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进古河州
15765100000014

第14章 作客保安人家(3)

至于手抓羊肉,对于穆斯林而言那更是食中上品。按照穆斯林习俗,凡禽类是食谷的、有胃的、似鸡嘴的可以吃;凡畜类是吃草的、反刍的、有四蹄的、性情驯善的可以吃;水中惟有鳃、有鳍、有刺的鱼类可食;自死之物、妄杀之物、动物之血,都不可食;尤其戒食猪肉。对于不食猪肉的禁忌,阿拉伯人自有自己的解释。阿拉伯人自古以来认为猪是“秽物”,认为猪的长相丑陋,生长环境肮脏,猪肉容易传染病毒,因此戒食猪肉。阿拉伯人这种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被演变为宗教规守,于是,不食猪肉便成为穆斯林群众千年不改的风俗。而牛羊则不同,阿拉伯人认为牛羊的性情温顺,食草、反刍,生长环境清洁,既可群牧,也可舍饲,因而成为穆斯林群众的喜好肉食。特别是临夏的羊,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几无膻味,临夏的穆斯林历来视手抓羊肉为河州食中一绝,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手抓,心上急抓抓的。”足见手抓羊肉在临夏穆斯林心目中的被喜好程度。

我在临夏生活的时间长了,自然也觉得手抓羊肉和炸油香挺对胃口,即使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一肉食,一面食,再加一些蔬菜,互相搭配,营养也是合理的,可谓足矣;只是本人的胃功能不够强大,属于食“草”类的那种,时常有“眼馋肚饱”之感。

其实,吃饭对我们并不显得有多要紧,似乎只是一种程序、一种载体而已,让我们有更多兴趣的仍然是保安族那浓郁的民族风情。席间,大家不断地变换着话题,而每一个话题又都给人以新鲜感。谈到保安族的婚礼,说者绘声绘色,听者兴致盎然,若如大家都在身临其境地参加着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喜庆婚礼。

保安族的传统婚礼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程序,而贯穿其中的主旨就是“神圣而热闹”。当男女双方将婚事筹备得一应就绪后,新郎、新娘两家通常择定一个星期五“主麻日”作为举行婚礼的喜日子,邀请家客和亲朋好友前来作客。

婚礼当天早晨,男方家的娶亲队热热闹闹地前往女方家接新娘子。过去,娶亲的人都是骑马;时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的公路交通建设,村村都通了公路,用小车以至高档卧车迎亲已成时尚。去娶亲的通常十几个人,其中新女婿不用说是必去的,再就是媒人、一名“陪女婿”的伴郎和两名伴娘、四五个辅助男客。去娶亲时,男方要给女方家带上两只刚宰杀的小肥羊,另有儿份茶叶、冰糖。娶亲的车队到了新娘家的大门口,先由媒人领着披挂红色绸缎绶带的新郎及伴郎,向女方家的长辈逐一说“赛俩目”问候。然后,新郎进堂屋在炕沿下跪候着,待双方的男女客坐定之后,新娘的父亲方直呼新郎的经名,当众宣布女儿配郎。如说尤素夫,我的姑娘打发给你了,愿你们夫妻相随,白头到老。”新郎高兴而庄重地回答说我承领。”尔后起身按指定位置入席就座。这时,事前请来的阿訇端坐在炕上,开始念“尼卡黑”(新婚证词),念毕“尼卡黑”,阿訇即从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盘核桃和红枣,年轻人争相捡拾,以能得到象征爱情和幸福的喜庆食物为快乐。

接着,便是闹娶亲家客、闹媒人,即向娶亲人和媒人分别讨要“奴工木哈”(意为羊羔肉)。当阿訇完成了“证婚”仪式后,村里的年轻人便一起拥入堂屋,开始闹娶亲家客。大家向娶亲人追闹着讨要“奴工木哈”,意在表明,你们来娶我们的姑娘,是要重谢大家的;而娶亲人为了热闹、幽默,有的故意作支支吾吾状,若是这样,爱闹的小伙子这下可饶不了,必定会把娶亲人拉出堂屋,将事先备好的棉纱、羊毛即刻取出,在厨房的黑锅底上猛擦几下,涂抹到娶亲人脸上,更有甚者,以黑色鞋油代替锅底黑,使娶亲人即刻变成了非洲黑人。因为是喜事,无论怎么闹,娶亲人都只得由着大家的兴,结果必定是娶亲人的顺从奉送。闹腾过娶亲的家客,接着又要闹媒人,和他讨要羊羔肉,如此这般,媒人不给肯定也是不成的。不用说,有了这两幕精心安排的活剧,新娘家准会热闹非常,笑声不断。

新娘离开娘家时,送亲的情节非常庄严而感人。由女方家客亲朋组成的送亲队,通常有二十几人。新娘离开娘家时,由本家里年纪较大的一位妇女,左手扶着新娘,右手托着盘子,盘中盛着五色粮食,并掺有茯茶,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处,倒退走出,边退边向后撒着五色粮食,以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祝福娘家富裕安康。到了大门外,在全村人的簇拥下,新娘头戴彩色面纱,身披绸缎或毛毯,被伴郎、伴娘扶上马或车,带着娘家人的祝福走向自己的新家。

