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西部艺术论
15766500000025

第25章 西部服饰艺术(3)

少数民族中的女性既是服饰艺术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服饰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先是独特的款式。不同民族服饰的款式是民族服饰最重要的区别。哈尼族妇女的生活服装,衣长不过臀部,袖长不过肘,裤(裙)长不过膝。这类短和露的特点,给人以外露柔媚之感。哈尼族支系叶车妇女喜欢用靛青小土布做衣服。在款式上别具一格,尤其下装,为紧身短裤,无裤脚,近似游泳裤,起至大腿上端以下全部裸露,使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圆形为美。这与西北藏族服饰有极大区别。藏族妇女喜穿围裙,用上好的毛料制作,织工也很讲究。她们先用羊毛纺成纱,然后染色。好的围裙至少有14色。服饰纹样为宽、细两种横条。宽者以强烈对比的宽色相间,粗犷明快,斑斓绚丽;细者以相近的色条组成,娴雅柔和,清淡素静。安多藏族男女喜欢戴礼帽,宽边礼帽似乎成了他们礼仪文化的一道特殊风景线,礼帽质地坚挺,帽檐外摆较宽,设色多为深灰色系的普蓝、藏青、灰褐、黑色、赭石、墨绿、浅灰等,反映出他们对色彩的独特爱好。苗族服饰款式繁多,据说不下两百来种,仅贵州就有一百多种款式花色。就上装看,目前能叫得出名称的有:贯首服、无领服、高领服、矮领服、短领服、长领服、大袖服、右衽服、左衽服、满襟服、对襟妇、有扣服、无扣服、方摆服、圆摆服等。而裙子则有飘代裙、迷你裙、半边裙、羽毛裙、圆桶裙、长裙、中短裙、百褶裙、片裙诸种。如此花样繁多的服装款式,折射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情趣。

与服饰着装匹配的帽饰也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重要特点。比如,有名的维吾尔族花帽,就极有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维吾尔族花帽有“奇依曼朵帕”和“巴旦姆朵帕”两种。奇依曼是繁花似锦的意思,是一种色彩斑斓、鲜艳夺目的花帽。图案千变万化。巴旦姆朵帕是和鲜美的巴旦杏联系在一起。很早就从东亚引进的巴旦杏味道不同于一般的杏,而且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生命力十分旺盛。巴旦杏的特性和形似新月的果核,被维吾尔族渲染,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装饰图案,并运用到花帽上。

花帽白色的粗、细、曲、直的点线相互结合,构成四周涟漪的波浪和晶莹的水珠,簇拥着中央的巴果银杏的美丽图案。花帽工艺复杂,用丝绒和丝缎作原料,制作时,以对角线将帽面分成四个三角形,每部分的花纹、颜色完全相同。交叉于顶部的对角形四方起楞看上去既有平衡感又有对称感。维吾尔族花帽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于田维吾尔族小帽就别具风格,它形状如倒扣的酒杯,顶颈约5厘米,口径约10厘米,顶部用绸缎做面,下沿用羔皮制作,帽里衬有硬皮,小巧玲珑,这种小帽戴在维吾尔族妇女的头巾上,端庄妩媚,风韵别致。藏族戴的帽子样式也较多,有喇叭形、直筒形、圆形,还有露出前舌或双舌的,其中有装饰镂金,用彩绸做成飘带。柯尔克孜族妇女戴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头巾,别致而又飘逸。云南红河地区的彝族鸡冠帽,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大小1200多颗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雄鸡,表示吉祥。云南白族姑娘戴的凤凰帽,两瓣鱼尾形的帽帮合成凤凰鸟一般的帽身,帽后沿有两寸长稍上翘的帽尾,帽前檐正中,有一颗红光闪闪的帽花,帽边缀白银绿玉器饰物,奇妙而又高雅。

西部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性的另一重要体现是色彩绚丽与图案华美繁复。藏族喜欢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白、黑、花,最重要的白色和蓝色,白色有圣洁之意,而青藏高原是离蓝天最近的地方。藏族服饰喜欢色彩的强烈对比,亮丽的黑、红、金、银色较为多见,而少用间色和复色。但夏河农区藏族妇女喜欢在春秋两季外穿粉红色或橘红色罩衣,上套藏青、黑色和湖蓝色马甲,下着长筒裤,具有互补色之间相映生辉的色彩效果。回族追求淡雅和清秀,喜欢白、黑、灰、蓝色衣服,尤其喜欢白色。妇女戴“盖头”,一般老年妇女戴白色,中年和已婚妇女戴黑色,未婚姑娘戴绿色。蒙古族妇女都有腰围,腰围边沿与裙带连接处绣花纹图案;裤子的下端镶有蓝色或白色花边。男女衣袖、衣领、裤脚、腰间,有色彩绚丽的绣花图案或花边。土族妇女的“秀苏”,就是花袖衫,是土族最醒目的标志,用红、黄、绿、蓝、黑五色布料,别具风格。哈尼族服饰艺术突出表现在服饰面料的选择上。除了基本的黑、青色布料外,还采用灰、蓝、红、紫、黄等色块装点。而且许多东西根据自己的爱好意愿,自己动手制作,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意愿。

