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西部艺术论
15766500000023

第23章 西部服饰艺术(1)

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是民族的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56个民族中,在西部就聚居着近50个民族。这50个民族的服饰就是50个艺术“体系”。民族服饰将西部世界打扮得绚丽多彩,展示着西部艺术的别一天地。

民族标识:族群性与多元性

服饰同其他工艺品一样,其产生源于对它的功能的需要。首先为实用功能而产生,其后才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而不同民族对服饰的具体功能的需求,是由他们所面临的具体条件和综合因素决定的。这些条件和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以及艺术审美的差异等等。

西部地理面貌和气候环境复杂多样,人们赖以生活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服饰满足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对其最为基本功能的需求也就千差万别,这种首先由实用功能所决定的人对服饰的要求,是构成不同民族服饰多种多样的最基础的原因。

在西北,有草原、平原,也有大漠、高山,地域辽阔,气候多变,温差极大,同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使得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异中有同。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如藏族、蒙古于特征性的服饰。他们以动物皮毛和毛织品为原料,制作宽松肥大、便于骑乘又坚韧耐用的袍式服装,而皮靴也首先是适应草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冬季防寒,夏季防蚊虫叮咬。同样,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多姿多彩,这与西南的环境有极大关系。有专家对西南地区地理的特殊性作过这样的描述:“从西南生态圈而言,由于西南地区群峰横亘,峡谷深切,刀岭插天,千仞拔地。西南地貌崎岖破碎,使得在一个相似的空间内,呈现出若干彼此分割的小块区域:山地、峡谷、丘陵、河谷、平川、丛林、高坡、草甸、石林、瀑布、海子等等。”这种地理特点对于各民族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在民俗文化方面,就有“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的说法。“西南各民族丰富多彩、各具异趣、独具色彩的民俗事象之有机复合,历史地形成了西南民俗景观。”这种各具异趣的民俗事象,在服饰艺术上表现得特别醒目。一般来说,西南服饰不同于西北的宽大肥厚,坚韧朴素,而多短小轻柔,艳丽多彩,富于装饰。西南多山多水,它将人们封闭和隔绝,这在客观上便于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性,保留独特的服装风格,使得西南民族服饰较之西北更加五彩缤纷,率性自由。

如果说,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是决定服饰特点的最基础的原因的话,那么,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等等社会和心理因素就是决定服饰特色的直接原因。前者使得同一地域同样环境的民族服饰具有共同性,而后者则决定同一地域同样环境的民族服饰的相异性、族群性,从而在总体上呈现多元性。

人类关于美的观念被铭刻在他的全部服饰中,使他的衣服有褶皱,或者挺括平直,使他的动作灵活,或者齐整,时间长了,甚至会渗透到他的面部的线条中去。人最终会像他愿意的样子的。

西北的维吾尔族、回族、藏族、裕固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等,西南的傣族、哈尼族、苗族、黎族、侗族等民族的服饰,无不体现着民族特性。比如,同为草原民族,藏族和裕固族、保安族服饰既有相似性,又有鲜明的民族性。藏族服饰可以说将讲究实用的功能推向了极致,藏袍是藏族主要的服饰,藏袍衣袖宽敞,天冷利于保温,天热伸出右臂散热,后来袒露右臂成为藏族特有的习惯和标志。藏族男子的主要衣服是一件大领的、开右襟的长袍。袖筒长出手面三四寸,上衣一般没有纽扣,腰间束一根长带,衣服拖到膝胫之间,以方便骑马。胸下凸起来,形成一个口袋,日常用品如小碗、小糌粑袋、酥油盒等都可放入其中,而且“日遮体,夜当被”。藏族牧区妇女的皮袄,宽大,在领子、袖口、下摆等处,绲上红、黑、绿三色的宽边。袍子很长,穿时将袍子提至脚面,将袍子的宽大部分折到腰后,用腰带束起。藏族也有农区,这里的妇女也有穿长袍的,但更多的是穿一件衬衣,外罩一件肥大的氆氇长坎肩。衣袖很长,干活时,将袖子卷起来。这既体现了对美的追求,但更重要的是适应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方便。而裕固族的服饰则带有自己的特色。男子一般穿褐子或氆氇制的长袍,系红、蓝色的腰带,戴圆筒平顶锦缎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穿长筒皮靴。妇女也身着高领长袍,外套坎肩。衣领、袖口、襟边用各色丝线绣上花边图案。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帽檐上镶有黑色丝条边,后缘微翘,前沿平伸。未婚的少女梳五条或七条发辫,并在宽沿圆筒平顶帽上加一圈绿色珠穗。盛装妇女的帽顶上垂下大红的彩络。结婚时(先举行戴头仪式),先将头发梳成三条大辫,一条垂在背后,二条在胸前。辫子上缀着彩珠、银牌、珊瑚、贝壳等饰物。保安族男子早期喜欢带号帽,穿白衫,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头戴礼帽,身穿翻领大襟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筒马靴。妇女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裤,大襟上衣套坎肩和大襟过膝半长袍,并在衣裤上加花色不同的边。

