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15773600000046

第46章 综合编(1)

1999-2000年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概述

1999年和2000年,是波澜壮阔的20世纪的最后两年,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两年。在这两年中,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继续取得巨大成就,从而为跨人新世纪做好了全面准备。同全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步伐相一致,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在以往的基础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术交流频繁,研究成果丰硕,为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以下拟从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两个方面着手,对这两年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作一概述。

一、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访问等)的活跃与否,反映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兴盛程度。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自80年代初复苏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几乎每年都有几次。在1999年和2000年中,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也相继开展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现按时间先后,择要介绍如下。

1999年5月18至21日,在古城西安召开了“第三届西安伊斯兰教文化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西安市伊斯兰文化研究会和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联合举办,有北京、宁夏、甘肃和西安等地60多位伊斯兰文化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21世纪与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研究、伊斯兰与中华民族”。会议共收到论文62篇,围绕会议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这些论文中,不乏一些精辟之作,如吴云贵沾《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思考》、宛耀宾、马忠杰、张广麟的《对新世纪我国伊斯兰教研究的思考》、马启成的《简析中国伊斯兰的民族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文,资料翔实,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1999年5月20日,在上海举行了“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与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俞新天研究员、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金幼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宜久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朱威烈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业露华研究员等18位专家学者和伊斯兰教界人士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着伊斯兰教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于伊斯兰世界乃至于国际政治秩序所发生的日益重大的影响,从不同的视角做了深人细致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在研究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错综复杂的关系时,首先要将伊斯兰教与在伊斯,兰教名义下的各种社会活动相区别,尤其不能将伊斯兰教世界发生恐怖暴力事件与伊斯兰混为一谈。其次,要将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和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区别幵来。有的学者指出,伊斯兰教是当今中东、北非以及中亚各国对内反腐败、反对社会不公正,对外反抗侵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有力武器,具有相当的逻辑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有的学者提出,考察伊斯兰文化复兴运动实际上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各国追求现代化过程中致力于文化建设的角度切入。因此,伊斯兰教复兴有着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应当分别探讨两¥不同的内涵。还有学者认为,只要伊斯兰教国家的社会现实没有改变,则原教旨主义仍然会有它生存的空间。在伊斯兰教国家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将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国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问题。

1999年5月22至27日,值伊朗着名伊斯兰哲学家、思想家穆拉·萨德拉诞辰440周年之际,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了“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由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所主办,邀请到41个国家的300佘位学者、专家,共收到提交的学术论文达320多篇。中国有10位学者、专家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他们中有5位来自宁夏社会科学院,即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余振贵研究员、名誉院长杨怀中研究员,该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副研究员、副所长丁明俊助理研究员,该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副主任丁克家助理研究员。其余5位分别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阿语系李振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建平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陆扬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历史系何伟业博士、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杨深坑教授。大会按与会代表所提交的论文内容和侧重点,将会议分成6个专题分会场进行讨论、交流。中国学者、专家分别参加了“比较哲学”和“神智论和苏非主义”两个分组讨论会,并都进行了大会发言。他们演讲的论文题目分别为:余振贵的《穆拉·萨德拉和王岱舆:17世纪伊朗和中国伊斯兰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两位伟大哲学家》,杨怀中的《波斯照明学派对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译着的影响》,李振中的《王岱舆与中阿文化交流》,马平的《萨迪的(古历斯坦)及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丁克家的《波斯语苏非经典及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陆扬的《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等。上述论文后均发表于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回族研究》1999年第四期。

1999年9月21-22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了非穆斯林国家穆斯林权益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由马来西亚伊斯兰研究院主办,邀请中国、美国、德国、丹麦、新西兰、印度、泰国、菲律宾、南非、伊朗及马来西亚当地的学者、政府官员、外交官等20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夏米西丁和中国伊协研究部副主任马中平。会议围绕5个主题进行发言讨论:①穆斯林少数的同化;

②东盟国家的穆斯林少数;③欧洲的穆斯林少数;④亚洲有关国家的穆斯林少数;⑤有关非穆斯林国家的穆斯林少数。中国代表夏米西丁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中国的穆斯林和中国的伊斯兰教组织》,并向大会进行了宣读。该文全面介绍了伊斯兰传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10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中国穆斯林在历史上的贡献、中国各级伊斯兰教协会的组成、性质、宗旨及主要活动、中国各族穆斯林建国50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等。

1999年月12月27日至29日,全国第十二次回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共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各族学者、专家150多人参加了会议。“21世纪与回族”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30余篇,约100万字。这些论文内容广泛,涉及回族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故回族学讨论会中,必有伊斯兰教方面的文章。多年来都是如此,这次会议也不例外。在会议论文中,有关伊斯兰教的论文也不少,主要有冯今源的《做好伊斯兰教工作维护新疆稳定》,张巨龄的《20世纪初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述补及评》,贾保平的《我国的伊斯兰文化研究概述》,纳麒的《从回族的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王建平的《藏于芝加哥博物馆的明代伊斯兰青铜器皿》,李有智的《苏非“坐静”及其追求的心灵境界》,郭成美的《松江回族及清真寺》,周瑞海的《宁夏伊斯·兰教工作的历史回顾》,陈绍扬的《贵州哲赫令耶溯源》,马明的《由碑记谈清真寺文化》,马海云、髙桥健太郎〔日〕的《伊斯兰教在藏区:卡日刚穆斯林研究》,等。这些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历史观为指导,对中国伊斯兰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

