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巢已空情未了
15800400000024

第24章 一江春水篇(17)

蒋爱珍有过自己的青春,梦幻、飘渺、憧憬的无限。蒋爱珍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广阔天地的浩大无垠,但她不知道青春又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有迷茫、困惑,更可能有纠结、挣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只是军营前方的一池荷塘。

青葱纯净的蒋爱珍并不知道这世界上最不整齐的就是人心。“文革”扭曲了人们灵魂,兵团也不例外,为了小派别、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争斗,一四四团派性尤为严重。蒋爱珍的哥哥同该团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张国政,过去是一个部队的老战友。蒋后来调到医院,她哥哥嘱托张国政,要像亲兄妹一样关心蒋爱珍。张国政热心帮助蒋爱珍进步,加上工作的原因,两人关系因此比较密切。

团里的两个党员,李佩华、谢世平和医院个别领导人,同张国政早有矛盾,想抓把柄把他整下去。于是一场精心构思的厄运走近了蒋爱珍。

1978年3月18日,蒋爱珍被批准回浙江探亲。17日晚,张国政和另一个人曾一道去蒋爱珍卧室(外科值班室),嘱咐她路上应注意的事情,然后即告别回家。李佩华、谢世平妄断这天夜里张国政要和蒋爱珍发生关系,就在副院长粟某的支持下,行动起来。半夜两点多钟,谢世平叫了钟秋等六七人,把外科值班室的门窗、周围过道以及张国政家(紧挨医院)的大门,处处把住。然后哄使一个护士,诡称要纱布抢救病人,叫开了蒋爱珍的门。谢世平闯进蒋的卧室,四处搜查,不见张国政。蒋爱珍陪护士在另一处取了纱布,回来时发现谢世平。打过招呼后,三人一同走出值班室。在门外,蒋爱珍发现在黑暗处李佩华躲藏不迭,立即引起怀疑。因卧室里放着九百元钱,她害怕这些人偷钱,决定向支部反映。支部书记家离医院远,她就去找张国政。张从家里来到值班室,正查问情况,李、谢突然闯入。张国政问:“你们干什么?”李佩华回答:“我们来抓鬼!”张国政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就差人去把支部书记和支委都叫来,说明刚才发生的情况。支部问了有关人员,又查看了蒋爱珍的卧室,未发现异常痕迹。问李佩华、谢世平时,他们支支吾吾,只说“我们失败了!”

十八日清晨,谢世平去团党委,捏造事实,诬说张国政昨晚在蒋爱珍房里干了不可告人的事。早晨一上班,钟秋就到各房间游串,散布昨夜张国政在蒋爱珍房里鬼混。与此同时,医院外面商店、学校等处纷纷传出,昨夜抓住了……两三天后,李佩华、谢世平等几个人又传出:十七日夜半有人看见张国政从蒋爱珍的卧室出来;有人看见他闪进自家的门,当时最流行的手段也使上了,大字报、漫画纷纷出笼,真是黑云压城,六月飞霜。如此场景曾经污陷过无数仁人志士,而今竟向一个涉世不深,清白无瑕,努力向上,视名誉如生命的淑女蒋爱珍扑来。谎话陆续补充,越来越圆全,以后成为领导上逼蒋爱珍承认“三·一七”事件的主要“证据”。会计傅冬勤对李、谢等的做法不理解,找李佩华谈。李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只好硬着头皮下去,干成啥样就啥样。弄不倒也要弄个臭!”

蒋爱珍在毁谤击倒下,失魂落魄,形容憔悴,百般折磨而又求告无门。二十六日晚,蒋爱珍在宿舍写了一夜申诉信。二十七、二十八日晚上,又给工作组,父母兄嫂和好友写了几封遗书。这三天她白天上班,晚上一个人在宿舍里,煤油灯通宵不灭。二十八日,民兵排长通知她参加第二天的打靶。晚上,她终于作出决定:“同他们拼了!拼一个算一个,拼两个赚一个……”她从箱底里翻出过去打猎、打靶留下的八颗子弹,又仔细拟定了要拼杀的对象。二十九日晨,她领到一支步枪,悄悄压上子弹。走到内科门口,对准李佩华说:“李医生!你不是要我死吗?叫你造谣!”一扣板机,李佩华倒下。欲打另一个医生时,门被推上,未打成。她直奔外科走廊,见钟秋正跟人讲话,举枪便说:“叫你造谣!”话落枪响,将钟秋击倒。李佩华的爱人戴淑芝闻声出来问:“咋啦?”蒋爱珍说:“咋啦,叫你造谣!”又把戴淑芝打倒。她走出外科大门,撞见一个参与“抓鬼”的医生走来,举枪就打。这个医生慌忙奔逃,一弹未中。蒋直奔宿舍,欲找别的打击对象,被群众包围在球场上,相持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被逮捕了。

