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牛蛙
15756500000009

第9章 蝌蚪的饲养技术(1)

(第一节)牛蛙蝌蚪期的特点

从受精卵孵化出膜变成幼蝌蚪至蝌蚪尾巴消失而成初期幼蛙的时期,称为牛蛙的蝌蚪期。

一般蝌蚪体躯消瘦,皮肤幼嫩,极易损伤患病,各种鸟兽虫鱼,也常伺机侵吞。蝌蚪发育的快慢,往往取决于饵料的丰欠和水温的高低。蝌蚪最适宜的场所为太阳直射、水温较高处。但在有机物质较多的狭窄池中也能促其生长。

刚孵出的蝌蚪全长5~63毫米,鼻孔位于头前端,眼后有分支外鳃3对,头部下方有马蹄形吸盘。此时蝌蚪幼小体弱,游动能力差,主要依靠吸附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休息,外鳃期蝌蚪有一个比较大的卵黄囊,是幼小蝌蚪的养料来源。因此,刚孵出来的蝌蚪2~5天不吃东西。在卵黄囊消失的同时,蝌蚪右鳃、左鳃先后退化为皮质鳃盖所封闭,转为内鳃蝌蚪期。

经30~40天饲养,蝌蚪开始长出后肢。后肢发育完全后,前肢开始长出。前肢发育完全后,尾部则逐渐缩短。经进一步的发育,鳃逐渐退化,转用肺呼吸。此后牛蛙再不能长期潜入水中,须登陆呼吸空气。

在整个的蝌蚪养殖期要给蝌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养殖出体质健壮的幼蛙。

(第二节)饲养环境

蝌蚪培育所追求的目标是高成活率和获得大规格幼蛙,这是牛蛙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一、饲养池

饲养池可用土池、衬垫塑料膜的土坑、水泥池等。应分建几个面积大小不一的蝌蚪池,小者几个平方米,大者几十平方米(可根据饲养规模而定)。池深随池大小而变,小池深45~80厘米。大池深1~12米,大池中设多外饵料台,饵料台浸于水下10厘米,并便于取出洗刷。

池中应有水葫芦、浮萍、金鱼藻之类的水草,占水面的1/2左右,池上方设置凉棚,占总面积10%~20%。蝌蚪入池前5~7天,用生石灰200毫克/升或20毫克/升的漂白粉带水清塘消毒。

7~10日龄或1月龄内的蝌蚪往往是在原孵化池中培育的,因而当蝌蚪刚刚开始脱膜时,就应着手培肥孵化池的水质,可向池中逐渐少量投入晒干的或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既不破坏水质,又能繁殖浮游生物,尤其是硅藻、绿球藻、黄藻、金藻等藻类。总之,既培肥水质,又使水中含氧量增高,在闷热的夏季要有增氧装置,保障水温在32℃以下。

二、土塘养殖时的清塘处理

用土塘养殖时,需进行清塘处理,清塘处理的方法为:蝌蚪放养前1个月将池水排干,挖去淤泥,经日晒,以减少有害生物。然后,在蝌蚪放养前7~12天进行清塘。目的是杀灭病原体、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等。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

(1)生石灰。将生石灰加水溶化,趁热向全池均匀泼洒。排水清塘时,池水深6~10厘米,100平方米池塘用生石灰12千克左右。带水清塘时,100平方米面积(1米水深)用生石灰18~23千克。

(2)漂白粉。含有效氯30%以上的漂白粉,平均水深1米的池塘,100平方米用漂白粉2~23千克,将漂白粉溶化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

生石灰使用7天后,药性方能消失。漂白粉药性消失较快,只需5天左右。放养蝌蚪时,一定要等药性完全消失后才能进行。

三、水质培肥和调节

为了让蝌蚪入池就能获得质优量足的适口食物,必须提前培肥水质。培肥水质的方法:蝌蚪放养前3~5天,每100平方米水面用腐熟粪肥45千克或杂草60千克,沤肥培水。施肥后3~5天浮游生物即逐渐增多,5~7天后,浮游生物大量增殖。蝌蚪入池即有充足适口的饵料可食。

蝌蚪培育池的水质必须良好,保持肥、活、嫩、爽,要及时捞出蝌蚪的粪便和残饲,防止水质变坏。要勤换水,换水时选择晴朗的天气,时间一般在上午太阳升起后不久的7~8点,下午在太阳偏西时的4~5点进行为好。换水量以2/3或1/2为好。每次换水时,温度变化1℃左右比较合适。每3~7天换水1次,也有1个月换水1次的,应根据水质好坏、温度高低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换水的间隔。

在经验上可以看水色来大致估测水质的情况:

(1)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2)较肥水。水色草绿较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并有部分黄绿藻。一般浮游生物较多。较肥水的透明层为25~30厘米。

(3)肥水。 水色黄褐带绿,较混浊,水中硅藻、金藻、黄藻较多,并有部分绿藻;水色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硅藻;水色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隐藻和绿球藻。一般用发酵后的粪服施于池水中多会出现肥水水质。肥水的透明层25~30厘米。

(4)病水。水色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池。

总之,一般池水透明层25~30厘米,表明水质肥瘦适中,浮游生物饵料丰富;透明度过高表示水清,浮游生物饵料少;过于混浊说明水质肥度过高,容易变质。水色呈草绿带黄、浅灰油绿、青褐或黄褐色都是好水。水色呈黑褐、红棕或灰黄色为腐水,是水质恶化的表现,不适于培育蝌蚪。

蝌蚪最好处于肥水和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另外,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的高低和水的pH。观察和测定池水是否缺氧,溶氧量是否充足,宜在每天黎明及闷热的阴天进行。经验观察为,如蝌蚪浮头即可初步判定水中缺氧。一旦发现水体缺氧,应及时用换水的方法调整,并注意控制施肥和调整蝌蚪的放养密度。也可以使用水中增氧剂——鱼浮灵粉进行增氧,按每100平方米施放150克左右的用量,可起到良好的增氧效果。

