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21

第21章 伊斯兰教编(1)

伊斯兰教概述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系阿拉伯文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今后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自产生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程度不同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全世界穆斯林有10.28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7.13%。穆斯林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及中亚五大地区。在西亚地区,除以色列和叙利亚外,大多数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在北非地区,传统上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较深,苏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利比亚、突尼斯等也都被称为伊斯兰国家;

在南亚地区,穆斯林总人数甚至超过了西亚各国的穆斯林总数,其中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是人口过亿的伊斯兰国家;在东南亚地区,主要有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其中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0%,成为世界上穆斯林人数最多的国家;在中亚,随着苏联的解体,一下子产生了5个新的伊斯兰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现在,全世界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有34个,其中伊朗、

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亚等国还将伊斯兰冠于国名之上。在其他世界性宗教处于衰微或是停滞的总趋势之时,伊斯兰教却以其独特的精神活力,在世界各地保持着发展的态势,伊斯兰国家和各国穆斯林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发展

伊斯兰教始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生活的时代,正值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与政治形势处于大变动的时期,部落间的战争连绵不断,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政治紊乱,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同时,这一地区由于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枢纽地带,也成为宗教势力异常活跃的地区。在伊斯兰教兴起前,这里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此外还盛行东方的多种偶像崇拜。宗教的多元化及教派的争端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阻碍了东西方商业与交通的往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在麦加宣布奉到安拉的“启示”,开始传播伊斯兰教。他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而自己则是受命于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号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惩罚。622年,在麦加贵族的迫害下,穆罕默德和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这次迁徙标志着伊斯兰教进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7年后,哈里发欧麦尔决定,以迁徙当年的岁首(太阴年7月16日)作为伊斯兰纪元的正式起点。以后,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实现了麦那的统一,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公社”)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穆斯林武装于624至627年间,同麦加贵族进行了着名的白德尔、吴侯德、壕沟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人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同麦加贵族签订《侯德比叶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和约为由,率领1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立即捣毁克尔白殿内的360个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伊斯兰教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他在阿拉法特山上发表了着名的演说,宣布了伊斯兰教的胜利。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终年63岁。

穆罕默德经过23年的不懈努力,将伊斯兰教发展成为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使阿拉伯民族从“蒙昧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揭开了阿拉伯历史的新篇章。他建立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为此后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奠定了基础。史学家称颂穆罕默德为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宗教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穆罕默德以后,伊斯兰教进人“四大哈里发时期”。四大哈里发(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依次为艾卜·伯克尔(约573-634)、欧麦尔(592-644)、奥斯曼(577-656)和阿里(约600-661),他们是穆罕默德最亲近的弟子。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而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的一神宗教,并随着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故史称这一时期为“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

从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倭马亚王朝(661-750)和阿巴斯王朝(750-1258)。这两大王朝都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版图西起大西洋东岸和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印度河和中国边境,幅员之广,是古代任何帝国所不能比拟的。军事征服者所到之处,大量居民纷纷改奉伊斯兰教,在阿巴斯王朝初期,改奉伊斯兰教的埃及人、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数,量上已开始超过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伊斯兰的经济和学术文化都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这一时期为“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人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建立,河拉伯帝国解体。

经过几个世纪的分裂和混乱,伊斯兰世界出现了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和莫卧儿帝国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这一时期为“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这三大帝国之中,版图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奥斯曼帝国(1299-1922)。这个国家于14世纪中叶诞生于小亚细亚的布尔萨。1453年,奥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廷帝国,并迁都于此,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5世纪末,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到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17世纪,帝国随着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日趋衰落。

18世纪末,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斗争,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

16世纪初在波斯兴起的萨法维王朝,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萨法维王朝确立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使帝国从正统的穆斯林社会中分离出来,并掀起了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复兴。在与奥斯曼人、中亚突厥人和莫卧儿人的长期战争中,什叶派和波斯的民族感情逐渐融为一体,成为这个国家独有的统一意识。

莫卧儿帝国是16世纪中期帖木儿六世孙巴希尔在印度北部建立的,在其强盛时期,帝国的版图囊括印巴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确立了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约在18世纪中叶,莫卧儿帝国开始衰落,版图迅速缩小。

伊斯兰教传播较晚的一些地区和国家,以后构成了伊斯兰世界的“外围”或“边缘”,其中最重要的是西非、东非和东南亚。在西非,穆斯林商人、学者和苏非传教士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兰教传、人内地部族,这一过程持续了若干世纪。在东非,通过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兰教沿苏丹和尼罗河渐渐向东传人内地,迄13世纪,索马里及东非沿海地区和海上许多岛屿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东南亚伊斯兰教的传播,主要是穆斯林商人活动的结果。13世纪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尼西亚群岛,17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半岛占了优势。14至15世纪,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传教士传人菲律宾南部。

