军,手中不操锋刃,则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鸿章按淮军不动,从自己处打开。

曾国藩到达天京以后,七月初四日“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朝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从当时的材料来看,曾国藩裁撤湘军的表面原因是湘军已成“强弩之末,锐气全销”,而时人却认为全是借口,实则为避锋芒。时人王定安就说过:

“曾国藩谦退,以大功不易居,力言湘军暮气不可复用,主用淮军。以后倚淮军以平捻。然国藩之言,以避权势,保令名。其后左宗棠、刘锦棠平定关外盗寇,威西域,席宝田征苗定黔中,王德榜与法朗西(法兰西)战越南,皆用湘军,暮气之说,庸足为定论乎?吾故曰,国藩之暮气,谦也。”

当时曾国藩所统湘军约计十二万余人,但左系湘军进入浙江以后,已成独立状态,早在攻陷天京以前,江忠义、席保田两军一万人已调整至江西,归沈葆桢统辖,鲍超、周宽世两军二万余人赴援江西以后,随即也成为沈葆桢的麾下人马,剩下的便只有曾国荃统率的五万人,而这些人也正是清政府最为担心的。于是曾国藩从这五万人开始进行裁撤。

曾国藩留张诗曰等一万余人防守江宁,十五万人由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率领,至皖南、北作为巡防军队。裁撤了勘攻天京的萧衍庆部(李续宜旧部)近万人和韦俊的二千五百余人。但实际上,曾国荃的嫡系部队基本被保留下来。同治四年正月(1865年2月),又裁撤防军还有十六营八千人,但只有张诗曰一营愿随曾国藩北上,其余都不愿北上,于是曾国藩又裁撤了其余的七千五百人。之后,又陆续裁了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三军。此时,曾国藩能够调动的部队只剩下张诗曰一营和刘松山老湘营六千人。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他还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此时,曾国荃在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唯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时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却大惑不解,愤愤不平溢于言表,甚而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以发泄其不平,致使曾国藩十分难堪。曾国藩回忆说:

三年秋,吾进此城行署之日,荃弟甫解浙抚行,不平见于辞色。时会者盈庭,吾直无地置面目。

所以,曾国藩只好劝慰他,以开其心窍。

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劳者,不过本身一爵耳,吾弟于国事家事,可谓有志必成,有谋必就,何郁郁之有?

在曾国荃四十一岁生日那天,曾国藩还特意为他创作了七绝十二首以示祝寿。

曾国藩的至诚话语,感动得曾国荃热泪盈眶,竟放声恸哭,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之气。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但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

早在裁湘军之前,曾国藩就写信给李鸿章说:

惟湘勇强弩之末,锐气全消,力不足以制捻,将来戡定两淮,必须贵部淮勇任之。国藩早持此议,幸阁下为证成此言。兵端未息,自须培养朝气,荡涤暮气。淮勇气方强盛,秘不宜裁,而湘勇则宜多裁速裁。

曾国藩信中之意极深,只有李鸿章才能理解他的苦衷:朝廷疑忌握兵权的湘淮将领,舆论推波助澜,欲杀之而后快,如湘淮并裁,断无还手之力,若留淮裁湘,则对清廷要采取的功高震主者杀起到强大的牵制作用。李鸿章窥见清廷的用心,又理解了曾国藩的真实意图,因而决定投双方之所好,坐收渔人之利。他深知在专制制度下“兵制尤天下大计,淮军兴衰关乎个人宦海浮沉”。他致函曾国藩表示支持裁湘留淮的决策,说“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终始”,淮军“改隶别部,难收速效”,“惟师门若有征调,威信足以依恃,敬俟卓裁”。由于曾、李达成默契,所以裁湘留淮遂成定局。

“讷于言而敏于行。”无论贤愚贵贱,只要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那么必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为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和少谈空话,行动是第一位的,而言辞却代替不了行动本身,停止抱怨、动手去做,这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