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泥鳅
15756400000006

第6章 饵料的培育

(第一节)食性特点

一、食物种类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主要摄食轮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昆虫幼体、摇蚊幼虫、丝蚯蚓、小型甲壳类以及藻类、植物碎屑等。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供泥鳅摄食的饵料有:

(1)动物性饵料。

如水蚤、丝蚯蚓、鱼粉、蝇蛆、黄粉虫、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下脚料、小杂鱼肉、血粉等。

(2)植物性饵料。

豆渣、米糠、豆饼、菜粕、麦麸、谷物、菜饼、黄豆浆、玉米粉、地瓜粉、水生藻类和蔬菜的渣汁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

(3)人工配合饵料。

二、泥鳅体长与摄食的关系

1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如轮虫、水蚯蚓、枝角类、桡足类、原生动物及一些昆虫的幼虫(孑孓、红虫)等浮游生物。

2体长5~8厘米常摄食甲壳类、昆虫幼体、摇蚊幼虫、丝蚯蚓、小型甲壳类以及藻类植物(如甲藻、绿藻、蓝藻、颤藻、黄藻等自养性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等,有时也吃水底泥渣中的有机质。

3体长8~9厘米以摄食硅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茎、根、叶、种子等植物碎屑及腐殖质为主。

4体长10厘米以上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

三、泥鳅食欲与水温的关系

(1)水温达15℃时,泥鳅的食欲开始增加;水温上升到24~27℃时,泥鳅的食欲特别旺盛;水温超过30℃时,泥鳅的食欲开始减退。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以及雷雨天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

(2)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40%,动物性饵料应占60%~70%。

(第二节)饵料的解决途径

人工养殖泥鳅,鱼苗阶段可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也可投喂昆虫、水蚤、丝蚯蚓等;鱼种阶段可投喂米糠、麸饼类、蚕蛹粉等,也可以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作鱼苗鱼种饲料;成鱼阶段用米糠、蚕蛹粉、麸饼粉等与猪粪或腐殖质土混合制成颗粒饲料或团状饲料投喂。泥鳅饵料的解决途径主要有:

(1)用人粪、猪粪、牛粪、羊粪等以及化肥通过培肥水体来增加水中有机物、藻类植物和轮虫、水蚤、水蚯蚓、孑孓、草履虫等食物。

(2)捕捞和采集适于泥鳅捕食的动物性活饵如小鱼、小虾、田螺、螺蛳、蚯蚓、昆虫类和蜗牛等。

(3)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在泥鳅池内用黑光灯诱集昆虫,供泥鳅捕食。利用昆虫对鱼腥味、糖和酒味等特殊气味的趋向性,在饵料台等处安置内盛糖、酒和水混合液的小盆诱集昆虫。

(4)收集屠宰下脚料、小杂鱼肉、豆渣、米糠、豆饼、菜粕、麦麸和幼嫩植物的茎、叶、种子等。

(5)人工培育动物性饵料,如黄粉虫、蚯蚓、蛆虫、蚕蛹等。

(6)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第三节)人工配合饵料

一、人工饵料配制原则

(1)注意各种营养物质全价平衡。

(2)尽量选用价廉、来源广的原料。

(3)注意配合饵料要符合泥鳅的适口性。

(4)不能采用发霉变质或含有毒物质的原料。

二、配合饵料

(1)鱼粉60%,米糠30%,麸皮10%。

(2)小麦粉50%,豆饼粉20%,菜饼粉10%(或米糠粉10%),鱼粉10%(或蚕蛹粉10%),血粉7%,酵母粉3%。

(3)小杂鱼50%,花生饼25%,饲用酵母粉2%,麦麸10%,小麦粉13%。

(4)血粉20%,花生饼40%,麦麸12%,大麦粉10%,豆饼15%,无机盐2%,维生素添加剂1%。

(5)肉粉20%,白菜叶10%,豆饼粉10%,米糠50%,螺壳粉2%,蚯蚓粉8%。

(6)蚕蛹粉30%,鱼粉20%,大麦粉50%,维生素适量。

(7)鱼粉15%,猪肝25%,米糠43%,菠菜10%,骨胶7%。

(8)豆饼40%,菜籽饼5%,鱼粉10%,血粉5%,麦麸30%,苜蓿粉10%。

(第四节)天然饵料的采集

一、长刺水蚤

(1)生长水体。池塘、水坑、溪沟和沼泽的浅水中。

(2)繁殖季节。春秋最盛。

(3)捕捞时间。黎明或傍晚、阴天。

(4)捕捞工具。用6毫米的钢筋卷成直径15厘米的圆圈,并固定在竹竿的一端,然后用细纱布制成长1米、口直径16厘米、尾直径6厘米的圆筒状网,网底不缝合(使用时以细绳系紧即可),网口用线缠附在钢筋圆圈上,并缠附上与圆圈大小的塑料窗纱,竹竿长15~2米。

(5)捕捞。

捕捞时,站在岸边或水中,两手持网柄来回用力推动网口在水中连续画圈,水蚤就不断进入网中。捞足后,将网提上岸,解开网尾端的细绳,轻轻地将水蚤倒放入盛有水的桶内,即可运回投喂。

二、剑水蚤

(1)生长水体。水质肥沃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坑中。

(2)其他。同长刺水蚤。

三、裸腹蚤

(1)生长水体。水坑、水塘、水库、河流的淡水中。

常大量浮积于水面上,形成一片红棕色,故有红虫之称。

(2)其他。同长刺水蚤。

四、水蚯蚓

体长35~55毫米、宽05~10毫米,体色褐红,后部黄绿色。

(1)生长水体。

污泥肥沃的江河浅滩处,呈片状分布,喜欢偏酸性、富含有机质、水流缓慢或受潮汐影响时干时湿的淡水水域。

(2)捕捞工具。

采用长柄抄网。长柄抄网由网身、网圈和捞柄三部分组成。网身长1米左右,用每厘米8目的密眼塑料纱网缝制而成,做成长袋状,呈腰鼓形,即上口直径15厘米、中腰直径40厘米、下底直径30厘米。下底不缝合,用时用绳扎牢。袋口固定在网圈上。网圈用直径8~10毫米的钢筋或硬竹制成,网圈直径略小于网身上口直径,网圈牢固地固定在捞柄上。捞柄采用直径4~5厘米、长2米的木棍或竹竿。

(3)捕捞。

在平坦、少砖石、流速缓慢、水深10~80厘米处作业。人站在水中用抄网慢慢捞起水底表层浮泥,捞到一定量后,提起网袋,在水中反复荡洗、漂去淤泥,然后收集水蚯蚓。

要及时清理网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