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西部艺术论
15766500000035

第35章 西部青铜艺术(1)

青铜艺术,是指以青铜为原料铸造的具有艺术性的器物,青铜器是用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而制成的器物,铜与锡的合金为锡青铜,铜与铅的合金为铅青铜,其他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磷青铜等等。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化学成分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从艺术的角度说,青铜器是将实用功能与美感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艺品。

中国西部作为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和历史上的发达地区,也是最先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精湛的青铜艺术精品。

神秘狞厉之美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特别是工艺美术史的角度说,西部艺术,由于其丰富的岩画、彩陶等原始艺术的大量存在而具有艺术源头和发生学上的意义;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西部又作为文明的发祥地和古代的发达地区而创造出新的辉煌艺术,不管从空间或是从时间来说,西部艺术都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继彩陶艺术之后,西部是中国最早创造出独特的青铜艺术的重要地区之一。从美学精神和艺术风格来说,从西部青铜艺术中,可以看到从彩陶艺术向青铜艺术发展的线索。

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自然铜,在西亚伊拉克的扎威·彻米发现了公元前10000年至前9000年使用自然铜做的装饰品。在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发现使用自然铜装饰品的时代是公元前9000年或前7000年。埃及进入铜石并用时期是在公元前4000年。在中国,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质地不纯的黄铜,姜寨遗址中发现有黄铜片,这些遗存距今约6000年以上。

在人类发展史上,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时代,就成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一词是从西方输入的,最先使用者为丹麦人克·吉·汤姆森(1789-1865)。青铜时代在世界各地出现有早有晚。最早使用青铜器的是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初。欧洲在公元前4000年中出现铜器,非洲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美洲则于公元1世纪以前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开始形成冶铜中心。中国青铜时代始约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3世纪至11世纪为鼎盛阶段,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时代,延续近2000年。汉代的青铜铸造业,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晖。

青铜器从用途来看包括工具、农具、兵器、车马器、烹饪器、饮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后来英国人戈登·柴尔德提出将“青铜时代”分为三段的“模式”:第一段模式中,兵器和装饰品有用红铜和青铜的合金制作的,但是专用工业工具很少,石器仍制作得很仔细。第二段模式中,红铜和青铜在手工业中经常起作用,但不用于农畜活动,也不用于粗重作业。第三段模式中以金属器具引进于农业及用于繁重劳动。以上主要是欧洲青铜时代的特征。在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以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铜礼器为特征,两者颇有不同。商周时期,青铜器普遍进入了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商周青铜器一方面是为了通民神,亦即通天地之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民知神奸”而教化于民。同时,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而宗庙的祭祀、方国的征伐尤其需要用大量的祭器和更多数量的兵器。因此青铜器对奴隶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礼制看,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是堂庙中不可或缺的宝器。礼器使用的多寡,更是体现贵族等级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征。当时青铜器作为贵重的合金,主要是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青铜器使用的种类、数量以及大小都显示了其主人的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利。从艺术发展和审美意识变化来说,青铜器标志着中国由自由欢畅、率性而为的彩陶时代,进入了深沉雄浑、诡怪神秘、蕴含着浄狞和力量美的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蕴含,主要原因是:

第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制品以工具与武器为主,大型生活器皿很少。而在中国恰恰相反,虽然最初的青铜器几乎也都是兵器和工具,但是随着中国式的奴隶主宗法礼制的形成与发展,青铜器成了体现社会地位、等级身份的标志,尤其是像鼎之类的青铜重器成为社稷的象征。青铜器生活器皿也在不同等级和阶层中流行,但使用的制度却非常森严。如圆腹双耳三足鼎,在西周,是奴隶主进行朝聘、征伐、祭祀、宴飨、婚冠、丧葬等仪式时,在殿堂或宗庙中作为礼器陈列的,其规格礼制非常严格。天子用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是中央政权的象征。国都所在即“九鼎”所在,故史书中把定都也称为“定鼎”,把九鼎引申为政权,把“问鼎”引申为企图谋取政权。以下“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这种按规定组合的“列鼎”制是身份等级的标志,越制即被视为犯上。再如钟,是西周中期开始盛行的礼乐器,依次按音组合悬挂称为编钟,每组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奴隶主贵族为炫耀富贵,要列鼎而食鸣钟佐餐,“钟鸣鼎食”就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现实留给文化上的一个生动的成语。所以有的大钟如同鼎一样被视为社稷重器。鼎和钟可说在西周青铜器中最富代表性,所以人们习惯也把青铜器铭文又通称为“钟鼎文”。由此可见,中国青铜器与社稷制度、祭祀礼仪,甚至行为规范联系在一起,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第二,与功能的特殊性相关,中国青铜器的制作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成分。因为制作容器和祭祀器物,其形制要求、花纹图案与铸造工艺都要比兵器与工具更为复杂,其中所包含的艺术创造也更丰富。古代青铜器铸造基本方式有四种:石范铸造、陶范铸造、失蜡法铸造、金属型铸造。最普遍的是陶范铸造。中国青铜器一般一范只铸一器,很少有面目完全一致的青铜器。所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青铜器个性鲜明,造型生动,纹饰精细,铭文清晰,装饰纹样独特,风格繁缛华丽,气魄雄浑博大,它是融精神象征、艺术美感和工艺技巧于一体的独特作品。

