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38

第38章 伊斯兰教编(18)

有了和谐的环境,发展就有了后劲,科学就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西北各族穆斯林的分布地域十分辽阔。我们国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西北五省(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就等于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全国五大牧区,西北就有新疆、青海、甘肃三个。在水利资源方面,全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与黄河均发源于西北,尤其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省(区),再加西北的地形复杂,水力发电条件十分优越。矿产资源中,石油、煤遍及西北各地,铁、铜、镍等金属资源储藏量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另外,西北地处祖国边疆,其中,新疆、甘肃直接同国外接壤,尤其新疆,从东北到西南,同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为邻,边界线长达5700多公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西北穆斯林聚居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西北同其他地区同步发展,才能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建设巩固的国防。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中,科学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与宗教二者良性互动,才能使西北地区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安定团结、繁荣进步。

三、宗教与科学之间应展开不同层次的对话

宗教与科学需要对话?宗教与科学的对话、交流,可分不同层次展开。

我认为主要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浅层的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一般是将宗教教义科学化,机械地套用科学理论去解释宗教,阐释宗教,或将科学理论宗教化,即用宗教的观点去解释科学理论。这种对话、交流,作用虽有,但比较有限,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一种行为,很难达成宗教与科学双方真正的理解、沟通与尊重。目前在我国,这种对话、交流主要是宗教为了调适与科学的关系,主动开展的一些了解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如伊斯兰教方面属于这一层次的对话、交流,就有在清真寺中讲授科普课本的活动等。

一是深层的对话。这种对话,应该纯粹是为了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种对话、交流应在平等基础上展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沟通,为了消除潜在的矛盾或冲突因素,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这种对话、交流应是理性的、全面的、双向的交流,应是宗教与科学间在存异求同前提下进行沟通、理解、宽容、尊重的一种互动活动。对话不是同化,而是了解、沟通,不是改变宗教教义或科学理论。宗教不必在科学中寻找根据,以证明自己的正确,虽然一些宗教家喜欢这样做,但深层次的对话不应该是这样的。

通过宗教与科学的对话,可以澄清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些误区,如认为1宗教与科学是完全对立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全民信教的一些民族地区,科学文化的落后是宗教的阻碍作用造成的,等等。通过对话,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宗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科学,抵制科学,而是让更多的人信仰,科学的目的也不是批判宗教,而是为了发现物质世界的规律,并从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宗教的对象,虽然是精神世界,但只要发挥作用,也会对物质世界发生作用;宗教与科学在当今世界上各领风骚,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领域。

新时期甘肃城市民族宗教现状及思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定居与流动的民族成分和少数民族人口越来越多。甘肃省也不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加,信教群众也相应增加,城市民族宗教的结构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准确认识新时期的城市民族宗教问题,把握其特点和趋势,对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宗教和谐发展,建设和谐城市,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1.甘肃民族宗教简况

甘肃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世居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哈萨克、蒙古、撒拉及土、满等10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三个民族为我省独有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3%,民族地区土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3%。全省有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6个民族乡。

甘肃也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伊斯兰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传佛)、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俱全,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全民信仰宗教。临夏回族自治州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的发源地之一,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在中国藏区具有重要影响,夏河拉卜愣寺是全国藏传佛教格鲁派7K大宗主寺院之一全省信教群众约301.6万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166.9万人,信仰佛教的98.3万人,信仰道教的23.8万人,信仰天车教的3.36万人,信仰基督教的9.22万人。全省现有宗教活动场所5176处,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3745处,佛教寺院771处(其中藏传佛教寺院272处),道教宫观241处,天主教教堂103处,基督教教堂316处。全省有宗教教职人员3万人,各级爱国宗教团体193个。

2.甘肃城市民族宗教现状

(1)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信教群众不断增加。统计资料表明,近些年来,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由于绝大部分甘肃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宗教,随着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城市信教群众数量也相应明显增加。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主要的因素: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加。甘肃的省辖市由五年前的5个增加到现在的12个。城市化的推进给许多少数民族的身份带来了变化,由农民变成了市民。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削弱甚至消除了城乡人口流动的体制保障,给农村少数民族进城工作、经商等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加。三是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县乡的以离退休为主体的公职人员和先富起来的农(牧)民纷纷在省城等城市住房,定居生活,扩大了城市少数民族人口队伍。四是考人大中专学校的少数民族人口增多的重要方面。五是民族之间的通婚率也在逐年提高,已成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信教群众的增加,给城市民族宗教工作增加了工作量,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

