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你一定想知道,武器军事卷
15798000000016

第16章 战争战役(2)

远征失利后历任波斯国王都把希腊视为心腹大患大流士与后继者薛西斯先后率兵入侵希腊半岛北部梦想改变希腊的城邦制政体让波斯帝国旗帜高扬在希腊上空。公元前490年波斯10万大军600艘战舰横渡爱琴海在马拉松平原登陆企图直捣对方心脏。但希腊海岸线上已有重兵把守加之对波斯惯用的中央突破战术进行破解故意将精兵置于两翼中路迎敌后假意撤退又迂回包抄希腊军队大获胜利。短暂的和平过后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军50万战舰千艘卷土重来与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在温泉关展开血战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李奥尼达率300名斯巴达战士掩护主力撤退从白天鏖战至夜晚与士兵问阵亡波斯以2万人的沉重代价才攻破温泉关。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1096—1270)以罗马教会为核心的西欧教俗封建主对地中海伊斯兰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历时将近两个世纪,先后东征八次。战争涉及欧、亚、非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堪称中古时期的“世界战争”。战争结果最终在参战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战争被罗马梵蒂冈赋予了宗教战争的性质,因而也被形象地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

蓄谋已久

11世纪初,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日益冲击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加剧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分化。地租收入日益不能满足封建主的生活需要,进而变本加厉地剥削农民。加之西欧各国政治不统一,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罗马教会深感忧惧。为了解决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克服当前的社会危机,11世纪末,罗马教会便开始竭力鼓动和策划十字军东征。

未达目的

十字军先后东征八次,第一次东征是1096—1099年。1097年,十字军兵分四路分别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域,1099年7月15日,他们又占领了耶路撒冷,并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第二次东征发生在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的率领下进行的,此次东征没有达到任何目的。第三发东征是在1189—1192年,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发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

愈挫愈勇

在第二和第三次东征失败后,教皇英格诺森三世于1202—1204年发动了第四次东征,目标指向的是埃及但随后又将目标转向君士坦丁堡1204年4月攻占君士坦丁堡,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12年,在西方封建主的哄骗下,3万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十字军,发动了进攻埃及的第五次东征,但进军开罗时,由于尼罗河洪水泛滥而被迫撤退。

失败告终

第六次东征是1228—12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时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远征,但均遭失败。经过长达两个世纪的八次东征后,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

滑铁卢会战

滑铁卢会战是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15年6月18日,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的决定性会战。1815年拿破仑一世为各个击破敌军,于6月15日率军约12万人进入比利时。16日,进行利尼会战,打败布吕歇尔统率的普军,随即分兵追击。

18日,威灵顿公爵率英荷,比利时和汉诺威联军在滑铁卢附近占领阵地,阻击法军。拿破仑一世于上午11时以优势兵力率先发起进攻,但他对联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未能突破联军左翼,又把主要突击方向转向敌军中部,多次组织正面突击,未有明显进展。在此期间法军骑兵虽曾两次突入英军阵地,但因缺乏步兵支援而被击退。傍晚,布吕歇尔率普军赶到战场,联军兵力转为优势,并立即开始反击,拿破仑一世这时已无后备兵力,预定的援军未能赶到。

法军难以抵御,从而全线崩溃,拿破仑一世逃离战场。在这次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几千人;联军伤亡2万人左右。法军战败后,“百日”王朝覆灭。拿破仑一世于6月22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圣赫勒拿岛。滑铁卢会战中拿破仑一世对敌情侦察不够,临战前分散兵力,初战不利便改变决心,指挥不果断。威灵顿在进行会战决策、选择阵地、组织防御和协调联军作战方面显示了统帅才能。

美国南北战争

1861年初,反对并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以此为借口挑起内战。战争初期,北方虽然作战勇敢,但军事上不断失败,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北方力量比南方强大;西部存在着广阔的自由地区,利用西部资源(主要是土地)来争取人民更强有力的支持。林肯政府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而采取了颁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宅地法》两个措施,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使北方在内战中扭转战局并迅速获胜,南方分裂国家的计划没有得逞,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但林肯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南北战争后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黑人种植园奴隶制,这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偷袭珍珠港之战

1941年7月2日日本的“御前会议”,决定“继续向南方扩展”、“为达成此项目的,不辞对英、美一战”。

为了保障南进时左翼和后方的安全,日本当局决定首先消灭驻夏威夷群岛珍珠港的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为遂行此任务,日军组成了一支航空母舰突击编队。该突击编队于1941年12月7日(当地时间)7时55分飞临珍珠港上空,首先对停泊在珍珠港内的美军大型舰艇和陆上的机场进行猛烈的轰炸。1小时后第二突击机群(168架飞机)再次轰炸港内目标。与此同时,潜入港内的日本潜艇也以鱼雷向美舰发起攻击。至9时半,突袭全部结束。在95分钟的袭击中,日军共发射鱼雷50枚,投炸弹100余吨,击沉,击伤美军各种舰艇40余艘,击毁击伤飞机300架,毙伤美军4500多人,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了极其重大的损失。而日军仅死亡64人,损失飞机29架,特种潜艇5艘。日军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胜利,使双方海上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日本的变化,日本一时夺取了制海权。这就为尔后日军在太平洋西部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2月8日,日本对美国宣战。同一天,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对日本宣战,英国也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诺曼底登陆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盟军于1944年6~7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进行的战略性登陆作战。