不仅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服饰同中有异,即使同一民族因具体的条件不同也在服饰上有所区别。仍以藏族服饰来说,在其艺术风格具有雄浑、粗犷、豪迈、古朴的共同审美特征之中,还有不同地域的具体的区别。从较大的区域来说,甘肃青海的藏族与四川西藏的藏族服饰就有区别。居住在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被称为安多藏族。安多地区的藏袍一般用水獭皮嵌制一条宽约5厘米、10厘米的开领,并在其衣袍下摆处也镶以长度不一的水獭皮作为装饰。在藏袍的袖口处通常用不同色料的氆氇制成不同类型的图案,形成统一又呼应的关系。安多藏族妇女喜欢用红珊瑚、黄琥珀、绿松石来装饰打扮,俗称“盖头”。将珍贵的红珊瑚串结起来盘扎于头顶,标志着家庭富有和吉祥如意。这种发式在青海的果洛玉树一带更加突出,足有一公斤重。它们的服饰与西藏同胞的服饰就不相同。从较小的区域说,这种变化同样存在,以甘肃甘南藏族服饰来说,玛曲,碌曲地处高寒地区,男女老幼习惯着一件无罩面羊皮藏袍,左衽无纽扣,腰间加束蚕绸腰带,男袍过膝,女袍要与脚踝相齐。而夏河牧区则有变化。妇女的头饰,多为“碎辫子”型,将头发梳成几十根细辫,下接红丝线或黑丝线,直缀至脚踝。自头部起坠一寸宽许的硬布块,上缀琥珀玛瑙和银碗形装饰。耳环都很大,圆形银质,上嵌红珊瑚或绿松石,名“那隆”。项链都用琥珀或珠宝串联。春季戴毡帽,冬季戴狐狸皮帽。脚着藏式长筒靴。男子戴大耳环,胸佩护身佛盒,颈系护身符,名“双古尔”。腰带上挂一柄尺许长的佩刀,腰里别一把二尺来长的腰刀。类似的变化在西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同为苗族,黄平苗族服饰不同于麻江苗族服饰,三穗苗族服饰不同于江邑沙苗族服饰。同处于一个地域的大花服饰苗族、小花服饰苗族支系,其文化习俗上也有诸多的不同。大花苗为长袍大褂的“蝴蝶衣”,小花苗为短小精悍的坎肩式衣裤短裙。同是侗族服饰,就有黎平肇兴侗族服饰、天柱侗族服饰、黎平尚重侗族服饰、苗侗服饰等争艳斗奇。

西部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并将它体现在服饰上,只是体现得十分得体、适度,使得功能与装饰和谐而自然。他们的服饰不仅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和谐,而且与自然和谐,与四季节律和谐,与自己民族性格和谐,不同的服饰自然成为民族的标识,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族徽。它显示着族群的特征,同时在总体上形成多元状态。

文化符号:象征性与寓意性

服饰不仅是民族的外观标识,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含义。在中国的文化里,“穿鞋戴帽着衣裳,从来就不完全是个人的小事,它首先是文化的表征一既是有文化与无文化的表征,又是此种文化和他种文化的表征”。服饰中的“文化”是逐步附加和积淀进的,并非先有了文化意义后有服饰样式。服饰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的产生、发展、沿革和变化过程,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轨迹。

