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族精神研究专论
15769500000013

第13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研究(1)

中华民族历数千年的风雨变幻,面临一次次外部敌人的侵扰和异邦文化的冲击,却依然巍然屹立,充满生命的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源远流长、以一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时间和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在历史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

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它集中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客观环境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和该民族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是上升到思想体系的民族共同心理,是该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思想核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产物。

它的基本特质主要有两个:一是民族性和整体性。它总是以民族为单位,集中体现特定民族的本质,反映一个民族的普遍性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追求,并被大多数人所崇尚,进而规范、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成为人们赖以进行活动的心理准则和内在尺度。

它体现在每个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体现在民族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中,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世代相承的内在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排他性,正如贵和尚中、天人合一之类的思想,只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追求,而不能是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现。因而民族精神是区分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尺。这种民族性和整体性为民族的保持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精神支撑,是维系民族成为统一而不破灭的群体所必需的内在纽带。二是稳定性和固着性。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它自身潜伏着巨大的文化能量,这种能量又具有惯性力,比较固着和稳定。民族精神一经形成,成为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之后,就很难轻易消失,其形成和发展,以至重新建构的时间都较为漫长。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累越多,积淀层越深,民族精神的传播能力就越强,对民族的约束力也就越强,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条件下,传统文化的约束力越来越被现代反传统的文化模式冲击和削弱,民族精神的变化也逐渐被加大。

基于民族精神的这些特质,民族精神也就相应具有了行为导向、力量凝聚、价值整合和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宿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旨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过程。

中华民族以自立自强为人生的根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饱含进取性精神气概的诗文、哲理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为追求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知难而进的顽强精神。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就以中国历史上敢于在逆境中自立自强的先人事例来鼓励鞭策自己、教育后人。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种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在崎岖的发展道路上,始终临危不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载物”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华民族把道德与人格、人生价值联系起来,把建立完美的道德人格视为人生的最高要求。孔子认为,道德的建立应以“修身”为起点,进而“齐家”,最后“治国”和“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融为一体。孟子将君民、国家的关系视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孕育了中华民族近代的民主思想。而实行“义”,成了实现“道”的理想的必由之路。主张以义指导与决定利的取舍,强调义高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问题上强调个体对社会整体的道德义务,主张“以天下为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以道为尚、崇德重义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行为,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定势,促成了中华民族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整体精神。

倡导协同,崇尚中庸之道的和合观念贯穿从先秦到近代以至当代的民族精神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是最美的境界,行为适中,无过无不及是最好的状态。这种贵和尚中的价值理想和行为规范,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表现为不以征服自然为满足,不以破坏自然为乐事,而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对于个人关系,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社会生活中,主张“政通人和”。和睦相处、贵和尚中的和合精神,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民族,也是我们确保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

)整体意识和“大一统”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成员的心里,形成了民族、国家统一这一根本利益高于一切的强烈观念,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把中国视为一个整体,力求其统一。国家主权不可侵犯,民族尊严不可玷污,成为了各民族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维护国家的尊严成为中华民族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大一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大义。苟悦在《汉纪》就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把爱家推进到了爱国;在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领土完整的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着名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杰出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崇高气节和浩然正气。整体意识和“大一统”也是我们今天所大力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源泉,它对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接受新时代的筛选、改造,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使其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品格。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建构当代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的自觉的文化升华和价值把握,是一项长久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发展先进文化,以文化创造汇聚民族精神。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文化的力量凝聚在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反映着该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国民品性等属于“深层结构”的东西,反映着特定的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它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其动力源泉所在。因此建构当代民族精神,离不开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功能,它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