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15754000000133

第133章 从“破窗理论”想到……

2009年10月15日

“破窗理论”描述: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从这个理论我想到了本学期开学以来,每天清晨学校边马路上的种种现象。本学期由于兄弟学校的借教室上课,校内的学生数一下子增加到700多名,再加上所有的学生都是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正需要长辈的接送。而学校又地处嵩江东路的边上,而且紧挨大型住宅小区东湖花园。为此,每天孩子上下学的时候,马路上的拥挤开始成为一大风景线,尤其是早上7:30-8:00这一段更是“盛况空前”:送孩子的家长急着要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后回转上班;出小区的居民急着要赶路上班;经过的车辆急着要通过这个难受的瓶颈地;公交车辆艰难地穿行其中……于是,所有的车辆都思想统一、思行一致地想着早点离开,所有的车辆都交缠在一起,所有的车辆都因为不耐等待而爆发——喇叭声此起彼伏、非常规行驶屡见不鲜、车辆擦碰时有发生……

我认为造成马路拥堵,形成“风景线”的客观因素有这样几点:一是嵩江东路不宽,只有双向四车道(含非机动车道);二是学校的校门又与小区的大门紧邻(这个学校本身设计是为小区配套服务的);三是小区居民档次较高,条件较好,车辆拥有很多,而且每天早上7:30-8:00长辈送孩子的上学时间与小区居民外出上班的高峰交叉;四是学校旁边的BEST广场正建设地下过街通道,交通流量不畅。

现在,7:30-8:00这个时间段的校门口边上的嵩江东路上,已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环境,要想保持这个环境的良好,除了要维护外,我想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让所有的人都遵守交通规则,让所有的人都讲点社会公德,让所有的人都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试想:如果每个驾驶员都能按照交通规则礼让行驶,如果每个送孩子上学的家长都能做到带孩子走一段路程,我们的马路还会这样拥堵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后,向地上扔垃圾的人就明显减少,因为是它的氛围影响着。

就像车辆拥堵时的喇叭声,只要有一个人率先摁起了喇叭,那就像“破窗理论”描述的那样,所有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随,而且声音越来越响,时间摁得越来越长,摁法越来越疯狂;就像车辆的礼让,如果有一辆车不能礼让一下,那所有的车辆就会被感染,通行的畅快程度就会明显下降,人人只会想着我不能让,我一让就开不出去了;就像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如果有个人不放心,非要把车子开到校门口才能孩子下车,那很多人就会被感染……

真的好希望每天7:30-8:00这一段不再成为独特的风景线,哎,破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