蒋爱珍杀人是在被诬陷、被迫害的情况下逼出来的,对蒋爱珍必须依法制裁,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仅此不能平民愤,必须对酿成这一惨案的有关人员,特别是杨铭三和其他严重违法乱纪者,追究法律责任。这件事牵涉面广,应由公检法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协同处理,防止片面决定。这一案件在石河子地区震动很大,议论很多,可以开庭审判,可以让群众公议,借以教育干部和群众。

蒋爱珍最初被定为反革命杀人罪,死刑;尔后改判为报复杀人罪,无期徒刑。

蒋爱珍案件发生后,一时震惊全国,《人民日报》和石河子法院在5个月内收到2万多封各界人士来信,要求基于蒋爱珍是义愤杀人应予轻判。最后新疆高级法院作出不予死刑的决定。此举深得人心,对缓解当时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庄严而公正的法律惩罚了她并挽救了她,使她获得了新生。1979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以几乎整版的篇幅登出长篇通讯《蒋爱珍为什么杀人》,还发了近300字的编者按语。《法律与生活》刊物发表了《蒋爱珍杀人案始末》。她的案件为国人共知,世人瞻目。

蒋爱珍在狱中收到了大量信件和包裹,得到广泛同情。人们不是同情或支持她杀人犯罪,而是因为大家对“文革”期间遗留下来的那种诽谤诬陷人,肆意侵犯公民名誉权的风气深恶痛绝。在那魑魅魍魉,公行白昼的岁月里,总算听到了人们正常的心率,舒缓平和的呼吸,何等不易。良知尚在,人心未泯,风雨过后,仍有彩虹,中华大地希望无限。

蒋爱珍在高墙内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虽幸免一死,但代价惨重。1990年7月,蒋爱珍回到绍兴市时,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16岁离家到新疆,转眼已18个春秋,小城变得年轻、漂亮了,但母亲衰老了。蒋爱珍心中伤痕累累,可说是身心憔悴。70多岁的老母亲把蒋爱珍紧紧搂在怀里,一行行老泪滴落在34岁女儿脸颊上,是泪是涕还是血?频揩老眼不分明。“妈妈再不让你离开了,妈妈讨饭也要把你带在身边……”世上不变的爱只有一种,那就是父母的爱。只有他们能始终不渝地呵护你,把你永远放在心上。

蒋爱珍给绍兴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写了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她的信引起重视,被安排面谈。

信访办的同志听取了她的陈述和要求后,审查了她的狱中表现的材料、她的提前释放证、她的作为劳改积极分子所获得的奖励,以及关于她的经历、她的犯罪经过,她的案件在全国引起反响的报道,连同1988年10月发表在《法律与生活》刊物上那篇《蒋爱珍杀人案始末》。审查完这些材料后,绍兴市市长作出了由公安局为她落户、由卫生局为她安排工作的批示。1990年10月,蒋爱珍的户口由新疆转入绍兴市。这期间的一个晚上,蒋爱珍到卫生局长家里商谈工作安排的事宜,正巧来了一位中年男同志向局长请示工作。局长介绍他认识在座的蒋爱珍时,他兴奋地与蒋爱珍紧紧握手,说:“1979年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对你的案件的报道,我当时在部队当兵,我给你写过信,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见到你……”

这位男同志是某医院的院长。他对蒋爱珍说:“欢迎你到我们医院工作,好吗?”卫生局长也很高兴:“有你院长拍板,那蒋爱珍过两天就办手续到你们医院上班。”蒋爱珍到这所医院后,默默地工作,平静的生活。她与年迈的母亲住在一起,骑自行车上班来回只需几分钟。