(2)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新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在不断提髙。二是经商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以兰州市的清真餐饮业为例,10年前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不过三五家,现在已发展到上百家,其中大部分是外地来兰经营的,每家的员工中大部分是外地少数民族,多的达100-200人,少的也在数10人,加上各种小吃、小摊、小贩的经营者,其数量相当可观。三是打工人员数量可观。随着城市新建、改造和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各种建筑工程队纷纷涌入城市承揽工程,其中有不少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建筑工程队也加入其中,有的甚至长期流转于各城市,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建设者、维修者,比如在兰州和其他城市中以回族、东乡族为主体的临夏籍的工程队随处可见。其他行业的务工人员中少数民族也在逐年增多。四是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随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考人各类大、中专院校的人数逐步增加,毕业后留在城市的也相应增多,在城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人数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髙。五是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据兰州市民委的抽样调查,每年的流动人口约10万人。

(3)城市民族宗教的影响不断增强。世居甘肃的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满、撒拉、蒙古、哈萨克族等十个少数民族进入城市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随着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增多,各方面的影响也不断增强。一是要求关心少数民族,重视民族工作的呼声增强。一旦出现违反党的民族政策,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事发生,方方面面要求严肃处理、认真对待的反映比过去强烈,不仅有来自当事者方面,也有来自其他民族的;不仅有基层普通民众的,也有在党政领导机关工作的。二是以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经常利用“尔德节”、“藏历年”、“那达慕”、“颁金节”等民族节日来开展活动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影响,提高社会的关注程度,希望自己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受到其他民族的了解尊重。三是对城市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社区设置到宗教场所,从管理服务到餐饮摊点,从治安卫生到人员素质,从计划生育到学校教育,都需要考虑少数民族、信教群众的方方面面。

(4)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人口不断进人城市,不仅活跃了城市的经济,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文化共存,各民族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语言等文化相互交融,在各个层面的交往程度加深。同时,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也带来一些碰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3.甘肃城市民族宗教特点

(1)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得到传承与发展。城市各民族和睦相处,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的因素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为适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生活环境,他们也在不断地改革一些不适应的因素。但是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尤其是一些全民信教的民族,仍保持着原来的宗教信仰。甘肃省城市少数民族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回、东乡、保安、撒拉、哈萨克、维吾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土、裕固、蒙古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除此之外,其他的少数民族也信仰一定的宗教,城市少数民族的90%具有传统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宗教信仰成为城市少数民族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纽带之一,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其他地区的民族或宗教问题往往在城市有所反映,而城市的民族宗教问题也往往波及到其他地区。城市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互相交织,表现得十分复杂和敏感。

(2)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在城市化进程中,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也会增强,表现为更加注重本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对比,更加关注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加迫切要求加快本民族的发展,更加关心民族形象的维护,更加注意对各项合法权益的保障,更加关注政治上的参与等。民族意识的增强,具有两重性,引导得好,有助于本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引导得不好,也会强化民族关系的敏感性,可能对民族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使民族之间矛盾和摩擦增多,加大处理问题的难度。

(3)城市民族宗教对全省和周边省区影响较大。城市少数民族大多数来自民族地区或其他的散居地区,他们与自己的家乡有着广泛的联系,也与自己民族的其他地区的成员有着广泛的联系。即便是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长大的少数民族成员,因其父辈、祖辈的关系,因民族感情、民族意识等纽带关系,再加一些工作关系,大多数都与自己民族地区或其他民族地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甘肃地处西北中枢地带,与宁夏、新疆、内蒙、青海、四川等省区或这些省区的民族地区接壤,我省城市中的少数民族从历史上就和这些省区或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的渊源关系。他们之间联系广泛,交往密切,信息传播较快。所以,我省城市中的一些民族宗教问题往往会辐射到其他地区或周边省区,对他们产生较强的影响。

(4)城市少数民族、信教群众的亲和、包容、开放性强。各个民族群体走入城市,构成一座城市统一的经济整体。共同的经济生活,必然使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互相学习的机会与日俱增,不同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现实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多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少数民族,除了接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外,同时又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城市人群的总体素质本来就高,同样城市少数民族的总体素质也髙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因而民族心理中的盲目排他或盲目吸收现象就相对少些,亲和、包容、开放性相对较强。这样一来,各个民族吸收他民族文化精华,发扬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情况就相对好些。这样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城市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散居化趋势明显。民族散居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的散居化在城市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世局的少数民族在城市发展中,由于城市改造、拆迁等原因,原先相对集中居住的格局被打破,逐渐分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因婚嫁、经商、就业等原因迁徙城市的少数民族,较快融人当地社会,也是民族散居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外来的少数民族流动性很强,随着对城市的逐步熟悉和适应,其生产生活的范围也会向整个城市扩展。总之,“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分布的特点在城市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甘肃城市民族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城市民族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十分敏感。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宗教问题同民族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交织在一起,十分敏感而复杂。甘肃各城市中,民族与宗教的互动作用日益明显。由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全民信教,民族人口的增加自然增加了信教人数,宗教信仰又成为区分不同民族和维系民族内部关系的重要纽带。二者互相交织,互相作用。民族宗教工作做得好不好,民族宗教问题处理得是否妥善,直接关系到安定团结的大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