第三,中国青铜器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纹饰的独特精美。主要有兽面纹类、龙纹类、凤鸟纹类、各种动物纹、各种兽体变形纹、火纹、几何纹、人物画像等等,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青铜器相比,中国青铜器的这些纹饰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与在这之前的彩陶纹饰相比,青铜纹饰则标志着从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的精神心理和美学倾向。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那些变形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体现的是一种仍然保留着人类童年气质的神秘狞厉之美。

西北青铜艺术

中国的青铜器最初源于黄河流域,位于黄河上游的西部是青铜器最早使用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掘,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西北就出现了青铜器。1975年在甘肃省永登县蒋家坪马厂类型遗址发现青铜刀一件,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间的器物;1977年在东乡县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发现青铜刀1件,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青铜镜一面,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前1620年。这些时代大约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蚩尤时代。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多次发现了青铜和红铜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有刀、斧、凿、匕、锥、钻头、指环及镜等物品,制造方法有冷锻的,也有冶炼的。仅以甘肃省来说,在东乡林家村,武威皇娘娘合,永靖大河庄、秦安魏家,广河齐家坪,岷县杏林等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铜器制品,有斧、刀、匕、锥、凿、铜镜、铜饰和铜渣等。其中铜镜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在因临洮县寺洼山而得名寺洼文化遗址中,有距今约3300~2500年的青铜器。在因河西民勤县沙井村而得名的沙井文化遗存中,有距今3100~2400年的青铜器,出土的铜器有铜刀、铜镞、铜扣、铜铃以及鹰头饰、鹿形饰、犬形饰、铲形饰、轮形饰与连珠形铜牌饰等各种饰物。反映了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群体的文化特征。

在甘肃,从古代属于周、秦的陇东地区到河西走廊,都有不同时代重要青铜艺术品出土。如在灵合县白草坡墓地发现了数百件青铜器和大量的玉石器。这批铜器中的方鼎、分裆鼎、卣、尊、角、爵、戈等,明显带有商式铜器的风格。近年在庆阳、平凉等地发现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有鼎、爵、簋、盆、戈、钺、镜等。其中有1980年在宁县湘乐公社宇村大队谢家生产队出土的“中生父鬲”:鬲口径17.5厘米,高13厘米。口沿外折宽平,鼓腹蹄足,腹部三面各有一条羽翼状扉棱,每面有八组云雷纹。口沿内侧有一周铭文“中生父作井孟姬宝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共19字。此器造型古朴大方,具有西周后期至春秋早期的典型特征。1987年在敦煌市七里墩魏晋墓出土的铜乌龟:乌龟长38.5厘米,引颈昂首作爬行状。眼平视,口微张,前足略短,后足用力瞪地,尾作榫卯型,极富动感。乌龟背甲饰长方形和三角形回纹,形象逼真。为魏晋时期的青铜动物佳作。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出土的明铜铸牦牛,长120厘米,重75公斤,造型逼真,强劲有力,是藏族地区少见的雕塑品。