蒋爱珍回到故乡绍兴市已34岁,许多人关心她的婚姻。在服刑期间,她曾收到100多封向她表示爱情的信,但蒋爱珍从未加以考虑。回到故乡后,朝夕有母亲哥嫂相伴,她心情舒畅了,开始注意打扮了,这使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走在大街上,常常引起一些男士注目。不久,她身边就出现了几位向她表示爱慕的男性。但她还是经人介绍认识了小高。小高比她大两岁,聪明朴实,曾在北大荒接受再教育,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他知道蒋爱珍,同情蒋爱珍,认识蒋爱珍后又深深地爱着她。经过半年多的恋爱,他们确定了关系,于1992年国庆期间举行了婚礼,建立了小家庭。

蒋爱珍的遭劫是一个时代悲剧,既揭露了当时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又凸显着黑暗与光明的较量,良知与诡谲的对绝,诚实与荒诞的撕裂。一路遇到无数有良知敢直言的好人,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讲道德自律,克己奉公,一切事人在做,天在看,宗祖敬天,上天难欺,相信善恶到头总有报应。

蒋爱珍的事件锥心泣血,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炫耀着做人的尊严,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治愈这个伤口很难。蒋爱珍是不幸的,生长在那个年代,被玷污毁谤打入绝境,一度陷入一个落寂、忧伤的深潭。蒋爱珍又是万幸的,她的事件发生在“文革”结束,宣判在中华大地寒冬初霁迟到的春天。万物复苏,芸芸众生开始恶梦初醒。时代与命运同频共振,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1978年的大讨论,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全国展开,人们开始走出阴影,反思过去,痛恨毁谤,厌恶造谣,鞭挞伪君子,追求真理,呼唤道德人性的回归。这样的政治氛围下,方始出现了两万人上书请求轻判,各大媒体铁肩担道义披露真相,民心不可违,庄严而公正的法律惩罚了她并挽救了她,新中国的法治历史上,听到了法槌敲击公正的一声!

岁月如歌,当年的知青们,有的事业有成,发家致富,有的成名成家,蜚声文坛,如梁晓声、叶辛等。作者尝试以他们创作的小说、电视剧、歌曲名称,串写成一段文字,表达对知青一代的怀旧与反思,以飨诸者:

“北风那个吹”在“我们的田野上”,一个“黄金时代”,引发了“中国知青梦”。那些“孩子王”、“棋王”、“树王”,置身“无声的群落”里,演绎着“狼图腾”,“美人草”。当“血色黄昏”时,抒发着“青春祭”,“雪城”下产生了“血色浪漫”,导致“天浴”,留下“孽债”。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蹉跎岁月”,磨损一圈圈的“年轮”,镌刻下“感动生命”的传奇。由李春波牵手齐唱,那难忘的乡村恋曲: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在回城的那个晚上

你和我来到小河旁

从没流过的泪水

随着小河淌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生我不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你站在小河旁……

一个早期海归的辛酸传奇

一心报国,两行热泪

1945年8月6日8时16分2秒,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掷的名为“小男孩”原子弹爆炸。原子弹爆炸后,广岛一片废墟,这历史性的一爆,使广岛7万多人死亡。命大免难的屈指可数,当年留学日本的初庆芝老人便是其中之一。

1919年,初庆芝出生于长春郊区的大岭,她的父母以务农为生。她聪颖好学,自上小学起,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193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满洲国”第35中学。她的一位很有家庭背景的同学要去日本深造,她也动了念头。但留学日本,学费是高昂的,自己的那双手上满是老茧的父母哪里去弄钱呢?说也凑巧,“满洲国”招公费留学生。初庆芝喜出望外,终于只凭优异成绩,就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那年她年仅19岁,到了日本,她没钱住宿,这让他不知所措。后来在老校友龚自禄的帮助下才安顿下来。

1939年1月,初庆芝学完预选科后转入本科。1943年1月,她本科毕业后,又到广岛理科大学读研究生。1945年8月初,美军全面进攻,苏军即将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日战场也捷报频传。整个日本,人心惶惶。6日晨,初庆芝身穿白衬衣赶到阅览室看书。白色衬衣,这一不经意的选择,却是她生死的选择。到了阅览室,她挑选身后有大书架的座位坐了下来。这一选择,又使她有了一个屏障。

8时16分2秒,初庆芝只觉得眼前刺眼的强光一闪,紧接着“轰”的一声。她惊恐地站起来想看个究竟,但是,还没能弄清楚什么,就被身后的书架压倒在地,她昏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