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巢已空情未了
15800400000028

第28章 巢起巢落篇(3)

当初,为了儿子能成个家,他们拿出班玉林的工伤赔偿补偿款盖了平房。几年前,他们又用土地征收补偿把平房翻盖成了楼房。看着子女成家立业,陆金芝的苦日子本已熬出头。可是两年前,儿子查出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几乎失去劳动能力。几天前,陆金芝成了村里的保洁员,她盘算着每个月600元的工资能帮丈夫支付一点医药费。她笑着告诉来访者,媳妇在村里的超市上班,每月还有800元收入,家里的苦日子还过得去,平常要是能省下一点钱,就给老伴和6岁的孙子买点肉吃。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更是一个坚强的家,一个坚强的女人撑起一片天。27年,丈夫瘫痪,儿子重病,一个农村妇女没有向绝望屈服,她用至真至纯的爱,唤醒着迷失的亲情。她不懂花前月下,就知道柴米油盐;她不会说亲亲爱爱,却只会做搀扶依偎;她未想过发财致富,只盼望平淡生存;她极少手摸过百元大钞,她心里却装满着锃亮黄金。

台湾作家王瑶先生说:“不想死,不等死,不怕死。”一个人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算白过了。没想到人间真情竟被一位农妇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当今知识分子也为之汗颜。

中国最大的挑战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各个弱势群体——老人、病患和失业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让陆金芝这样农村家庭,摆脱因病返贫,真正走向共同富裕的坦途,挺起腰杆,共享人生。

刻骨铭心追忆逝去爷爷

她选择纹身表达对爷爷的爱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也。清明的前一日是民间第一个大祭日-寒食节。春秋时代,介子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重耳做国君后要给他封官,他便同母亲一起逃到绵山。重耳为了逼他出山,就派人焚烧山林,介子推于是抱树而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不图报偿,不愿做官的清廉之士,就将他被烧死的清明前一日定为寒食节,白天禁止生火,晚上禁止点灯。

唐代诗人韩翃的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作者采用取小见大,以浅喻深的艺术手法,含蓄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收到了含蕴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清明文化的复苏,是民族意识的自我反省与回归,绵延两千多年的节日之所以代代相传,是人们渴望政治清明的诉求,鞭策自我以“明矾”净化社会,呼唤碧海蓝天。

而在“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这样一个举世哀思的节日里,小茹决心要去做一件神圣而又永恒的大事。

小茹告诉记者:“我从小是爷爷养大的,上学放学时爷爷送我,即便是上大学了,爷爷也会每个星期给我打一个电话。”她和爷爷的感情特别好,可由于患上肺部疾病,爷爷于2010年9月去世。“我从心里觉得爷爷没离开我,当时听说有人把逝去的亲人文在身上,我也想试试,可父母觉得一个女孩子这样做不好。现在我成家了,有孩子了,我想完成自己当时的想法,而且我爱人也很支持。”

2012年清明的下午,小茹带着已经设计好的爷爷头像来到纹身的地方,虽然没有提前预约,但店主为她的孝心所感动,还是帮她文了。

头像虽然只有手掌大小,但还是用了五个小时才完成。“第一次纹身,一般女孩都会觉得疼,还有哭的,她蛮坚强的。”省城嵘绣堂刺青店主金伟告诉记者,纹身时并不是最难受的,纹身之后的肿胀更折腾人,“纹身部位的皮肤大概需要四周才能完全好。”

可对于小茹来说,虽然过程难受,但能以这样的方式纪念爷爷,却是她想要的。“我觉得没什么比纹身更能表达我对爷爷的思念。”

店主金伟告诉记者,“最近几年,通过纹身来纪念逝去亲人的顾客越来越多了。就在上个月,还有一个90后的男孩把妈妈的照片纹在后背上。他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他开始拿了照片过来问能不能纹,我们帮他把照片上的人画了下来,文在他的后背。”金伟说,那个男孩纹过之后哭了,他说即使妈妈很早离开,他还觉得能跟妈妈在一起。

在店里,记者还看到一些纹身的图片,除了纪念已经离世的亲人,还有一些人为纪念孩子出生、结婚等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前来纹身。“有的母亲把孩子出生的日子纹在身上,有的人把爱人的名字纹在自己身上。”

纹身纪念国外已很常见,如“万人迷”贝克汉姆为纪念去世的外公也采用了纹身的方式,而最出名的莫过于驻阿英军士兵在身上纹下223名牺牲战友的名字。

“纹身是一门艺术,”金伟说,很多人把纹身想成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是在他接触的文身者中有很多人有很体面的工作,“纹身只是一种纪念,要想刻骨铭心,没什么比这种方式更合适了。”

如果说纹身是一种艺术元素,它的取向与表达在于人心。赋于它的内涵是怀旧、追思、祭亲,当不失其崇高、神圣;但也须摒弃并扫除邪教、黑道的污垢,使其回归艺术的纯真。

一个80后的女士为纪念爷爷,一个90后的男生,为追思母亲,忍受皮肉之苦,刺青纹身,如此刻骨铭心的表达思念,着实令人潸然泪下。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多少人心理承受着生命齿轮的切削而变化,虽属个例,是否启示良知并未泯灭,亲情已在回归。年青一代正在唤醒,中国未来大有希望。

当今中国亟待继续八十年代一场未完成的启蒙。最近郭震旦博士载文指出:80年代不是寿终正寝的死亡,而是外力掼击下的休克,因而80年代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说,80年代是一盘未下完的棋,是一场未完成的启蒙。众所周知,“文革”是一场骇人听闻的现代蒙昧运动,在现代迷信的束缚下,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竟然丧失了思维的能力。因此要将整个民族从这种现代迷信中救赎出来,必须依靠启蒙。

