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
15769700000020

第20章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模式——图书馆联盟(8)

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网络基础,由其负责的e-Lib 计划包括了高校、出版、商业服务团体等175个成员,开展资源和信息的全面合作;信息环境计划的目标是为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创建一个可管理的、一致的并且可共享的信息环境,使其能够方便地存取广泛的学术和教育资源。

(五)日本

日本的学术情报中心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成员包括大学图书馆、短期大学图书馆、高等专门学校图书馆、县市大中型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等600多个成员。该中心的全部经费由文部省下拨,设有7个节点,其主要功能是资料目录及馆藏信息的编制和提供;情报检索;规划联系与协调;学术情报相关的开发研究;学术情报网络的构筑和运营;数据库维护;教育培训等。

(六)芬兰

芬兰电子图书馆联盟(FinELib Consortium)是芬兰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它与芬兰的科研网(FUNTE)、芬兰科学信息技术中心(CCS)提供的超级计算机服务和专业数据库服务、国家公民身份证系统、虚拟大学和虚拟理工院校的信息服务一起构成了芬兰国家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在芬兰知识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陈秀丽:《图书馆联盟建设及其管理》,载《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七)G8数字图书馆联盟

G8数字图书馆联盟(European Commission Group 8 Global Inventory Project)最初是由西方七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的国家图书馆组成的,明确提出要以现有的数字化项目为基础,构建一个人类知识的虚拟馆藏,通过网络为公众取用。后来俄罗斯加入,成为G8数字图书馆联盟。

(八)欧洲国家图书馆网关和欧洲研究图书馆联盟

GABRIFL(欧洲国家图书馆网关)上有欧洲国家41个图书馆、39个欧洲议会成员组织的网址,还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这是欧洲跨国家的图书馆联盟,架起了欧洲国家图书馆之间以及与世界联系的桥梁。CERL(Consortium of European Research Library,欧洲研究图书馆联盟)为欧洲研究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共享资源和存取专业信息的窗口,同时发掘和保存欧洲印刷型遗产,建立了欧洲手印本数据库。该联盟成立于1992年,包括了欧洲很多国家的研究图书馆,1994年6月成为一个具有法律资格的实体,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保存欧洲手印本时代的机读数据库,如1830 年以前的手印本。联盟从1994年开始收集这方面的文献信息并进行了录入,于1997年投入使用。收录了所有成员馆和其他机构提供的文献,为读者提供检索服务,最重要的是,这是迄今为止为专家学者提供的规模最大的多语种的文献信息库。梁丽等:《联合型社区图书馆功能及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第六节)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与策略

在我国,尽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和协作开展得较早,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联盟起步却比较晚。

1926年,上海图书馆协会章程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馆际互借的概念;192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也建立了互借制度;1929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推广馆际互借的决议。

20世纪30-40年代,图书馆合作一度陷入停顿。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图书馆视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宏观指导和整体的规划控制,1957年9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批准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图书小组,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地质部、北京图书馆的代表和若干图书馆专家组成,负责全国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工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该方案颁布后,首先建立了全国的和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具体规划、实施全国的藏书协调工作;其次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图书馆的合作活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各种图书馆协作组织近百个,主要开展协调采购、馆际互借和编制联合目录等活动。

与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轨迹相似,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机读目录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书目产品以实现图书馆的联合或协作便开始发展起来,主要有联合回溯建库(书目数据库)、采购协调、共用光盘数据库等。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图书馆联盟的兴起提供新的工具和平台,一些图书馆联盟已经或正在形成,如NSTL、CALIS、上海市高校虚拟图书馆、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等。高凡:《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载《图书馆联盟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一、我国目前组建的几个主要图书馆联盟

