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37

第37章 伊斯兰教编(17)

4.文明对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伊儒对话是在皇权统治的封建社会进行的,儒家思想是当时的主流文明,伊斯兰教作出的努力,都是围绕调谐与封建皇权的关系,调整与儒家文明的关系而进行的。问世的伊斯兰汉文译着,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印记。现在,历史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自然也就有了新的内容特点、时代特色。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封建朝代曾经存在过的民族压迫、宗教歧视政策一去不复返了,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所有宗教都一视同仁,这给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我国所有宗教都带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斯兰教在中国进人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各地修建了大批清真寺,基本上满足了各族穆斯林过集体宗教生活的需要;从国家到地方,设立了各级伊斯兰教协会,作为穆斯林的宗教团体;在北京和甘宁新等省区设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培养爱国爱教人才。完全可以说,新时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同时也说明,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程发展很好。另外,伊斯兰教作为严格的一神教,现在再也用不着在神权与皇权之间设法寻求平衡,提所谓的“二元忠诚”思想了。现在提倡的爱国爱教,与伊斯兰教的核心信仰是一致的,并无任何冲突之处。目前,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中提倡的爱国爱教、“四个维护等观念巳日益深入广大穆斯林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相适应进程一帆风顺,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年在伊斯兰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了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研究。

5.应全方位、多层次促进伊斯兰教与主流及其他支流文明的对话。伊斯兰教处于汉文明的海洋中,文明间的接触、交流和对话随时都在进行,由于频繁,所以有时也容易出现些小的、局部性的矛盾或问题。汉族等兄弟民族,对信仰真主,及礼拜、闭斋、朝觐等伊斯兰教教义及活动大都能理解,但对一些较低层次的问题,如禁猪习俗等,大多不甚理解,或知其一不知其二,即只知穆斯林不吃猪肉,但不知为何不吃猪肉。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二三十起有关伊斯兰教的突发事件看,大都与猪有关,起因往往是在一些出版物、传媒、影视作品中对回族等族穆斯林不食猪肉的缘由乱加猜测,或以猪肉直接侮辱了穆斯林。实际上,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伊斯兰教认为猪是不洁之物,所以明确禁止穆斯林食用猪肉。但就是这种事关生活习俗,并无多少理论可言的宗教饮食文化,在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关系中往往显得十分童要。这种突发事件的一再发生,说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矛盾、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解决这方面的矛盾、问题,除了国家政策、法律的力量外,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文化层面的对话,调动现有的一切手段,如电视、电影、网络、书报、教育等,在这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伊斯兰教的透明性。只有多管齐下,多种手段共用,持续努力,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减少文化误解,增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文明间的对话应是理性的、全面的、双向的交流,应是文明间在存异求同前提下进行互相比较,互相理解,彼此宽容、尊重的一种互动活动。历史上的伊儒对话,虽取得一定成功,但由于对话主动者是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参与不多,只是被动的应和者,所以有学者认为此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对话,对儒家文明未产生大的影响。目前,时代不同了,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就为伊斯兰教与主流文明和各支流文明间的对话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另外,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幵放的不断深化,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在打破樊篱,与世界上各种文明广泛开展交流的同时,国内主、支流文明间交流、沟通也日趋密切,这又为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主、支流文明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环境。因此,文明对话不再仅仅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事,也是主流或其他支流文明的事。文明间的对话不但应在平等基础上积极展开,而且应是双向的,而不应是单向的。只有这样的对话,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明对话,才会使伊斯兰教与我国主流文明及各支流文明间真正实现存异求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当代中国宗教与科学关系略论

——以伊斯兰教为例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问题。宗教与科学都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二者所起作用不同,但都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在当代中国,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仍然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之一。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宗教与科学关系进行初步研究。但要说明一点,这篇文章探讨的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却仅以伊斯兰教为例,并非伊斯兰教有特殊的典型意义,而是笔者对伊斯兰教比较熟悉,故以此为例。实际上,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所有宗教都是有共性的,是平行的。

一、宗教与科学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之一

1.现实存在决定了二者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之一。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事物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是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又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科学强有力地支持。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已成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重大影响。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正在千方百计地发展当今科学技术,用新兴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向前发展。

