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
15769700000005

第5章 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1)

(第一节)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概述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发展演变

(一)信息资源共享贯穿图书馆的整个发展过程

自人类社会产生图书馆以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一直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主线,贯穿在整个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与藏书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始终是图书馆员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和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实现资源共享一直是人类信息交流活动追求的理想目标,是20世纪以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热点,也是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合作的最佳模式。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将分散在不同空间的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和约束手段被合理地利用,从而使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图书馆资源共享最早的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1893年普鲁士皇家图书馆最初的馆际互借和190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的联合编目。

自1893年普鲁士皇家图书馆与普鲁士各大学图书馆之间正式制定馆际互借规则以来,馆际互借这个信息资源共享的传统形式便一直延续至今。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合作发展馆藏的思想在德国首先提出并付诸实施以来,这个解决购书经费与文献激增之间矛盾的措施至今仍为各国图书馆所沿用。

自19世纪末欧美各国图书馆开始编制馆藏联合目录以及190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与其他图书馆合作编目以来,编制联合目录和合作编目,这种保障馆际互借和合作发展馆藏有效进行的形式仍经久不衰。

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方式、手段产生深刻变革,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和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文献信息的可获知性和可获取性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成立了形式各异的图书馆联盟;

第二,共建内容已由单纯的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为数字化的电子信息资源;

第三,共知手段已由书本式联合目录和手工编目发展为联机联合目录和联机编目;

第四,共享方式已由传统的馆际互借、互阅、复制等发展为网上联合参考咨询、网上阅读等方式;

第五,文献传递手段已由传统的邮寄、传真等方式发展为网络传递。

(二)信息资源共享概念的发展变革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与实践活动伴随图书馆的产生虽然已经开始,但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流行起来的,其产生大致经历了图书馆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等几个概念发展阶段:

1图书馆资源共享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通货膨胀、图书馆预算锐减和图书馆网络的发展等因素,美国的许多图书馆纷纷参与各种资源共享项目,资源共享亦成为美国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当时,美国图书馆界借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术语“资源共享”提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 in Libraries)”和“图书馆资源共享(Library Resource Sharing)”等相关专业术语。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IFLA)联合提出资源共享的理念,起初以馆际互借、互通有无为基本内涵,以后又发展为馆际多种合作方式等。

20世纪80年代初,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概念开始在我国图书馆界流行。《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定义为:图书馆的职能由一些图书馆共同分担的运转方式。目标是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读者可获得更多的资料和服务。各馆可以用最少的经费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料和服务。共享的资源可以是实物、人员或资金,包括馆藏资料、图书馆目录、工作人员的专长、存储设施和计算机等设备。

2文献资源共享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创立,鉴于图书馆资源的概念过于广泛,而资源共享仅限于图书馆,又过于狭窄,致使图书馆资源共享没有准确地反映事物运动的真实内容和本质特征。我国图书馆学者提出用文献资源共享取代图书馆资源共享,其定义为:文献资源是人类生产、收集、储存和积累的文献的总和,是物化了的信息和知识财富的存在形式,它广泛地分布于社会,形成了庞大的文献资源系统。而“共享”,则是文献资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间开展广泛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的活动,目标是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相继启动了一系列文献资源共享项目。

3信息资源共享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文献资源共享的概念已经不能够完全地涵盖图书馆的具体实践,于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新的广为流行的专业术语。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目前,依此理念为指导开展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项目方兴未艾。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

从实践的角度讲,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广义的信息资源共享包括共建、共知、共享三层含义(三者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缺一不可):第一,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没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没有充分的信息资源保证;第二,共知是共建和共享的信息基础,没有书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就无从谈起;第三,共享又是共建和共知的目的,只有实现了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狭义的信息资源共享专指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馆际互阅、联合咨询、网上阅读等相互利用他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活动。

(四)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

综观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历程,各国图书馆界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普遍遵守“自愿、平等、互惠”的基本原则,并由此奠定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共同基础。

1自愿原则

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原则,是指信息资源共享参与者主观意志和主观行为的“自觉、 自主、自为和自律”。自愿本身就意味着积极参与,只有所有参与者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2.平等原则

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原则,是指所有信息资源共享的参与者,无论大馆、小馆,无论发达的馆、落后的馆,在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单纯强调其中任何一项,信息资源共享就不可能真正得以实施。