(一)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1998年,科技部联合财政部等部委,进行科技文献信息机构改革的试点,以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信息机构由于体制、资金和文献资源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我国科技信息资源总量的大幅度滑坡、条块分割、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和信息滞留等问题。在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经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00年6月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组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科技信息机构。在专业上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等四大领域。中心设办公室,负责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其宗旨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要,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其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权威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和服务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示范区;同世界各国着名科技图书馆交流的窗口。主要任务为统筹协调,较完整地收藏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制定数据加工标准、规范,建立科技文献数据库;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多层次服务;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组织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数字化应用;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建成和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的开通,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文献的深度加工、优质服务、快速传播和有效利用,实现科技文献的共建共享,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科技文献的基础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配合国家教委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系统开始筹建配套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其目标是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以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为依托,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和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基本建成中国新信息环境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其具体建设项目包括三级服务框架建设、文献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CALIS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模式,并以地区性的资源共享为基础,形成三级结构体系。

第一级为CALIS管理中心和4个全国性学科文献信息中心。CALI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对整个项目的建设行使管理职能,并负责全国和华北地区书刊联合目录的建设和运行维护。4个全国性学科文献信息中心分别负责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大类学科。文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程中心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农学中心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医学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4个全国性学科文献信息中心的任务是:文献查询、文献传递、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培训、服务费用结算、文献资源采购协调和系统以外的协调协作。

CALIS的第二级为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共有高校的图书馆为第三级,通过节点和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相连。其华东南、华东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中心分别设在上海教育信息中心、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吉林大学,华北地区不设地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等16所高校的图书馆通过CERNET主节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直接和CALIS管理中心相连。

地区中心的任务是负责本地区范围的文献查询、文献提供、联合编目、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培训、服务费用结算、资源采购协调等。

参与CALIS建设的主体是“九五”期间国家正式立项建设“211工程”的61所高校,但又不限于这些学校,其他有条件(有校园网、有自动化集成系统、有相应的技术人员)的高校均可积极参与子项目的建设和共享CALIS的资源。这是因为CALIS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其各项服务功能将在网上实现。为了充分发挥CALIS的效益,即使一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承诺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包括邮递、传真等),向他们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服务。同时,也面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CALIS立足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为确保CALIS项目建设的成功,目前,CALIS管理中心广泛建立多种多样的合作关系,合作范围越来越大。一是广泛加强与知名IT企业,如SUN公司、IBM公司、INTEL、ORACLE和中科红旗等合作,引进其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Linux联合实验室,旨在提供基于“PC服务器(IA架构)+Linux操作系统”平台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二是发展软件代理合作伙伴关系。为了使CALIS软件更方便地应用到各个图书馆中,为图书馆提供更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更友好的技术服务,CALIS管理中心采取了代理机制来推广CALIS各类软件,通过CALIS合作伙伴的服务和集成能力,使CALIS软件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三是建立第三方软件供应合作伙伴关系。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子项目和CALIS高校专题特色库数据子项目均需要由CALIS相应的子项目组向参建馆推荐符合CALIS标准规范的第三方相关的软件系统(如学位论文提交与发布系统、特色库加工与发布系统)。四是加强与系统商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中心广泛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的系统商进行合作,不定期举办技术交流,组织图书馆进行集团采购。如2004年7月在厦门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方案研讨会”,CALIS邀请了11家系统厂商就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操作系统与中间件、数据库系统、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管理与安全、数字化加工设备及电源系统等诸多方面的选型设计和解决方案作主题报告、主流产品介绍、方案咨询和演示以及产品展示。五是与数字资源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CALIS管理中心和各个子项目广泛加强与国内外数字资源提供商进行合作,不定期举办技术交流,组织图书馆进行集团采购。六是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合作。CALIS广泛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图书馆的合作,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科院数字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央党校图书馆开展标准化、资源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合作;与美国OCLC、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日本NII、香港大学图书馆联合会(JULAC)等着名机构开展文献共享合作。另外,CALIS还广泛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大学和学术机构进行合作交流,进行项目合作,更好地把握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

2004年3月启动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CASHL)是教育部根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其资金来源是教育部专项经费。CASHL的宗旨是组织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有计划、有系统地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借助新信息环境下的服务手段,为全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保障。它是唯一的全国性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也成为全国其他科研单位文献获取的基地。CASHL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互为补充,珠联璧合,其影响将十分深远,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将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