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鸵鸟
15790300000002

第2章 种鸟的繁殖

(第一节)母鸵鸟的繁殖系统

雌鸵鸟一般20~ 25 岁性成熟。

野生母鸟大约3岁时达到性成熟,公鸟则迟一年。

但鸵鸟性成熟年龄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营养因素。假若营养充足,一只圈养鸵鸟在18~24月龄时可产10~20枚蛋,但有一部分是无精蛋,到第3年时才真正达到性成熟。在产蛋期每只鸵鸟可产蛋40多枚,有些甚至超过80枚。

雌性鸵鸟同其他鸟类一样,仅左侧生殖器官发育,而右侧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退化。卵巢以短的卵巢系带悬挂在左肾前叶腹侧,幼鸟为扁平椭圆形,表面呈颗粒状。随年龄增长,卵泡不断生长发育,形成一簇大小不等的葡萄状卵泡。

在交配季节,成熟卵泡破裂释放出卵子。由输卵管伞攫取进入输卵管的起始端——输卵管漏斗部,如遇上精子,则在此完成受精过程。卵子含有大量积聚的养料,通常称卵黄,外面包有一层卵黄膜。卵子下行至卵白分泌部形成卵白和卵带以固定卵黄,卵黄和卵白是鸟类胚胎和雏鸟早期发育唯一重要的营养成分。然后在输卵管峡部形成部分卵白和两层纤维素壳膜。在峡后较宽的部位是子宫,卵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子宫黏膜分泌碳酸钙等沉积物形成蛋壳。如壳膜分泌紊乱,则易形成软壳蛋。阴道是输卵管的末端,开口于泄殖腔左侧,它分泌一层釉状沉积物于蛋壳表面,形成表面光滑的壳角质。如阴道发炎,常产下粗壳蛋。

卵细胞受精后,其染色体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合子(即受精卵),含有父母亲代的双重遗传特征。

因为外界温度低于母鸟体温,所以受精卵离开鸟体后即停止发育,但一旦环境温度适宜,就会重新开始发育。所以鸟蛋最好贮存于阴凉且室温恒定的地方。

在产蛋期,母鸟每两天产1枚蛋,如营养因素或环境条件不适宜,就会影响产蛋。在产蛋初期,因为公母交配尚无规律,所以第一批常常是无精蛋,且有些表面凹凸不平、粗糙,或形状不规则,这可能是刚开始产蛋母鸟的繁殖机能尚未完善的缘故。

(第二节)公鸵鸟的繁殖系统

雄鸵鸟在3 岁龄时性成熟,尽管有些雄鸵鸟在2 岁多就可以配种,但其生殖力是很低的。所以,雄鸵鸟比雌鸵鸟大l 岁是最理想的配合,否则在第一个产蛋期所产的蛋大多不受精。一般雄鸟在3岁时完全达到性成熟,而母鸟在2岁时就已开始产蛋,所以在购进种鸟群时,公鸟年龄稍大些,避免产大量的无精蛋。

公鸟性情个体差异较大,尤其在交配季节更应注意。大部分公鸟会主动地靠近母鸟调情。

表现为公鸟放低臀部,弓着背稍稍扬起翅膀围着母鸟转圈,头也左右摆动,并发出咯咯声,以此来吸引母鸟的注意。这些求爱行为,有助于刺激种鸟场内所有公鸟和母鸟同步发情,有利于交配同期顺利完成。但有些公鸟在交配季节会变得凶猛异常,攻击母鸟和其他公鸟,影响其他鸵鸟的交配,所以应注意观察,及时隔离并淘汰那些性情暴躁的公鸟。

如母鸟接受求爱,就会温顺地蹲伏在地上,这时公鸟爬上母鸟,其左腿靠近母鸟左侧站立,右侧轻轻地靠在母鸟背部右侧并插入阴茎。此时公鸟左右摇晃着,而母鸟则紧紧闭着嘴并晃动着头。

在性成熟前,公鸟的性器官特别小,18月龄时,其睾丸仅仅指头大,直到性成熟后才有所增大。在交配季节,成熟公鸟的睾丸有拳头大。此后睾丸萎缩,到下一交配季节又开始增大鸵鸟的羽毛颜色与生殖器官有着密切关系。如睾丸决定了公鸟的颜色和深红色羽毛,而母鸟卵巢缺失时,其羽毛呈黑色。公鸟的喙部和腿部变成鲜亮的猩红色时,表明其繁殖机能已达到高峰状态。如在交配季节,其色彩变淡变浅将意味着受精率下降。所以,养殖者应多加观察,应让那些色彩艳丽的公鸟多交配,而把其他状态不佳的公鸟隔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