宗教是一种信仰活动,其内容是各种超人间的、神圣的对象。宗教对世界的认识、解释,是一种断语式的信仰结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今世和来世两个世界的“完整”图画。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倶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依法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使各大宗教得到正常发展。宗教在当代中国,对数以亿计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我国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全民信仰宗教,如回、维吾尔、东乡、撒拉、保安、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等10个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影响更大。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事实充分说明,宗教仍然是我国的重要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仍然并将继续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要作用。

宗教与科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存在表明,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二者的关系必然会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之一。

2.历史发展决定了二者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之一。

者所起作用不同,但都对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科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产活动,无不得益于科学的发展。人类历史的每次跃进,都与科学有着一定关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宗教与科学都是相伴而行的,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如伊斯兰教兴起后,使阿拉伯在会有了很大进步,用伊斯兰史家的话说,就是把阿拉伯人从愚昧时期带人文明时期。中世纪伊斯兰文明掀起的翻译运动,继承了所有主要的人类文明的传统,其中包括古埃及的、希腊的、巴比伦的、印度的,波斯的以及中国的,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科学的发展。又如唐宋元特别是元代人华并定居下来的中亚西亚穆斯林,给中国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其中有不少属于科学技术,如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及建筑、造炮、织造、制糖等技术,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然,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是难以避免的,这在欧洲表现得尤为激烈。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宗教与科学完全分开了,二者各有自己的领域,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中外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化,二者作为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仍会存在一定联系。

3.本质追求决定了二者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之一。

人类推崇、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科学与宗教的本质追求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科学的对象是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及其规律。它追求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为人们提供真实可靠的知识。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不断的实践,然后再通过人为的总结形成一个或多个经验,经验再经过整理后被称之为知识,再根据已掌握的一定程度的知识进行有机或无机的拼凑和组合形成人类所需的系统化的内容,最后以实物或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科学追求的是真,追求的是真理。

宗教与科学不同,关注的不是具体事物及其规律,而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它追求的核心之一是善,是慈善,是关爱一切生命的大善。各个宗教中,都有大量关于行善的教义,一些关于行善的术语已为人们所熟知,如伊斯兰教的干“尔曼里”(善行、善事),佛教的慈悲为怀,基督教的博爱等。

可以看出,宗教与科学在本质追求上的关联性,也决定了二者关系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之一。

当代中国宗教与科学关系略论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和谐与发展的互动关系

科学关注物质世界,宗教关注心灵世界,一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一是促进、追求个人心灵的宁静与社会的和谐。

发展与和谐,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发展能促进和谐,反过来,和谐又能促进发展,使这种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进步无从谈起。没有发展进步,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将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就此而言,科学与宗教之间,仍有着一定联系,仍在一定程度上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科学具有巨大的力量,如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福祉。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光有物质财富的创造是不够的。人类不仅需要科学的进步,也需要精神寄托,即信念的支撑,宗教恰好能担当这个角色。科学的发展是好事,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了新问题、新挑战。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等的出现,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交通、通讯现在更加便捷了,但人们的闲暇更少了,压力更大了。人类对精神寄托的需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人们需要抚慰心灵、寄托精神的东西,宗教就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选择。在我国,五大宗教仍有着其稳定的信仰群体,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信教群众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影响。

可以说,凡是真正的宗教,都是一种和谐的力量,能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在当今社会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思想活跃,情绪不稳,压力也大,因躁动不安、贪欲、嫉妒、烦恼、失望、愤恨、困难、挫折等引起的浮躁情绪和社会不稳定现象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宗教能在信仰者群体中发挥镇痛剂、清凉剂的作用,抚慰心灵,和睦人与人关系,让人们有同情心,仁爱心,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如伊斯兰教,就能在各族穆斯林聚居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现有回、维吾尔等10个民族约2100万人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2100万穆斯林人口中,约8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在西北五省区中,有二个自治区的自治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甘肃省有一个自治州、四个自治县,青海有四个自治县,其自治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陕西穆斯林人口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从历史到现在,伊斯兰教一直是该省的主要宗教之一。因此,伊斯兰教和谐作用发挥得如何,对于西北乃至全国和谐社会建设将有着重要的影响。没有伊斯兰教的积极参与,没有各族穆斯林的积极参(与,西北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将会缺少非常重要的部分,那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