第一,参与者享有平等的权利。具体包括:平等参与各项政策建设和管理决策的权利;平等参与各项计划和活动的权利;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权利。

第二,参与者负有平等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包括:执行统一的技术规范;执行统一的管理规范;执行统一的共建、共知、共享的任务。

3互惠原则

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则,是指所有参与者在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中彼此之间都能获得平等的利益,并由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互惠是以不单向享受对方的利益,或者不损害参与者彼此之间的利益为前提的。只有在彼此均能获得平等利益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使信息资源共享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互惠是整体利益平衡的保障。通常情况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参与者总存在着规模大小、信息资源多少、经费预算多少等各种差异,在特定条件下,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可能是不平衡的,但是,只要是在平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在整体上就是平衡的。

互惠原则、自愿原则和平等原则之间的关系:在信息资源共享中,互惠原则是自愿原则和平等原则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自愿原则和平等原则是互惠原则的基础和前提;平等原则是自愿原则和互惠原则的保障。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界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解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与图书馆个体资源和服务有限的矛盾而采取的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与服务的方式,组建图书馆联合体,为了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利用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多种方式、类型与规模的合作行为。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信息体系,其实现不仅需要信息、技术、设备、经费、人力等资源做基础,还需要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手段作为保障。建立社会综合协调机制,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共享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

一个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包括五方面内容,即管理体系(机制、制度、组织)、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规划、布局、建设)、书目信息体系、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体系和文献信息资源传递体系。其中,管理体系为管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资源系统,书目信息体系为信息系统,文献资源利用体系为服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传递体系为物流系统。上述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动因马费成、查先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151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使信息资源具有引人注目的新经济功能,既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要素,替代物质资源或能源资源发挥经济催化作用,又可以寓于经济行为者的管理和决策活动之中,减少或消除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优化管理和决策行为,提高管理和决策工作的效率。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为了解决个体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信息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而采取的图书馆之间合作建设与发展的策略。从狭义上讲,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形成动因就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经费永远都是有限的,而文献信息资源的价格不断上涨,在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为了优化个体图书馆和我国图书馆界整体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提高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效率而产生的。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模式,必然要与经济行为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理解为一种经济行为,有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投入成本就是共享体系中的所有参与者投入的联合成本,而收益则是所有参与者的联合收益。而共享的效率就是指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在相同水平的联合成本条件下,已不能获得更大的联合收益,或者在相同水平的联合利润情况下,已不能再降低联合成本。

实际上,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也就是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帕累托最优”来表示这种共享的效率问题。用“帕累托最优”来衡量效率,即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况:无论做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有效时,一部分人进一步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就是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同时也是检验经济总体运行效率与社会福利的一个准则。

与“帕累托最优”相反,“帕累托无效”或“经济无效率”则是指一个经济还可能在其他人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和产品,使得一个或一些人的效用或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在经济无效率的情况下,资源的重新配置就可能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则称为“帕累托改进”。就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效和无效的共享,通过科学的分析,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四、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历程

我国图书馆大规模的资源共享活动始于1957年,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57年9月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标志;第二阶段始于1984年,以1987年15个部委联合组织“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为标志;第三阶段始于1994年,其标志是1996年筹备、1998年立项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也有文章认为是以1999年1月国家图书馆召集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议上共同签署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为标志。此后,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

(一)《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掀起第一次资源共建共享高潮(1957-1967)

1957年9月6日,国务院第57次全体会议批准颁布并实施《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由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拉开序幕。其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历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如下:

1建立中心图书馆

在北京、上海建立全国第一、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武汉等九个城市成立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各省也先后成立了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或协作委员会。

2开展馆际协调与协作

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外文书刊采购协调、书目编制、书刊互借、干部培训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

3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

在全国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下设全国联合目录编辑组,截至1966年,共编辑出版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联合目录300多种,专题联合目录27种;建立了全国西文图书卡片目录中心,编印《全国西文新书联合目录》,共报道全国524家图书馆西文新书19.5万种。

此次活动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政府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通过图书馆学会、工作委员会或协会组织形成图书馆事业网;第二,以纸质文献为对象,以编制馆藏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进行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等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第三,以纸质文献资源布局和资源共享为其研究内容,对其后的共建共享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全国文献资源调查”推动系统或地区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开展 (1984-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