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39

第39章 伊斯兰教编(19)

2.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带来诸多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人口流向城市是必然的。城市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就业和发展。甘肃少数民族中的回、东乡等民族有着外出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经商、打工,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法律和城市管理制度等不够了解,由此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外,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就业、劳保、计划生育、子女人学、宗教活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城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为他们提供方便,解决实际问题。

3.城市民族宗教立法工作滞后。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民族法规体系,但对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立法尚未起步。已颁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其法律效力低,而且在内容和具体实施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可以说城市民族工作还没有真正走上法制轨道。在具体工作中经常显得无法可依,难以有效地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有关民族问题时也缺乏有力的依据,这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很不协调。另外,城市少数民族与周边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相比,在享受政策待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城市少数民族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不平衡。

4.各城市的民族宗教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城市很重视民族工作,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但有些城市的党政领导及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疏于领导,支持乏力,使工作流于形式,成效不大。往往是口头上讲的多,实际行动少。对一些关系到城市少数民族切身利益的事情,关心不够,支持不力,不能适应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的需要。一些城市工作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少,工作经费不保证。一些城市及所属县市在机构改革中将民族工作部门撤并,将业务并于统战部,不利于行使政府职能。

5·涉及民族宗教的出版物对城市民族宗教工作影响越来越大。从总体上讲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层次较高,接触广泛,对报刊、杂志、书籍等涉及民族宗教的问题特别敏感和留意。特别是我省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问题尤其敏感,反映也比较强烈。近年来,省内外各类媒体和出版物上违反民族宗教政策,伤害民族宗教感情的现象屡禁不止,1990年至2005年就发生了30多起。这些问题都在城市少数民族中引起较大的反映,个别问题造成的后果还比较严重,在省内外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城市少数民族对一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意见很大,需要髙度重视。

三、做好新时期甘肃城市民族宗教工作的思考

1.提高对城市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努力建设和谐城市。对城市民族宗教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而对城市民族宗教问题和民族宗教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多。但是从城市民族宗教问题的现状及诸多特点可以看出,城市民族宗教问题同样事关重大,对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甘肃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民族宗教问题和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现。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城市民族宗教问题和民皞宗教工作,从更深层次认识城市民族宗教问题,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服务。

2.积极探索,实行民族宗教工作社会化管理。城市民族宗教管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仅靠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是不够的。只有实行民族宗教工作社会化管理,协调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关心和支持城市民族宗教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做好新时斯的城市民族宗教工作。应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市民族宗教工作社会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兰州为中心,逐步在各城市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的尝试。充分利用社区工作所具有的群众性、社会性、广泛性的特殊作用,发挥社区各有关部门处于基层、贴近少数民族群众、信教群众的优势,建立社区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制,以开展高效、有序的民族宗教工作,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

3.大力发展城市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

会事业,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焦点,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一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城市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包括非国有经济),把政策倾斜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把城市民族经济工作纳入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通盘考虑。同时制定优惠政策,促使企业招聘少数民族职工,拓宽少数民族的就业渠道。

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生活采源问题。二是把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加大民族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和成人职业培训。三是重视少数民族社区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城市社区管理,探索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纳入规范管理的有效途径,建设开放型少数民族文明社区,树立少数民族的良好形象,促进各民族群众的相互了解。通过推动城市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4.逐步完善城市民族宗教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日益推进,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社会各项事务和人们的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来调整,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而目前我国城市民族宗教立法工作还有些滞后,尚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各城市应认真研究本市的民族宗教工作,制定出台一些符合本市实际的规范民族宗教工作的法律法规,使城市民族宗教工作真正走上法制轨道。

5·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队伍建设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培养工作。为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必须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培养工作。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要完善和强化民族工作机构。建议各城市设立独立的工作机构,从机构、办公条件、经费上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配备精明强干的工作人员。一方面把好进人关,尽量使年轻、具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干部进人民族工作部门。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必须加强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培养、教育工作。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宗教界人士,是民族宗教工作中团结和依靠的对象,城市民族宗教工作的诸多方面必须依靠他们。所以,必须建立一支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本文系与王建民合撰,曾提交2006年上海“科学、宗教与都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交流。

临夏、临潭宗教现状问题学术调研组考察活动综述

1994年6月22日至30日,北京、江苏、宁夏及甘肃的16位研究宗教问题的专家学者、中青年科研人员组成一个学术调研组,对甘肃省临夏、临潭等地的宗教现状问题进行了考察,以进一步探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问题。这次考察活动是由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具体组织的,并得到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学术资助。

