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在部分国家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往往以“示范计划”的形式出现。美国国会图书馆在这方面起了表率作用,它率先开始了“美国的记忆”项目,选择并复制了一部分对研究美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的收藏,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美国国内发布,同时探索各种媒体的资料(印刷品、底片、早期电影、录音等)的处理和利用方法。此后,美国国会图书馆又展开了“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将上百万具有史料价值的藏品转换为数字形式(主要是图像扫描配合全文索引)并通过因特网访问。
其他国家的一些国家级图书馆在美国的带动下,也纷纷将自己的珍藏数字化,提供上网,同时开展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例如,日本国会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馆”计划,已经完成的数据总量仅图像数据就达一千多万页,其中包括许多成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的珍本书籍,明治时期发行的图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经济类图书,日本有代表性的综合期刊,政治、经济类杂志等。再如,年轻的加拿大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也是由该国的国家图书馆发起的。目前加拿大在首创计划实行三年后,开始了一个新的计划“加拿大万花筒”计划,旨在将有关加拿大历史的资源数字化,从而被人们所利用。
(三)软件公司
计算机软件公司能参与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数字图书馆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在这种因素的作用下,软件公司已经越来越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IBM公司在研究开发数字图书馆软件产品方面经验丰富,它提出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将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技术分为五大方面:内容的创建和获取、存储和管理、查询与访问、内容发布和权限管理。此外,IBM公司还提供相关软件供图书使用,并从1995年起倡议成立全球数字图书馆联合会,1997年夏天又成立了东南亚数字图书馆联合会。
在日本,日立公司也研制开发了一个专为网络用户设计的虚拟图书馆——Conucopia系统。它支持网络用户对网络信息的检索、收集、分类、存储、传输的全过程。其人机交互界面良好,用户合作非常方便。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来源
任何一项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而在吸纳资金的问题上几乎各国都是“慷慨解囊”。目前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政府投入
各国都十分重视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开发,政府投入也就自然成为经费的主要来源。例如,日本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包括其国家联合书目的建立,主要由日本国会图书馆牵头进行,日本国会为该计划下拨50亿日元经费。日本国会图书馆关西馆工程,将成为日本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及亚洲地区的文献提供中心,日本政府投资4亿美元,预定2002年完成。而澳大利亚政府1995年就已拨款1000万澳元进行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主要是一些古老文献和土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德国研究协会(The German Research Association)是德国有关图书馆项目的主要资助者,该协会的经费60%来自于联邦政府,40%来自于州政府。德国联邦政府教育研究部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另一个主要经费来源。美国的“美国的记忆”(American Memory)项目,预算资金6000万美元,其中国会负责提供1500万美元。此外,国会图书馆还投资1200万美元在2000年左右完成500万件文献资料的数字化。
(二)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
基金会和私人团体的赞助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提到的“美国的记忆”项目有4500万美元的经费是向私人企业、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筹集的。目前已有20多个组织和个人,如John.W.Kluge、The David and LucilePackard基金会、Ameritech电话公司、AT&T电话公司、柯达公司、福特基金会和惠普公司等向该项目进行了资助。以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代表的各种基金会则是美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又一主要资金来源。1994年9月美国科学基金会的DLI项目组从73个项目中正式遴选了6个项目,投资2400万美元,开始了为期4年的研究。而DLI2计划将持续5年,5年中向上述6个单位计划提供4000万~5000万美元。
基金资助也是英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经费来源之一。英国高等教育基金(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Bodies)以“变革高等教育机构中知识使用和存储”为主题征集项目,将1500万英镑的启动资金分配给了“电子图书馆计划”(Electronic Libraries Programme,简称ELib),并由出资单位的代表——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管理。据估计ELib计划总投资超过1亿英镑,其中研究计划(一期和二期共三年)总投资1500万英镑,另有2400万英镑用于数据服务,以及5000万英镑用于网络设施建设。
四、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特色
(一)大力发展数字化资源
各国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无一例外地都先进行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即对文献资源数字化。而由于目前图书馆的数字化工作受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限制,因而使得各国的数字化工作又存在一个共性——都从图书馆拥有知识产权的历史资料入手。
美国最有影响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美国的记忆(American Memory)”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实例。该计划主要数字化了一些对美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馆藏,通过网络向各界发布。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一个收藏宏富的国家图书馆,其数字化的政策和方法突出了保藏和利用这两个要点,该计划的做法也影响了后来许多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相继掀起数字化的高潮。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项目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1万本图书的全文文献、10万本图书的扫描影像、30万张图片和3000件录音资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4世纪的1000件精美手稿。Nancy大学的法语古典文献数字化项目已手工输入2000件作品,目的是建立法语历史文库。法国国家科技信息研究所,在获得法国版权管理机构和出版商许可的前提下,将约2000种期刊通过扫描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在法国国内提供服务。
日本国会图书馆(NDL)和27个公共图书馆参加了全国联合目录网络项目,有760万条书目记录存贮在“信息基础设施中心”的联合目录数据库中。项目还包括总共7100件古籍善本(其中1236件国宝级文物)、21000本1868年至1921年间的图书、3000本二战期间的图书、20种期刊(总共80万页)、260卷国会研究资料(约6000页)、7000篇历史政治文献、160万页其它国会会议资料等。日本电子图书馆计划2000年到2001年的目标是将一些稀有图书和在明治时期出版的图书数字化。
加拿大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他们也于2000年初开始了“加拿大万花筒”计划,目的是加大图书馆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它要建立一个多媒体的、关于加拿大历史和现状资源的数字图书馆,这些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访问。
(二)包容传统信息源
当然各国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也开始重视对传统信息源的兼容。例如,英国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包括了许多书目数据建库、文献数字化及数据共享等项目。这就体现了英国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认识:不仅全文信息、多媒体信息,二次文献和书目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源。这方面有一些著名的计划如Burney项目(对1800以前的报纸进行数字化),Cantersbury Tales计划(扫描所有1500以前的手稿),以及“电子Beowulf计划”,这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由美国Kevin Kiernan(University of Kentucky),Paul Szarmach(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与大英图书馆合作进行,书目和二次文献是这些项目的基础。
日本的研究也存在类似特点。日本的电子图书馆计划中明文提出电子资源中包括二次信息。具体有Web-OPAC、日本期刊题名索引目录、日本盲人图书和磁带录间图书等。
通过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早已受到高度重视。各国政府无论是在政策上、资金上,还是科研力量上都积极配合数字图书馆项目的进行。由此想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起步较晚的国家而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在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上、建设资金上、技术力量上等都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而现有图书馆本身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较低又使我国建设全国性数字图书馆的困难加剧。因此,我们在改善自身建设条件的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