在新郎家门口,早就有人等候着,当远远看到娶亲队将要进村时,家客亲朋们立刻拥向村头院门外,准备迎接新人。待新娘快到新郎家大门口不远处时,年轻人即刻点燃鞭炮,蜂拥而上,挡住新娘的坐骑(车),让新娘的兄弟把新娘从马上抱下或从车里抱出,脚不沾地,一直抱入洞房。在这场闹送亲人的逗趣中,娘家兄弟抱着新娘走得距离稍远点,说明婆家一方的门槛比较硬,让迎亲的年轻人占了上风,送亲的娘家人受了累;如婆家一方的年轻人挡亲不力,让娘家兄弟轻轻松松地抱几步就进了家门,则说明娘家人逗趣有方,占了上风,没有被婆家的庄客难为住。当然,挡亲的远与近,都会在情理之中,谁也不会过于冒失地闹出令男女双方家里任何一方不快的事。

保安族婚礼有新娘三天不吃婆家饭的习俗,体现出对母爱的极大尊重。送亲的人到了男方之后,即被作为上客优先于家客安排吃席,通常为四大抓(牛、羊、鸡、鸭)。而新娘则在头三天之内不吃婆家饭食,一般娘家在姑娘出嫁时,已经备好三天的饭。据说,新娘三天不吃婆家饭的习俗,是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送亲的上客安排好后,接着对前来贺喜的来客,以先外客后家客,先长辈后晚辈的次序,依次由婚礼总领事负责安排进席。

最富有民族特点的,莫过于举行婚礼当天晚上的闹宴席场。闹宴席场就是全村男女老少在东家庭院里举行的娱乐晚会,河湟地区回族、撒拉族都有这样的习俗,不过,现在农村举行婚礼,闹宴席场的不是太多,但还是有的。

宴席场上演唱的宴席曲与“花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的不同。宴席曲被称作“家歌”,“花儿”则被称作“野曲”;宴席曲委婉动人而不失庄重典雅,有辈分的男女老幼在一起听歌时,不会因浮词艳语而引发尴尬之态,“花儿”则高亢激扬,又多以表达男女爱情为主,多少有点调情逗趣之嫌;宴席曲是家客亲朋为营造喜庆气氛而在庭院举行的一种歌舞晚会,“花儿”则大多是青年男女在“浪山”、“逛节场”时的一种野外娱乐方式。因此,闹宴席场时演唱的宴席曲,与临夏人所说的“漫花儿”不是一回事。

当夜幕降临,一群毛头少年在庭院呼喊着点燃柴禾后,闹宴席场即正式拉开帷幕,此刻,邻里亲友中能歌善舞的年轻人和唱把式按事先的约定一起前来,首先在院门口唱起了进门曲。通常这般唱道:

恭喜(呀)恭喜(的)大恭喜呀,

没拿个礼物(者)空讨喜呀;

你打个调(者)我唱个曲呀,

欢欢乐乐地讨上个喜!

唱的不好了甭着气呀,

宴席的伙伙里要和气呀;

三星上来(者)一溜星呀,

月亮上来(者)笑盈盈呀;

我们来在了院当中呀,

明灯高挂(者)满院子红呀;

恭吾,恭吾,再恭吾,

你喜,我喜,大家的喜!

对于前来唱曲的唱把式和伴唱者,东家不用说是要给予热情周到的招待的。听到他们的歌声,东家赶忙上前相迎,请他们进院边“刮碗子”边唱曲。唱把式和伴唱者唱完进门曲,被迎进院子后,随即在火堆旁围成圆圈,唱起了夸赞曲。从东家的院落房舍,到父母兄嫂的人品,从新郎、新娘的才干容貌,到亲戚邻里的团结和睦,挑着捡着,夸赞不绝。有一首夸赞东家院落房舍的曲子这样唱道:

月亮上来(者)一红,

照着了东家的虎座门;

虎座的门是金狮子口,

金狮子的口上两条龙;

进去个大门(者)三面房,

两面的上房当中的厅;

什么木的柱子什么木的梁?

什么木改板压成了房?

核桃木的柱子水清木的梁,

嗦罗木改板(者)压了房。

房上铺的什么瓦?

转槽里拴的什么马?

房上扣的是琉璃瓦,

转槽里拴的是白龙马。

前院里栽的什么树?

后院里栽的什么树?

前院里栽的是紫荆树,

后院里栽的是摇钱树。

毫无疑问,宴席场上的唱把式肚子里装着很多很多的曲子,或者说,他们有永远唱不完的歌,他们和全村的能歌善舞者相互配合,边唱边舞,尽情地表达着大家的喜悦之情。通常,一场宴席曲,没有三四个小时是收不了场的,对于我们这些走马采风者来讲,听到的恐怕只能是九牛之一毛罢了。不过,这样也好,留下一些遗憾,或许哪天还可勾起我们的游兴,再来看看,再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