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族精神研究专论
15769500000011

第11章 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影响(1)

一、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基本的有三条:

自在自为规律

自在自为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中华民族是自己存在的,即中华民族靠自身的条件、素质和力量,而生存于世界上。因为中华大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使得中华民族的古代成员对外交往缺乏,他们的活动也就不以外界压力、外界因素为转移,而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来撑持。中华大地又具有地大物博的特点,使中华民族完全可以通过内部的频繁交往,进行经济方面的交流,利用自己的资源而生存、存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中华民族。第二个方面,中华民族是自己作为的。

表现为:中华民族自己开拓和拓展了祖国的疆域;自己建立了延续几千年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自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己作为是中华民族的自己存在的延伸。自在自为规律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并为自力更生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个规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五千多年来,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中华民族争取进步、发展斗争实践的总结,也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有对其他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汲取,更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民族精神的凝练、升华和创新。多元文化和国家的统一是培育和形成自己民族精神的主体。民族中的精英包括历代贤者、志士仁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袖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先锋和表率作用。

中华民族追求民族进步、发展的实践是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生命力和进取心极强的民族。尽管历经劫难,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减弱过、放弃过、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发展的追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为了改善民族的生存条件,实现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改变民族落伍、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状态,进行了艰苦卓绝、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今日仍然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存在决定意识,实践产生思想。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为实现民族进步、发展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这种实践仍在继续,这样的精神也一定会发展。

扬德奋力规律

中华民族是通过扬德奋力的方式前进的,扬德奋力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扬德”就是高举道德的旗帜,发扬重视道德的传统,以道德为武器推进人生、改造社会。“奋力”就是发挥力气,振作力气,拿出力量来的意思。扬德奋力规律的作用,集中到一点,就是使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正确并行之有效的机制。中华民族是以扬德奋力方式向前发展的,扬德奋力是体现中华民族“自觉能动性”的一种有别于世上其他民族的“内在功能”。因而,扬德奋力是中华民族行之有效的发展机制。这一规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个有力的拓展。

中华民族精神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它积数千年中华文化之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例如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就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紧密相联。而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我们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要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其次对其民主性的精华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加以廓清、充实或更新。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要剔除隐含在“君子”一词中的封建主义色彩,而将此作为整个民族的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精神的写照。

其他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是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精神是个开放的、包容的体系,在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融会和整合了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还汲取和借鉴了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作为丰富自己的养料。例如,世纪初叶中华民族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汲取和借鉴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使中华民族原来曾有的但后来被封建统治长期阻滞、压抑了的这两种精神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在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精神作为养料的时候,不是生吞活剥,而是消化吸收使之转化成自己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实现了中国化和中华民族化。如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样,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多样的。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的长处,不仅在落后的时候要学习,即便是先进了,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中华民族是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民族,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并且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这个传统,是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正确途径。

共生向荣规律

中华各民族都是共生向荣的。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交流促进是各民族共生的表现之一。而各民族融合的前提、基础就是这些民族的相互依存、共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中华各民族的共生性在居住方面的表现。中华民族的向荣性集中表现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共生向荣规律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去争取光明前程的保证。共生向荣规律又是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走向共同繁荣道路的客观依据。它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上最先进和最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走上了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之路。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融相生,都得到了发展。比如,实事求是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当今世界,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地位的正向变化,民族心态、民族精神也在振奋和昂扬起来。而且,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批判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想,形成为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和凝聚各族人民积极性、创造性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不但继承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以及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凝练、升华和创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从最高形式上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对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创新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特别是其代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身体力行地为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既善于从实践中对体现民族精神的思想和言行进行提炼和概括,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宝库,又总是和人民群众一起在实践中展现和创新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共生共荣规律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复兴的真谛。

二、民族先进文化与物质生产力之关系

第一,先进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主要指文化的先进性。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先进文化就是能够通过价值体系的建构与转型,知识结构与行为方式的变革,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应对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解决社会发展所必须克服的各种难题,使人们在掌握和享受真善美方面实现新的飞跃。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先进文化应该是健康的、科学的、大众的、向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先进文化应该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当然,先进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对外来文化在比较中引进,更需要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融合的基础上超越。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一个过程。它必然一直处于矛盾运动之中,除去它与其他文化碰撞之外,更有它自身内部真假、善恶、美丑、先进落后的种种矛盾斗争。这就要求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将某种特定的先进文化神圣化、绝对化、唯一化。

马克思主义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之大成,从根本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它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都曾提到过先进文化的概念。并且明确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它的特点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它的任务除了必须破除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旧文化,进行文化革命外,还要建立、建设新文化。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思想”就是总结和命名这个新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部分。当然,除了毛泽东思想以外,还有大量其他新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