水的pH应为60~82,最好为65~75。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测定水的pH。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四、水温对蝌蚪的影响

蝌蚪的生存水温为2~35℃,最适水温为23~30℃。水温过高过低,对蝌蚪生长都不利。

水温降到4℃时,蝌蚪开始冬眠;水温升到58℃时终止冬眠;9℃开始采食和生长;水温达到35℃时,则影响蝌蚪生长并出现不安、浮头表现,有时会死亡;水温达39℃,蝌蚪体质则普遍衰弱,并出现死亡。40℃以上可导致全部死亡。保证池水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是养好蝌蚪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故要经常测量水温,以便随时调节。

在夏季高温季节,要勤换新水以降低水温。换水量可掌握在池水总量的1/2左右,如有井水(井水冬暖夏凉,更利于夏季降温),可加换井水降温,但用井水时必须注意井水的水质,防止对蝌蚪造成损害。为慎重起见,可先用井水少量试养,待观察蝌蚪无异常表现时再安全换水。必要时可在池上方架置竹帘遮阴降温。有条件者可在池边采用喷雾装置,既可降低水温,还可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还应注意,在闷热的夏季,因为水温高,溶氧少,浮游生物会大量死亡和腐烂,再加上水中有机物分解剧烈,很容易导致池水变质,尤其是在三伏天闷热无风的夜晚或下毛毛细雨的连阴天,最易发生池水变质致臭,造成蝌蚪缺氧中毒,使整池蝌蚪全部死亡。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应密切注意池水变化,并注意在三伏天和雨天入夜前,不要给蝌蚪投喂饵料。

牛蛙蝌蚪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但是较低的水温会使蝌蚪生长发育减慢,因此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培育蝌蚪,可用塑料薄膜温室的办法或利用锅炉热水等增加水温,也可将室外池中饲养的蝌蚪移入室内饲养,温度保持在5~10℃,使蝌蚪照常摄食生长。

在气温较低的季节,蝌蚪的活动减弱,消耗氧气量也相对减少,但此时水中的溶氧量却又相对的增多,水质也不易变坏。因而此时的换水次数可减少,约每2周1次,每次的换水量也要减少,可掌握在约占池水总量的1/5。

五、蝌蚪的耐寒能力与牛蛙生产安排

蝌蚪的耐寒能力较强,冰冻季节,在冰层下只要有水就能存活,因此冬季蝌蚪死亡率不大,一般不会超过10%。

在牛蛙养殖过程中,可妥善而巧妙地根据这一特性统筹安排好牛蛙生产。即对于当年天气转冷之前不适宜变态发育成幼蛙的蝌蚪,要控制其变态期,延长蝌蚪期的时间,让蝌蚪充分发育直至第2年4~5月再让其变态成幼蛙。这样以蝌蚪的状态越冬比变成幼蛙后以幼蛙的状态越冬要容易、安全。因为蝌蚪当年变态成幼蛙,因为幼蛙的饲料在冬眠前后的脱节,越冬期间温度的控制较难等因素往往给饲养管理带来很多困难,稍不注意,便会造成幼蛙死亡,经济上带来损失。再者,延长蝌蚪的变态期,让其充分发育后直至第2年4~5月再变态成幼蛙,虽然比早变态的幼蛙晚几个月,但是,较晚变态的幼蛙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成蛙的产量也高。

延缓蝌蚪变态成幼蛙可通过适当减少投喂饲料量和调整蝌蚪的饲料中动植物饲料占的比例(减少动物性饲料,增加植物性饲料)等方法来实现。当然,对于当年早期产卵,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喂,调整动植物饲料比例(增加动物性饲料,减少植物性饲料),促进其生长发育,争取早日变态,早日发育成长。这样,待到冬季,这批幼蛙已有一定大的个体,体内的积累也较多,体质健壮,抗寒能力强,也利于安全越冬。

(第三节)饵料投喂

一、饵料种类及投喂量

蝌蚪的饵料种类及投喂量可参考下表。

蝌蚪的饵料种类及参考投喂量

日龄 饵料名称 每千尾投喂量/克1~4--5~10蛋黄、豆浆、藻类 40~7010~30生鱼浆、黄鳝血、西瓜皮、豆饼、麸皮、玉米粉、米糠、鱼粉、肉粉、蚕蛹粉、蚯蚓等70~40030以上鱼肉、虾、蚯蚓、动物内脏、鳝鱼血等豆饼、麸皮、玉米粉、瓜皮、蔬菜等400~1 000

二、投喂方式

投喂方式有两种:一是全池匀撒,二是设置饵料台投喂。

全池匀撒能使全池蝌蚪就近吃到饵料,投喂蛋黄、豆浆及投喂人工培养的浮游生物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其缺点是难以掌握蝌蚪的实际食饵量,往往出现投饵不足或过量的现象。当投喂过量时,因为过量的饵料发酵和腐败,常导致水质不同程度的恶化。

采用饵料台投饵,是根据蝌蚪池面积和放养蝌蚪的尾数设置一定数量的饵料台,将饵料投放在饵料台上进行饲养的方法。一般每2 000~3 000尾蝌蚪设置1个饵料台,饵料台面积约1平方米,安放的位置以水面下约20厘米处为宜。饵料台投喂容易掌握蝌蚪的食饵量,并便于消除残剩的饵料。投喂时将要投放的饵料投在饵料台上即可。但应注意当选用干粉状饵料时应事先将干粉浸湿并浸透,否则蝌蚪会因饱食未浸透的饵料后导致在消化道发酵而发生气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