在西部,民族服饰如前所述的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某种渊源关系。如回族与东乡族的接近,藏族与保安族、裕固族的相似,固然有共同的生存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关系,但也有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据国内外学术界近一个世纪以来结合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资料所进行的综合考证与研究表明,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与古代分布在西北甘青高原和西南云贵高原的氐羌又称羌戎、古羌、西戎部落集团有密切的族源关系。氐羌文化可追溯至甘青高原上的古氐羌族群:远在距今7000年,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矫健剽悍的古羌族部落就从西北河湟流域的族群发祥地出发,开始向四方发展,足迹所及,西北直至天山之麓,西南则逾金沙江南岸……总之这些民族的迁徙流动,同而未化,融而不合,历史地形成了北起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向南经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至云南西北部,并延伸到缅甸和印度北部的藏彝走廊。”这种民族渊源关系,可能是这些民族服饰异中有同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民族服饰的继承性和变异性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变化的重要表征,它隐含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历程。如蒙古族的服饰,就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据研究,早在1500多年前,蒙古民族就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他们的祖先是逐水草而居的室韦人,其始祖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扎赉诺尔人。这时他们已经创造出了最原始的服饰。他们一开始用植物叶子做衣遮体,后来又打猎,用动物皮来做衣。在内冡古岩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先民在腰间围着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到公元12世纪,蒙古民族在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于牧业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衣冠服饰。到了元代,蒙古族的服饰进一步发展,元世祖忽必烈把元朝的服饰分为官服和民服两种,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服饰为左衽,到元代改为右衽,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追溯历史,游牧的蒙古人,是在“胡服胡帽”的装饰下入主中原的。他们穿着紧身的皮衣、皮裤,足蹬皮靴,十分勇武轻捷。再配上矫健的战马,动作干净利落。早在2000多年前,胡服的优点即被中原的赵武灵王发现,这就演绎出历史上一幕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抛弃了汉族传统的车战和宽袍大袖,进行了重大的军事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维吾尔族男子外衣多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腰系长带,兜中可放食物和零星物品、内衣较短,多不开胸;青年的内衣,多缀花边。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西服背心或西服上装。男女均喜欢穿皮靴,靴又加套鞋,入室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这种服饰特点也充分反映着他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

服饰中的“文化”既表现在服饰的基本款式上,也表现在服饰的装饰上。在西北游牧民族服饰的佩件上都雕刻着鹿、牛蛇龙鸟等图案,这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的遗迹。南蛮人在服装上面以狗为图腾,高车人以狼为图腾。蒙古民族长袍、皮裤、腰带、坎肩、皮帽子、皮靴子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服饰,既有较强的防寒作用且便于乘骑,以结实和实用为特点,同时又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布里亚特蒙古人以帽顶象征太阳,以帽缨象征阳光;元代蒙古族的栖鹰帽、固姑冠象征着富贵吉祥。民间舞蹈服装,是族群祖先崇拜的有力证明,苗族、彝族的服装纹饰的重点部位都精心刺绣有祖灵的标志,其纹样是不能改动的。据学者研究,“苗族服饰艺术既表现和反映史诗,又表现和演绎神话传说,呈现出浓烈的图腾意味”。它大量选用水中游的鱼、虾、青蛙、泥鳅、鸭、鹅,空中飞的野鸟、蝴蝶、蜜蜂、蚱蜢、飞蛾等,还有地上跑的动物及想象中的动物,甚至还有情节较为复杂的人神鬼怪和人兽连的多种祖神等等原始巫术宗教内容。“常常让人感受到巫教观念中灵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将我们与广袤无垠的自然连成一个整体,人、动植物、无生物均处在同一层次,不受种或类的时空局限,在超越时空中互渗关联。”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妇女,上身穿宽腰大袖短衫,外罩乌黑或紫红色短袄,下着长裤,身系百褶围腰。围腰两边有白色和天蓝色飘带,上有蝴蝶或蜜蜂图案。背后还斜披着剌绣精美、缀有“七星”的羊皮,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七星圆盘代表纳西族人民的勤劳美德。哈萨克族姑娘的花帽上装饰一绺猫头鹰羽毛,因为哈萨克族人把猫头鹰视为勇敢、坚定的象征,比喻英勇顽强。藏族服饰以赤、紫、黄色为最普遍,诸色之中,以白色最为神圣。因为白色是乳汁和羊毛的颜色,象征吉祥和纯洁。他们把一年一度的岁首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译就是“白月”之意。藏族服饰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如男性所佩带的“尕欧”(佛盒),老年人常不离手的素珠,妇女戴于项部的珊瑚、琥珀,男孩项部用红绳串缀的各种护身符、吊扣、带扣、小铜铃,垂饰如铜质牛头、羊头等,都有宗教意味。维吾尔族无论男女,都戴一顶小花帽,维吾尔族人叫“朵帕”,这是遵照伊斯兰教的礼节,否则,在室外头部不加任何遮盖而对着天空是一种亵渎行为。裕固族男子以热情豪放、威武强悍而着称,服装反映了这种民族性格。夏秋季节,仅头上的一顶圆形的白毡帽就可显示其英武潇洒。帽边卷起成前低后高的扇形面,既防晒又遮雨。帽檐镶金边,帽顶有金钱组成的圆形图案做装饰。平时若没有这种图案,人们会怪你没礼貌,不尊重人;但在父母亡故的孝期内必须遮盖或取掉,以示哀悼,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孝。几乎齐身长的高领左大襟长袍,下摆两边开叉,为骑马狩猎提供了方便。开襟处镶着四厘米宽的黑边。领边加有黑色宽边,这样缝制,既耐用又有装饰性。在腰间的大红腰带更显其潇洒干练,而腰带右侧挂着的五寸或八寸的藏式腰刀、火镰则更为他们增添了许多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