2000年8月18日,“马通先生从事民族宗教研究五十年暨着作再版发行座谈会”在兰州市举行。这次会议由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和宁复人民出版社联合主持召开,有30余位从事民族宗教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以及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踊跃发言,一致认为,马通先生坚持从事民族宗教研究50年,实属不易;50年中,深入实际,严谨治学,累累硕果,更属不易。与会代表指出,马通先生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等专着,有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开辟了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新领域,在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界影响非常大;马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始终实事求是,不带任何框框,不受任何影响,将伊斯兰教派与H宦制度等的历史真貌客观、公正、翔实地介绍给各方面的读者,并为党和政府制定回族、伊斯兰教方面的政策提供了可信的依据;马通先生注重调查研究,始终调查研究,所以才能在学术上不断创新;马通先生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溯源》、《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等着作虽主要以甘肃和西北为研究对象,但影响却是广泛的,是世界性的,现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充分说明它们是有着很强的学术生命力的,是受到社会欢迎的。

2000年9月6日至8日,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在南京召开了“再版仝译《古兰经》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北京、江苏、宁夏、甘肃等地的伊斯兰教研究方面的学者、专家和部分省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共60多人。仝道章先生遗孀、美籍华人马琳女士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仝道章先生翻译的《古兰经》,语言浅显流畅,文风朴实,以阿汉文对照编排易于核对察审。这个译本把我国汉译《古兰经》的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仝译《古兰经》的再版,对研究伊斯兰教旨,了解伊斯兰教精核,弘扬伊斯兰教文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在1999年和2000年中,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取得优异成绩,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资料,出版了一些论着,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研究格局。在以下几方面,更是有着长足的进展。

1.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是在综合、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反映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全貌。这方面的论文颇多,主要有:

张巨龄的《20世纪初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述补及评》(连载于《回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2期)该文以较长篇幅,对20世纪最初20年(1900-1920年)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活动的社会背景、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基本内容等进行了考察和介绍,并进而总结出20世纪初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活动的特点有三:一是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一是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作用,一是广泛的群众性。

贾保平的《我国的伊斯兰文化研究概述》(载于《回族研究》2000年第2期)。该文认为,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研究机构的建设、研究队伍的成长、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术成果的推出以及学术研究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成就;同时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1世纪的伊斯兰文化研究将在安定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世海的《建国以来的甘肃伊斯兰教研究》(载于《甘肃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该文将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甘肃伊斯兰教研究,大体上分为1949年10月至1966年和1979年至今两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专业研究队伍,主要学术活动是大规模实际调查,而第二阶段则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研究队伍也初步形成,研究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资料,出版了一批论着,并在中国伊斯兰教教派等研究领域,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张佐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回族伊斯兰教》(载于《回族研究》1999年第2期)。该文认为,研究21世纪回族伊斯兰教与21世纪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世纪之交回族伊斯兰教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伊斯兰教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伊斯兰教的社会作用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回族伊斯兰教的基本特点、规律性,探讨跨世纪发展的战略。

除上述论文外,还有一些很不错的论文,也涉及到伊斯兰教综合研究方面。如伍贻业的《应当重视中国伊斯兰教史的学派研究》(载于《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纳麒的《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载于《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陈国光的《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宗教信仰述略》(载于《新疆社会经济》2000年第3期)、高桂莲的《国外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概述》(载于《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等等。

2.伊斯兰文化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活跃,成果也最多,主要有:

马通着《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该书共分14章,计18万字,详细记述、考证了丝绸之路上各族穆斯林的文化形态、文化特征,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伊斯兰文化长卷。

金宜久着《中国伊斯兰探秘》(东方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该书共分12章,计28万字,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清初着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关于哲学、宗教、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特别是对刘智着作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作了详尽阐述。

孙振玉着《王岱舆及其伊斯兰思想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该书共分11部分,约11万字,研究、探讨了明末清初着名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的生平、着述及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宗教思想。

除上述着作外,还有不少论文也涉及伊斯兰文化研究。丁克家的《波斯语教学及经典在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载于《回族研究》1999年第2期)一文认为,元明以来波斯语的教学及经典学习,在官方机构和穆斯林经堂教育中广泛使用,对中国穆斯林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影响深远。马廷义的《试析(太极图说)思想在清代伊斯兰哲学中的运用》(载于《甘肃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一文从8个方面较为深人地探讨了周敦颐《太极图说》思想对清代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影响。王建平的《清季云南回回学者对伊斯兰教和儒学的比较研究》(载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一文则探讨了清代云南回回学者以理性态度来理解儒家思想,分析伊、儒两大宗教思想文化的异同等。屈文焜的《花儿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载于《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就伊斯兰教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明良的《伊斯兰教生态文化与回族环保意识》(载于《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则从新视角出发,研究了伊斯兰教生态文化,这在当前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