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系阿拉伯文音译,本义为“诵读”。《古兰经》是在穆罕默德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起初,这些经文由穆罕默德的弟子们零散地记载在皮张、骨片、枣椰叶、石板上,并加以背诵熟记。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令专人将散存各处的经文搜集、整理并汇编成册,以避免经文的遗失。至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代,各地穆斯林因对经文的读法不同,经常出现分歧,发生争辩,奥斯曼遂组织专人小组依据艾卜‘伯克尔时汇集的文本,再行编排、校订并抄录多份分送穆斯林远征军驻地和伊斯兰传播的中心地区,同时,将各地流传的各种抄本,予以销毁,从而消除了各地区穆斯林在朗读和记录方面的分歧。伊斯兰教史称该本《古兰经》为“奥斯曼定本”,目前在全世界伊斯兰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古兰经》就是“奥斯曼定本”的复制本。《古兰经》共计30卷,114章,6,200余节,分“麦加篇章”(占全经的2/3)和“麦地那篇章”(占全经的1/3)两大部分。《古兰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包括: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纲领和宗教义务;教法律例与各项制度;宗教伦理和行为规范;对社会问题进行改革的主张;对多神信仰与偶像崇拜的驳斥;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历史传说、寓言、神话、谚语等。《古兰经》为阿拉伯语韵体散文,其文字、语法、修辞、风格成为阿拉伯语文的典范。背记和经常诵读《古兰经》为穆斯林的首要宗教功修和教法嘉许的行为。《古兰经》的广泛传播和研究,推动了阿拉伯语文学科和伊斯兰教各学科的发展。《古兰经》在伊斯兰文化史上和阿拉伯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研究伊斯兰教、阿拉伯历史、文化及社会的一部经典文献。对世界穆斯林来说,《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纲领,又是伊斯兰教法的源泉和立法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还是伊斯兰教各种学说和思潮的理论依据。

“圣训”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教经典,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许的弟子言行的汇集。它是伊斯兰教义和创制立法的重要源泉和根据之一,是穆斯林效法和遵从的行为规范的准则。穆罕默德生前,圣训并未汇集成册,一直由其亲属和弟子口头传述。搜集圣训,实际上是后来穆斯林编史工作的基础。圣训的搜集工作,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至9世纪初,通过圣训学家的长期收集、整理、鉴别,最后完成圣训的编纂工作。圣训的基本单位称作“段”(或条),每段圣训由传述世系和传述本文两部分构成。伊斯兰教圣训学家将圣训分为三类:①言语的圣训,为穆罕默德有关宗教、社会问题的论述;②行为的圣训,是穆罕默德的活动及行为品德的记述;③默认的圣训,是穆罕德对弟子言行的默许。圣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古兰经》某些经文的具体阐释和补充;对伊斯兰教义、教法和礼仪的阐述;对各种社会问题的主张,穆斯林应遵行的道德行为规范;对穆罕默德品德、情操、传教活动和家庭生活的记述;对学习和求知的论述等。研究并审定圣训之真伪,对伊斯兰世界传播文化、穆斯林幵展学术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在各家各派所辑录的圣训集中,为逊尼派穆斯林推崇的有“六大圣训集”,为什叶派穆斯林推崇的有“四圣书”。“六大圣训集”分别由布哈里(810-870)、穆斯林(817或821-875)、艾布·达伍德(817-888)、提尔密济(?一883至893之词)、奈萨仪(?一915)和伊本·马哲(824-886)汇集。其中,布哈里和穆斯林两位圣训学家的汇集,被称为“两真本”,其权威又在其他诸本之上。“四圣书”即分别由圣训学家库莱尼(一939或940)汇集的《宗教学大全》、小伊本·巴布亚(一991)的《法学自通》、穆罕默德·本·哈桑·图西(?一1022)的《圣训辨异》和《读令修正篇》。

伊斯兰教的教义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信仰(即伊玛尼),指穆斯林对安拉赐予穆罕默德的“启示”及其基本信条的确认,宗教义务(即伊巴达特),指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宗教功课;善行(即伊赫桑),指穆斯林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承认和虔信基本信条,身体力行宗教功课和止恶扬善合为一体,构成伊斯兰教的基本教理。伊斯兰教最基本的信条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中国穆斯林称此为“清真言”。“清真言”词简意赅,有两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伊斯兰教是“信主独一”的一神宗教,坚决反对崇拜多神和偶像;其二,它清楚地说明穆罕默德是安拉派遣的使者,他本人是凡人,并不是神,只是在人间为安拉“报喜信,传警告”。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古兰经》中有清楚的表达:“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确信真主和使者,以及他所降示给使者的经典,和他以前所降示的经典。谁不信真主、天神、经典、使者、末日,谁确已深人迷误了。”伊斯兰教还认为,凡事皆由安拉“前定”,是人的意志不能违抗的。因此,有些伊斯兰教学者认为,“前定”应包含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之中,组成六大信仰。

①信安拉。承认和信奉安拉是宇宙和人类社会最高的独一主宰,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是全知全能、至仁至慈、无形象、无方位、无所在不在、无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无有匹敌的。

②信天使。相信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一种精灵和妙体,为人类肉眼所不能见。天使没有神性,穆斯林只承%其存在,而不能向其膜拜和祈祷。

天使数目众多,其中有着名的四大天使长:哲布勒依来,专向穆罕默德传达安拉“启示”,故品位最髙f米卡依来,负责观察宇宙,掌管人间的衣食供养;阿兹拉依来,掌管人的生死,为取命天使;伊斯拉非来,专司风雨,在世界末日来临时负责吹号角,使亡者复活,接受安拉审判。

③信经典。安拉曾给每个民族的使者先后降示过许多部经典,其中包括《讨拉特》、《引支勒》、《宰逋尔》,但有的散失,有的被讹传或篡改。而《古兰经》是安拉最后降示给穆罕默德的一部最完整最可靠的神圣经典,是“安拉的语言”,是一部原本“天经”的复制品,穆斯林应予确信和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