.这次考察活动的侧重点是在中国伊斯兰教中颇具特色与活力的西道堂教派。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之一,创建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其推崇中国伊斯兰教着名学者刘智、马注、王岱舆等人的“以儒诠经”的汉文着述,主张以本国文化发扬伊斯兰教学理,故也被称为“汉学派”。新中国成立前,西道堂实行教主集权制,堂内集体经营农、工、商、林、牧各业,全部财产归道堂所有,统一管理,统一分工,统一分配。在几任教主的不懈努力下西道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西道堂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很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从1925年到1949年的二十多年中,先后兴办了普慈小学、临潭旧城私立第四高级小学、临潭旧城西凤坪私立启西女子小学校、卓洛村初级小学和启西中学五所学校,共培育出小学毕业生400余人,回、汉、藏等族均有。其中百余人考入初中,40多人考入髙中,20多人考入大学或专科。西道堂作为宗教教派,而能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并取得巨大成绩的事实,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民国时期,着名记者范长江指出,西道堂“在哲学上、宗教上、社会运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的必要”;着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也曾访问过西道堂,并给予其积极评价。目前,西道堂亦因其独特的宗教及社会实践,而日益引起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界的关注。

历史上颇有影响的西道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背景、新条件下,各方面发展得怎么样?其重视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否得到继承和发扬?宗教人士的作用如何?都是专家学者们感兴趣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术调研组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城关镇、长川村、尕路提村、卓洛村及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台子街、临夏市瓦窑村等处,与西填堂宗教人士、信教群众进行了广泛接触,并举行多次座谈会,从而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与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进行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调研组在考察中了解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道堂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贯彻“以寺养寺”的方针,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目前,西道堂在本省的临潭、合作、临夏、兰州、陇西、武威和西藏的拉萨、昌都、亚东,四川的阿坝、甘孜,青海的西宁、格尔木、玉树等20多个地区设有30多个店铺,经营民族特需用品及绸缎布匹、日用百货等。为了加速商品的流通,西道堂组建了汽车运输队,现有东风卡车50多辆,长年奔驰在甘、川、青、藏公路线上。此外,西道堂还开办有面粉食油加工厂、醋房、养鸡场及旅社、餐馆等,并与洮河林业局医院协商成立了红新月联合医院,现已开诊。10多年前,西道堂教民中大约80%以上的家庭在贫困线以下,而现在已有90%以上的贫困户脱贫,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很多人家盖起了新房,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西道堂还积极协助政府教育部门发展民族教育,并努力提高教民文化素质。西道堂敏生光教长对民族教育尤其重视,他认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促进民族进步的根本,也是实现‘四化’的需要,这和任何宗教教义是并行不悖的”。1987年,敏生光教长被临潭县人民政府聘为临潭城关民族一校名誉校长,曾为这所民族小学多方筹集资金12800元,缓解了学校的一些实际困难;并个人出资为学校制作了课桌椅50套,改变了学校课桌椅紧张的状况;还说服教民将清真西大寺的一块地皮让给学校,用作师生的活动场地。1993年暑假,敏生光教长出资2000多元,让一校的全体教师去西安、兰州、临夏等地旅游,使他们既调节身心,又增长见识。近年来,民族一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及格率、升学率均在全县名列前茅。1994年,敏生光教长鉴于西道堂教众的幼儿学前教育几乎空白的状况,经多方努力,在西道堂内办起一个民族幼儿园,聘请幼儿教师4人,其中大专生1人,中专生1人,髙中生2人。由于幼儿园收费较低,目前巳招收幼儿99人。当调研组来到民族幼儿园参观时,小朋友们还极认真地给大家表演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唱了新学的儿歌。

通过对西道堂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考察,调研组认为,西道堂重视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了,并正在发扬光大,10余年来取得的成绩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西道堂的敏生光教长学识比较丰富,具有务实精神,在教内享有很高威信。他在认真履行其宗教职责、积极协调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关系的同时,领导西道堂开展“以寺养寺”活动,增加了清真寺收入,减轻了教众的宗教负担;并鼓励、引导教众搞多种经营活动,脱贫致富;还积极支持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一个宗教界人士应有的积极作用。

除西道堂外,调研组述在临夏考察了大拱北、国拱北、城角拱北、华寺拱北及毕家场拱北等,对拱北建筑特色、中阿文匾联以及拱北的管理、自养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拍摄了不少图片资料。在临潭期间,调研组还前往位于县城的其他伊斯兰教教派所属的清真寺,如伊黑瓦尼派的清真南大寺、哲赫林耶的清真老南寺、华寺门宦的清真华大寺及北庄门宦的清真上寺,分别考察了各清真寺的建筑特色、满拉的培养、“以寺养寺”的开展、教内教外的团结等情况。另外,调研组还与临潭回族穆斯林教育基金会进行了座谈,以了解临潭回族教育发展现状,穆斯林教育基金会的机构设置、资金来源、近期目标、运作情况,及全县宗教现状,近年来宗教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

历时9天的考察活动圆满地结束了,回顾考察全过程,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