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图书馆联盟溯源
图书馆联盟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兴盛,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图书馆联盟经历了兴盛-衰落-再次兴盛的风风雨雨。以历史的眼光看,图书馆界的合作与联合由来已久。如前所述,图书馆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为了改进服务及降低成本,本着互利原则而开展的资源共享活动。Cooperation(合作)一词最早出现在G.L.Campbell于1879年所写的《Grouping of Places for Library Purposes》一文中,而Library Cooperation则由Molvil Dewey在1886年所写的《Library Cooperation》一文中提及。Anne Woodsworth在其1991年出版的《Library Cooperation and Networks:a basic reader》一书中,对图书馆界开展合作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她认为,图书馆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有证据表明,13世纪上半叶的寺院图书馆之间已经存在手稿联合目录。17世纪时巴黎的皇家图书馆(The Royal Library)与罗马的几个图书馆之间就建立了跨国的图书互借系统。18-19世纪,德国不少大学图书馆都开展了相当正规的合作项目,包括编制联合目录和交换出版物。1740年,德国的三个大学图书馆签署了交换协议,其中就包含有联合目录。1817年,德国Marburg大学建立了专门负责交换出版物的组织,1823年该组织已有18个德国国内成员和8个国外成员,1885年该组织已拥有68个成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组织才被迫停止开展活动。1906年,德国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关于开展手稿和印刷品的国际互借项目。
早期正式成立的图书馆合作组织是1916年Albert Mans-bridge在伦敦建立的Central Library for Students(学生中央图书馆),该组织建立了当地公共图书馆的联合馆藏目录,鼓励各图书馆向其他图书馆的用户出借图书,吸收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加盟。该组织于1930年成为英国国立中央图书馆(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并于1973年与英国国家科技外借图书馆(National Lending Librar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LLST)共同组建了英国国家图书馆出借部(the British Library Lending Division,BLLD),开始向整个英联邦和全球图书馆提供出借复制文献服务。1985年,BLLD更名为英国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 (the British Library Document Supply Centre,BLDSC)。
美国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比欧洲晚一些。1876年,美国Worcester Free Public Library的馆长Samual S.Green在欧洲馆际互借的影响下,向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了在美国图书馆之间开展图书互借的方案,并在同年召开的第一次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会议上积极倡导,得到了不少同行的积极响应。1891年,Green成为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主席,他大力宣传、推动和发展美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19世纪80年代,美国《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论图书馆合作的有关问题,并建议图书馆加强合作以共享资源;1900-1915年间,该杂志还发表了19篇关于馆际互借的论文。从那以后,美国图书馆界对合作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甚至成立了合作委员会,并陆续出版了相关报告。20世纪早期,国会图书馆开始建立由分布在各地的图书馆参加的联合卡片目录,该目录后来形成了国会图书馆主题标目(LCSH),成为美国第一个国家范围的主题分类系统,国会图书馆为参与的图书馆提供编目服务。
1917年,ALA大学图书馆协调委员会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馆际互借规则,1938年,国际图联(IFLA)制定了国际互借规则,国际性馆际互借业务开始开展。此后,“图书馆合作”一词就经常出现在各种图书馆学文献和图书馆会议中。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很多图书馆都开展了以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为内容的合作,有些图书馆还开展了联合采购的合作。此时,图书馆的合作趋向于采用正式协议或合作合同形式,并建立了正式的组织形式,图书馆网和图书馆联盟成为大多数图书馆合作组织采用的名称,如美国的Arizona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 (AHIN)、Arizona University Libraries Consortium(AULC)、Connecticut Library Consortium(CLC)、 Federal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 (FEDLINK)、MINITEX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Ohio Net,澳大利亚的CISRO Library Network (CISRO)、 Consortium of University Research Libraries (CURL)、 Cuncil of Australian State Libraries(CASL)以及瑞士的Consortium of Swiss Academic Libraries(CSAL)等,图书馆网和图书馆联盟也成为图书馆合作活动的代名词。
美国最早成立的大学图书馆联盟是TRLN(Triangle Research Libraries Network)。1933年,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的校长创建了一个智力合作委员会,1935年,图书馆成为这个合作团体中的关键部分。该合作后来扩大到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其主要的任务是协调藏书发展和资源共享。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为增强资源共享,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和组织系统,TRLN的合作在1977年获得新生,并于1980年正式启用现名,于1984年签署了第一个谅解协议,将TRLN的目标定位于“发展和维护联机目录网和其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TRLN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规律,即美国图书馆联盟的蓬勃发展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那时,图书馆自动化已成为可能,对大多数图书馆而言,形成或加入联盟是它们能够负担起昂贵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唯一途径,联盟成为专门为其成员采购图书馆自动化产品的机构,因此,联盟的发展轰轰烈烈。