霸王作战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夺取集团军群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发展对西欧的进攻,配合苏德战场最后击败纳粹德国创造条件。双方兵力为:美、英投入45个师,飞机1万余架,各种舰艇5000余艘;德军防守该地区的为6个师,飞机500架,舰艇500余艘。战役指挥官为: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副司令英空军上将特德,参谋长美陆军上将史密斯,海军司令英海军上将拉姆齐空军司令英空军上将利·马洛里。没有专任陆军司令。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部到达法国之前,由英陆军上将蒙哥马利任登陆部队的前线指挥。战役从6月6日登陆开始,到7月24日胜利结束,德军大败。期间美、英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这次战役,对美英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以及决定欧洲战后形势,起了重大作用;为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第一次鸦片战争

于1840—1842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表面上是围绕着毒品的推销、反推销,查禁、反查禁而展开的较量,而实际上是先进与落后的对垒。最终以清朝的落败而告终,英国由此打开“天朝上国”的封闭火门,中国开始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嬗变。

衰落与强盛

战争前夕,清王朝以独立的姿态固守着江河日下的统治,闭关政策阻碍着经济、政治、科技向近代化发展,使曾经以东方文明傲立于世的古国,远落在世界文明进程之后,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却堪称快速。19世纪初英国是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毒品鸦片成为侵略中国的特殊武器。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清政府国库空虚、军心瓦解朝野上下禁烟之声日益高涨。身为道光皇帝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查禁毒品,于1839年6月将收缴的2万多箱鸦片全部销毁。消息传到英国,立即引起反华的叫嚣,英国政府迅速作出对中国宣战的决定。

战事经过

1840年6月,英军总司令懿律指挥40多艘军舰向中国南海进发,先侵犯广州再转攻厦门,侵占浙江定海后北上直抵天津大沽口,近逼北京。道光帝眼看兵临城下,连忙派琦善与英国谈判。但英国提出的霸道条件直接触犯了大清天朝的尊严,于是清政府决定对英宣战。但英国先发制人,在1841年2月攻陷虎门进逼广州,又占领泥城、四方炮台,炮轰广州,清朝无奈之下与英自订立了《广州和约》。但英政府并不满足所得利益,不断扩大战争规模,陆续攻占厦门、宝山、上海、镇江。8月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签订了《南京条约》。

屈辱的合约

中英《南京条约》充斥着割地赔款的内容:香港从此割让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还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附约条款。美、法紧随其后,威逼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获得与英国同样的特权。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也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经济解体,被强迫拖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发生的国际冲突。德、日、美等新兴国家不满足所占有的殖民地,强烈要求瓜分英、俄、法老牌帝国的广阔殖民版图,形成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与协约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的激烈角逐。先后有15亿人卷入战争,交战双方直接耗费约为1863亿美元。

机枪、坦克、重炮和毒气把活生生的人送进一座座坟墓。异常残酷的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一触即发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同盟国,直至1907年,俄、法、英三国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对峙的协约国。

两大敌对联盟,都加紧扩充军备,加速争夺巴尔干半岛,地中海沿岸的步伐。

1914年6月1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成功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成为导火索引发了两大联盟间的全面战争。

三场战场

战争主要在欧洲范围内进行,主要有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到瑞士,英、法、比三国与德国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决德、奥两国;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英、德两国交战。

西线战场:1914年8月德军大肆入侵中立国卢森堡,控制铁路线后,进攻比利时,又把驻比法军驱逐出境,接着乘胜追击,突破法军层层防线,9月逼近巴黎法政府被迫撤至波尔多。

东线战场:初期俄国一度深入东普鲁士、德属波兰等地,后来被德奥军队拦截。1915年在德军强大的反击中,又被赶回本国领土,俄国始终未能再次突破德方防线,占领缝国。海上战场:英国企图通过掐断海上补给,遏制德国的疯狂进攻,德国调动了新式武器——潜艇作为迎击。1916年5月,两国间进行了日德兰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交锋。

战后新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调整了各大军事帝国的力量殖民地统治也得以重新洗牌,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国力却衰退了,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被美国取代,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俄国经过十月革命的洗礼,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日本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1945年,是中、苏、美、英等同盟国与德,日、意轴心国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最大的全球性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近17亿人被卷入其中。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各种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无辜平民的伤亡和经济损失都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二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对后来的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爆发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虽然战败,但该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所以该国的国力在战后不久便很快恢复并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开始打算“复仇”。同时,日益强大的意大利、日本也对现有的世界格局心生不满,这些后起的帝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29—1933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使各种矛盾激化。在这期间,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握政权,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执政。1936年3月,日本军部实现对内阁的全面控制,开始确立法西斯专政。这些法西斯国家强大的国力及强烈的扩张欲望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西线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