如果说,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多注重色彩的搭配以追求美感和谐的话,那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更重视纹饰和图案的艺术效果,他们用贴布法、拼接法、绣饰法等手法,创造出各种精美的纹饰图案。比如,景颇族的筒裙,不仅样式美观,而且图案别致,是景颇族妇女艺术才能的体现。筒裙一般用毛线织成,多为黑底,少数是红底上用绿、黄、蓝、紫、红毛线织出精美的图案。图案有瓜果种子、草木花卉、飞禽脚印等三大类。既有生活情趣,又有艺术风采。在服饰图案上,苗族仍然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民族。“苗族独特的传统款式,即苗族妇女穿长短不一的百褶裙,图案花纹不尽一致,但母题内容和制作方法大体相同。多刺绣、织锦、蜡染装饰;衣裙的颜色主要是红、黑、白、黄、蓝五种,基本保持着其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据专家研究,苗族服饰主要几何纹样有:星辰纹、九曲江河纹、弯曲山路纹、水漩纹、蓝籽花纹、花心纹、房架花纹、虎爪花纹、狗爪花纹、猫脚花纹、鸡爪花纹、鸡冠花纹、蜘蛛花纹、羊奶纹、蝴蝶纹、海螺纹、铜钱纹、火镰纹、城池纹、山川纹、田连阡陌纹、骏马纹、人体纹、龙纹、鱼纹、水车纹、肠子纹、网格纹、蕨萁叶花纹、桃花纹、百花纹、小米纹、荞子纹、螺蛳纹、虫迹纹、鸟眼纹、禾苗纹、高粱纹、毛稗纹、川子纹、箭头纹等。哈尼族服饰有强烈的创造性和模仿性,把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等优美的造型,用各种工艺手法运用到服装上,构成特殊的图案。侗族妇女的审美观念,体现在绣品和首饰上,她们刺绣挑花的图案,有山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有水中的鱼龙虾蟹。

佩饰也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性不可忽视的方面。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装饰能引起美感。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用各种办法装饰自己。原始装饰包括刺纹、穿鼻、穿耳、穿唇等,同时还有身体饰品,如缨、索、带、环、坠子等。虽然剌痕和栓塞引起痛苦,但完成装饰却可以带来美感(愉快)说明装饰的庄严和必需,装饰身体的价值和意义。藏族的装饰品多粗硕,浑重,古朴。他们对纤细、玲珑、小巧的饰品不感兴趣。蒙古族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红、绿绸子扎在腰间;男子腰间挂小刀和火镰。妇女喜欢戴首饰。已婚妇女梳两长辫,用黑布做两辫把辫子装在里面掉在胸前。辫套上绣花纹或缀以银质圆牌头顶雁尾式帽,又称风雪帽。裕固族妇女也注重首饰的佩带。平时服饰简单、朴素,但逢年节和重大活动,要刻意装饰一番。主要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西南民族有在服饰上镶银泡的习俗。所谓银泡,是先把银熔铸成五六寸长的银条,再把银条锤到两张纸的厚度。然后放在锡块上,用一种特殊的锯子锯成圆圈,最后打制成盔帽形,用明矾煮沸搓洗,成白闪亮晶的银泡,缝在衣物上作装饰。云南的哈尼族、彝族,贵州的苗族有“穿不离银”之俗语。姑娘在衣袖、包头、腰带等衣物上镶银泡作装饰。哈尼族青年妇女的头饰最鲜艳,饰物最多。主要用贝壳、银泡、银币、银牌、彩色羽毛等物和刺绣的手段来装饰。傈僳族妇女的佩饰颇有特点。傈僳族根据服装颜色不同,分为白、黑、花三种。白、黑傈僳族妇女居住在怒江一带,她们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饰一般为珊瑚、珍珠等,有的女孩喜欢在胸前佩戴玛瑙、海贝、银币等,有的胸饰价格可值几头黄牛。花带是苗族姑娘珍贵的礼品。一般长约5尺,宽1寸左右,也有3寸多宽的,带面用各种绚丽的图案或字样,而边留有带须。每逢喜庆节日,她们把织有谷物和“庆丰”字样的花带系在龙头或狮子的颈上,表示五谷丰登。当姑娘爱上某个后生时,就把织有鸳鸯和“互爱”字样的花带送给对方,以示定下终身。男方收下花带,拿给朋友传看或故意把带须从衣前襟醒目地露出,以示自己巳经找到一个能干、漂亮的姑娘了。苗族姑娘喜欢戴在头上的银花,底层是花草,中部是银雀蝴蝶,上部是银凤,层次分明,形象逼真。

西部民族服饰与汉族地区人们对服饰的观念不同。一般来说,都市文明社会需要整齐划一,需要适应别人,而西部民族服饰首先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民族看着美观。特殊性、个性是他们服饰最主要的特征。毋庸置疑,最引人注目的、有生命力的服饰并不在T型舞合上,而在少数民族居住区。西部的封闭性在客观上造成隔绝,反倒又保持了民族独特性。反过来,现代化必然冲击传统,这几乎是一种定律。民族服饰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创造结晶,是一种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千变万化、风格迥异的服饰系列,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内涵。比如在黔东南,就有布衣、水、壮、苗、侗、土家等民族,联合国有关组织将黔东南列为世界十大少数民族文化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最高档次旅游胜地,和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足见民族服饰的民族性同时具有世界性、人类性,有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人类“地球村”才显得更加绚丽多姿,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