这一时期出现的最有影响的合作组织是成立于1966年的OCLC(最初称为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中心,即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1972年改名为联机图书馆中心,即Ohio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简称不变)。OCLC成立的初衷是推动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在具有丰富联机编目经验的契尔格(Fred Kilgour)的领导下,OCLC迅速发展为一个计算机联合编目网络,其成员馆也从俄亥俄州发展到美国全国并进而延伸到全世界。由于OCLC不直接与单个的图书馆签约,而是通过地方性图书馆合作组织开展服务,很多地区的图书馆为了利用OCLC的服务,便建立了地方性图书馆合作组织。这样,OCLC不仅自身成为图书馆合作的旗帜,也促进了各地区内部图书馆的合作。OCLC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联盟,尤其是美国本土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但就本质而言,OCLC自身并不是图书馆联盟,而应当是联盟的联盟。
1972年,美国教育部对全国的图书馆联盟,尤其是大学图书馆联盟进行了调查,《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目录》和《大学图书馆联盟指南》都是这次调查的成果。根据调查,1931年到1972年期间,美国共建大学图书馆联盟125个,其中90%以上是1960年以后建立的,达115个,且大多数图书馆联盟是作为更宽泛的学术合作的组成部分之一。TRLN是其中的一例,另外还有Big Twelve Plus、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CIC)等。
但由于“大联盟”(Mega Consortia )的发展和地区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完善,使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处于低谷或不被人重视。图书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更新方面,如着名的OCLC与RLG(Research Library Group)、WLN (Washington Library Network)一起成为美国甚至跨国的“大联盟”,联机书目数据是这些组织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图书馆更关心将机读数据下载到地区系统里,而不仅仅是编制目录卡片和开展馆际互借活动。同时,光盘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大大加强了单个图书馆采集和拥有资源的能力,因而图书馆联盟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许多图书馆在地区集成系统和网络环境支撑方面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印刷型出版物,尤其是期刊的价格上涨迅速,使联盟又出现了生机。1985年出版的《图书馆网和图书馆合作组织名录》中列举了968个合作组织的名称。除了联盟数量的增加,最显着的变化是参与联盟活动的图书馆数量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美国教育部1985-1986年对图书馆网和合作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图书馆网的图书馆数量在1985-1986年间达到了76280个,与70年代相比,增加了137%。其中学院和大学图书馆有13664个,占18%;公立学校图书馆有20393个,占27%;公共图书馆有15323个,占20%;专业图书馆18600个,占24%;州立图书馆代理502个,占1%;其他7798个,占10%。增加的图书馆主要是公立学校图书馆(比例为486%),专业图书馆(比例为136%)和学院、大学图书馆(比例为107%)。由此可见,更广范围和更多类型的图书馆都参与到了图书馆的合作活动中。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日益发展,分布式网络发展迅速;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带来了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收藏;各种信息提供商、信息内容服务商纷纷涌现,与图书馆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原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所存在的诸如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网络辐射范围小、开放性差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在此背景下,图书馆联盟以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崭新面貌,再次崛起,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目前,在《美国图书馆名录》最新出版的第57版(2004-2005)上可以查到美国的图书馆联盟组织就有436个。截至2004年底,在ICOLC(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登记的图书馆联盟组织有170个,涵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31个国家和地区,可想而知,组建联盟已成为图书馆降低成本、扩大资源的有效途径。参加IOCLC的图书馆联盟的所在国家和地区情况见表5-1。其中,美国的图书馆联盟达89个,占5669%。因此,至今仍可以说,美国是组建图书馆联盟最为普遍的国家,也说明了美国在图书馆联盟的组建、运作、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第二节)图书馆联盟的概念内涵
一、图书馆联盟的概念
“图书馆联盟”实际上是我们近几年来对国外理论和实践中“library consortium”一词的翻译。consortium的复数形式为consortia,来源于拉丁语,这一点可以明显地从该词的单复数形式变化看出。17世纪时它被用来表示夫妻之间的结合和伙伴关系,直到今天,在法律范畴中,它仍然可以用于表示夫妻关系。而当前所广泛使用的“合作关系”的含义,是19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到了20世纪初开始用于制造业和银行业,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财团”、“银行团”、“船团”等等企业集团或共同体。科学界和教育界对该词的使用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库柏(J.J.Kopp)认为,“联盟”极有可能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在图书馆学文献中的。1972年,《图书馆合作指导原则: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Guidelines for library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library consortia)一文的发表,确立了“Consortium/consortia”在图书馆学术语中的地位。1974年,《美国图书馆指南》(American Library Directory)第一次设置了“Library consortia”栏目,列出了包括OCLC在内的200个共享联盟组织。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图书馆联盟”这一名称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