陕西是青铜器出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据统计,仅1949年10月到1979年,30年间就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3000余件。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着名的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文物中有四万余件青铜兵器,其中大部分是镞。依其用途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兵器。短兵器有剑、金钩;长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远射兵器有弓、弩,都是铜与锡的合金。堪称古代兵器博物馆。1967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出土一件牛尊铜雕,整体为水牛形。牛体浑圆,四蹄粗壮,头部前伸,双目圆睁,似在鸣叫,造型十分传神。尤其别致的是背上开一方口,口上加盖,盖与牛背以系环相连。盖上铸一立虎,虎四足向前,后身微缩,俨然在捕食。虎瘦劲而凶猛,牛庞大而憨实,两相对照,令人忍俊不禁。1976年12月扶风县庄白村还出土了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盘,盘为方唇,浅腹,附耳,圈足。造型大方而沉稳……腹部饰一圈带状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宽扁的曲纹,纹饰的设计恰恰与器形的宽侈相适应,因而给人以流畅、舒展的美感。铭文共284字,铸于盘内底,共18行,横竖成行,章法齐整,结构均衡,字形依笔画繁简略有错落,更显得活泼。1980年12月在秦陵西侧出土了两乘彩绘铜车马。一号铜车马通长2.57米,宽0.955米,通高1.68米,总重量1067公斤。双轮,驾四马,初步定名为高车,或称立车。二号铜车马通长3.28米,通高1.06米,总重量1241公斤;双轮,四马,为坐乘的安车。据研究,这是秦代銮驾制度的表现。铜车马有采用平涂、工笔重彩绘制的彩绘花纹。“每乘车都由3000多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二号铜马有34个零部件,计有青铜制的1742个,黄金制的737个,白银制的983个。其制作采用了铸造、焊接、冲凿、錾刻、抛光等工艺,水平很高。它采用的连接组装方式有铸造、镶嵌、焊接、铆接、子母扣连接等十几种。铜车马虽然埋在地下2000多年,但各种链条仍非常灵活,窗门仍启闭自如。牵动辕衡,带动轮轴转动,可以载舆以行。其制造工艺之精湛,令人吃惊。”专家认为,它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高大的青铜器物,是人类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陕西的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专门建有青铜器博物馆。在这座从四面看都是鼎的建筑中,收藏着周原,岐山和扶风县等地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精品,这些地方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和周族的王室宗庙区。据专家研究,周原青铜器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成批发现于窖藏,近百年发现窖藏青铜器达70多处。二是造型精美奇伟,工艺水平高。其特点是凝重结实,古朴深厚,雕刻刀法流利,线条遒劲。器物上的图案,继承上古彩陶,取材生活实际,人类社会、大千世界。三是多有史料价值极高的铭文。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法门寺地宫中的金属艺术。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西距西安120公里,东距宝鸡96公里。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法门寺建于东汉,寺因塔建。东汉至北魏,法门寺名叫无忧王寺,隋时改名为成实道场,唐代改名为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寺”,因为葬有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

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灭度后,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饭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84000份,分葬于世界各地。中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为其中之一。法门寺曾占地100亩,有各种院落24座。后建筑被全部毁坏,仅留一塔。塔初建为阿育王塔,唐贞观年间改建成4级木塔,后遭地震倒塌。明代,扶风佛徒募化钱财,重修,历时30年,改建为13层8棱砖塔,高47米。建造精工,极为壮观。1976年受四川地震影响倾斜,1981年继而垮塌。1985年陕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砖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地宫,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珍贵文物。

据地宫碑文记载,佛指骨一直保存在法门寺塔基内。从公元5世纪的北魏到唐代的400多年间,皇帝为了保佑国泰民安,几次打开地宫,将佛骨诸请供奉。最铺张的一次是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就是873年。

迎请活动准备了两年,当时从长安到法门寺100多公里之间,车马昼夜不绝、茶水饮食供香客随便享用、万人组成仪仗队迎接佛骨,皇家御林军导行,长安城张灯结彩,文武百官迎候。但在迎佛骨之后3个月,唐懿宗便命归西天,其子僖宗将佛骨送还法门寺,并封闭了地宫。据新近研究,法门寺地宫原是唐密曼荼罗。曼荼罗,是指法坛或称道场,即筑坛安置诸尊诸德于此,以祭供而使佛门弟子修法得道。唐密曼荼罗,则是唐代佛教密宗汇集佛和菩萨以实现修法“即身成佛”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