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15754000000051

第51章 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之痛之一

2009年11月28日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构想最早在我的脑袋中出现是2006年从英国培训回来后,当时在交给教育局的考察报告中我就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运用”带给我们的启示》为题。在文中我有这样的一些想法:

在管理工作中,他们的各类报表完全实现了电子化;所有的信息完全公开化,包括所有学生的学习档案等。与他们相比,虽然我们宁波现在也已建起了教育网、教育信息平台,极力推行无纸化办公,但这种电子化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仅仅停留在应付层面,仅仅停留在为学习所用的层面。我认为电子化最关键的是要树立一种服务意识,树立教育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意识,要让每个家长都能从网上直接了解到他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各种情况和学校的各种情况,从而使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有效。尤其是学生学习情况在网上公布这点,英国学校就做得非常到位,非常人性化,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点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

2007年3月开始创办东湖小学时,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构想就在我的脑袋中开始成型,当时在建设学校网站时,我就有意识地与承建者谈了自己的很多设想,但比较遗憾的是这些设想承建者虽然认为很好,但凭他的实力和能力根本无法做到。虽然没有达到希望达到的目标,但这几年来我并没有放弃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追求,每次外出培训和考核,我都特别留意这方面的信息。2008年快接近年底的时候,区仪器站推出了校园数字化平台的创建工作,这个评审工作彻底打动了我的内心,那股一直潜伏着的欲望又被重新推了出来。明明知道学校刚开办不久,凭学校现在的实力肯定无法达到最高的五星级,创建的话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向仪器站表达了想创建的要求,并且在第一时间就开始策划创建的步骤。

对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我觉得创到几星级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每个教师、家长真正接受这个平台,尤其是老师真正接受这个工作的平台,因为我觉得这是今后学校、教师工作的趋势,同时我的内心还一直有一个信念:把这所学校办成符合时代要求,能真正促进家校互联(通过互联网)的现代化小学。连续三年的入室家访后带来的信息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因为每届学生家庭中没有电脑的都是个位数,绝大部分的家庭都已拥有了电脑,而且这些家长本身的育儿理念也较为前沿,符合数字化办学的要求。

7月份,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后,我和电脑小张老师开始寻找能完成我们这个愿望的软件供货商,几经周折,总算确定了开发商并签订了合同。但让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合同的签订却是这次创建工作噩梦的开始。软件公司的一些做法使我们学校的创建工作彻底滞后:负责与我们协调的联络人数次更换,该做好的工作远远滞后,该完成的工作根本无法确保完成。原定9月10日前交付的产品,到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拿到手的平台还是一个常出错误,远远没有成型的半成品。小张老师在这三个月中几乎成为了这个平台的免费测试员,提出了多达几百条的修改意见。一次次的交涉让我们筋疲力尽,到最后变得彻底伤心和麻木。

商家最应该把握的无非是两点:诚信和服务。一个守诺守信的商家肯定会赢得更多的客户,毕竟口碑是靠实力、诚信和服务支撑起来的。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让我深深明白了工作决策前的分析和慎重是那么的重要,这个深深之痛我想会让我刻骨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