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族精神研究专论
15769500000010

第10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地位研究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构

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构是以“生”为本质,以“中和”为核心,以“自强”和“重德”为基本点,以“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为基本内容的开放体系。其中“刚”、“韧”、“稳”、“进”是实现“自强”的手段,通过“刚”、“韧”、“稳”、“进”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宽”、“厚”、“仁”、“义”是通向“重德”的必由之径,经过“宽”、“厚”、“仁”、“义”可以达到重德的目标。实现“自强”、“重德”之后,中华民族儿女就可以通过“自强”和“重德”达到“中和”这一人生理想境界。继而,中华民族儿女又可用“中和”为主要手段(亦即用“致中和”、“持中贵和”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生”(亦即生存发展)的追求、向往,实现“乐生”的价值取向。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功能,是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精神之林的支撑。第一,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间有盛衰,但中华各民族在迁移、聚集和战争中形成的民族大融合却从未中断过。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第二,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享誉世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无论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扞卫民族的尊严。

《北京日报》对民族精神的基本功能总结如下:是我们民族生存的生命之根;是民族心理的核心观念;是民族理想的价值导向;是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的深层根据;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脊梁;(是发扬民族主体性,抗御全盘西化的强大精神武器;)是焕发民族创造力,促进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是民族命运的命脉所系。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汉民族为主干的由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于其悠久历史,熔铸在其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意志品质、社会心理及其所蕴含的生命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从其产生的社会因素来说,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是几千年来不断积淀又不断发展变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文化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但它不是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而是从各种文化形式,特别是从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思想、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中升华出来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最核心的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外化与抽象化的东西,而是体现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各种具体形式之中。”中华民族自形成之日起就不断创造着华夏文明,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好古敏以求之”的追求精神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潜在力量,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多年的漫漫征途中,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过程。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升华起来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尽艰辛,衰而复兴,巍然屹立的精神支柱和民族魂。正如江泽民主席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的着名讲话中指出的:“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本民族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各民族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在本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这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即: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起反作用;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起反作用;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起反作用。一个民族的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发展。物质方面的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因此,要实现民族的发展必须首先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为民族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只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因此还必须有相应的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民族发展创造必要的精神条件。既注重物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注张磊、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页。

重精神生产力的反作用,努力实现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才能使民族发展走上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从生活需要的角度来分析,任何有作为的民族都需要和追求不断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不断丰富的精神生活并为此而不懈奋斗,同时在这种奋斗的过程中实现着民族的繁衍和壮大。

历史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

在合作与竞争中,没有掌握先进物质生产力的民族就不会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民族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充分肯定物质因素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民族精神属于文化范畴,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民族文化先进与否、强劲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前进发展的灵魂。与此相联系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必须既看它的物质力量又看它的精神力量,包括其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发展中,乃至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首先是凝聚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要由这种共同的民族精神来维系;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由这种共同的民族精神来凝聚。其次是支撑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当民族生存的物质条件遇到困难、前进发展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支撑作用更为重要和明显。第三是激励作用。民族精神是鼓舞民族前进的号角,是激发民族活力的动力,是校正民族志向的标尺,是滋养民族品格的食粮。总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推动民族前进的物质力量。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具有崇高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各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阳光包含七种颜色,世界上存在众多民族。多极化、多样性既是世界各民族的现实存在又是世界各民族合乎逻辑的发展。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古代圣人之一孟子曾经说过‘夫物主不齐,物之情也。这就是说,事物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实况。马克思主义也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的,这是同形而上学不同的地方。”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当今时代,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是各民族的一致愿望。在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中,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精神而着称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积极的、负责任的、有作为的一员。中华民族在努力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的同时,也在努力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和共同发展。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和灵魂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和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方面,各国人民应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对人类有所贡献。”中华民族有疆域辽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历史,应该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鼓舞下努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做出贡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总是与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当代世界的基本发明和创造,可能有半数以上来源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他列举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除了“四大发明”,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毒气、枪炮、降落伞、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蒸汽机的核心设计,几乎都源于中国的发明。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世纪到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举世公认。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导致的国势衰弱,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和压抑。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民族创新精神的发展开辟了天地,但是长期存在的“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大解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得以充分发挥智能和创造力的美好春天。

年来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各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业绩,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创新力。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主张对外开放并经历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开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学为目的开放,再到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尚书》中提出的“协和万邦”的开放思想指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对异族异域的融会。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也是一种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汉唐以来,由于中国的强盛,万国来朝,但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视世界的意味。丝绸之路不仅对于沟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外交交往的发展也有战略意义。直到近代,在列强倚仗坚船利炮欺凌的压力之下,国人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伍。思想家冯桂芬提出“学西方,谋自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魏源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后有中体西用之倡和洋务运动之兴。中国旨在接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开放意识逐渐觉醒。世纪世纪年代末以来,对外开放求发展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放精神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迁,也对世界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