当今中国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淹没,经济发展似乎成为唯一的寄托和要求,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或者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化约为经济问题,是现在流行的一个选择。过去是救亡压倒了启蒙,现在则是用GDP消解启蒙,然而,当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将走向何处,并不是一个需要费力破解的谜题。

80年代,因为有“文革”的痛苦作为参照,启蒙合法性容易得到承认。而90年代以来,伴随着官方的回避和民间对财富的追逐,启蒙主张与实践都已显得落伍。“中国模式”似乎已有足够的底气来傲视普世价值。

中国的启蒙远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民主、自由、人权这些普世得到尊重的价值,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更别奢谈围绕这些价值来设置制度保障。

未来中国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都必须建立在启蒙的基础上。歪曲记忆比丢失记忆更加可怕。

在启蒙缺席的前提下,这样一个文明范式是根本无法建立起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改革遭遇新的瓶颈,需要新的动力助推的时候,启蒙又将成为中国复兴大业的主旋律。

壮哉,斯文!

纹身足以祭亲、追思,而民族需要刮骨疗伤。时代呼唤20余年前,黎澍先生那样划破阴翳如闪电,刺疼耳鼓如惊雷,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精神。让新启蒙的大合唱,重新听到“高音C”的高亢部分。80年代“新启蒙”的擎旗人黎澍,直指“文革”实质上是“封建主义”的复辟,揭露了那场浩劫的本来面目。他的关于帝王思想特权思想余毒未净、封建势力暗中取代社会主义观点,至今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的震动。

当前中国贫富分化,腐败滋生,人际疏淡,善恶扭曲,几处情仇,百病同根。在于封建思想加之历次政治运动余毒没有彻底清理。而学术界的“放逐现实”,官方的回避成了致命伤。

爱因斯坦说: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是道德。当人们透过纹身思亲的表达,笑迎道德回归的同时,诉求厘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精神谱系,祈盼历史的是非拨乱反正与正本清源,帮助百姓早日找回丢失的金钱以外,更加珍贵的财富,迫在眉睫。

青丝到白发,呵护一个家

夫截瘫,儿失明,32年独撑一个家

1979年一天,朱长平夫妇在石料厂干活时,丈夫李多华不幸被落石砸中。她带着丈夫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由于丈夫脊椎受伤严重,最终导致高位截瘫。当时,儿子4岁,女儿不满百日,朱长平感到天塌下来了。

此后,朱长平每天都要双腿跪在床上,一手抱着丈夫,一手给他擦身,一擦就是半个小时,丈夫身上干净了,她却累得大汗淋漓;因脊椎受伤严重,李多华手脚无力拿不住筷子,每到冬天,喂过丈夫吃饭,自己饭早已冰凉,她再把饭菜热热匆匆吃下去。

丈夫小便不能自理,朱长平每天准备一叠厚厚的棉垫放在床上备用,遇到连阴天,棉垫潮了一时晒不干,朱长平就把棉垫洗好,每天晚上放在炉子上面烤,如此反复,她手上冻裂的口子一道道无法愈合。32年过去了,高位截瘫的丈夫干净清秀,全身没有一处褥疮,连医生都感叹这是奇迹。

丈夫受伤几年后,本已精疲力竭的朱长平再次感受到命运的不公,儿子6岁那年突然用手抹着满脸的沙子大声哭叫,原来孩子在门口玩,捧起沙子往上扬时不小心落到眼中,孩子不懂事一个劲地揉,越揉越痛,疲惫的朱长平迅速抱起儿子往诊所跑去,后来又转到县医院,终因贻误时间导致左眼失明。

朱长平一直认为是自己疏于照看导致儿子失明,至今说起来还流泪内疚不已。不久后因企业收益不好,她自己又下岗失去了生活来源。

接二连三的打击,朱长平感觉自己被命运抛弃了,那段时间她曾想一死了之,可一想自己不在了,瘫痪在床的丈夫、失明的儿子、幼小的女儿有谁来管?她咬咬牙挺了过来,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为了维持日常生活,朱长平在石料厂废弃的磅房内开个小杂货店,后来因附近开了几家超市,小店没有生意无奈关门。

看着妻子忙里忙外,丈夫李多华说:“长平,你服侍我这些年,也算尽到责任了,趁着还年轻,你走吧,我不能再连累你了。”朱长平每次都是笑笑说:“我们是一家人,你怎么讲这样话呢?”后来丈夫竟以死相逼,朱长平抱着他哭喊:“这个家不能散啊!”看着妻子这样坚决,丈夫只好作罢,朱长平靠打零工挑起家庭重担。

30多年,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印痕,粗糙的双手,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枯黄头发,50多岁的朱长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但她的坚韧和善良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朱长平,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不懂得什么“花前月下”,从未听过“人约黄昏”,只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一个忠厚、踏实、能撑起一个家的男人。她得到了,但命运却给她最大的捉弄,让她厮守的竟是一个瘫痪的丈夫,失明的儿子,生活重压下残缺的家。她不会信誓旦旦,也没有惊天语言,但她的生命就像蟹肥菊黄季节里一束清雅高洁而又散发出阵阵幽香的菊花。尽管寒风凛冽下吹散片片花瓣,哪怕这花瓣落地撕碎凋零,露珠垂泪,茫茫草原,它依然挺直飘香,更加惹人珍惜、爱怜!

朱长平延着自己所选定的生命轨迹坚韧地走下去,让人们看到生命的美好,向人们展示出不同类型的人生。也警示人们,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任务还很艰巨,还有不少贫困人口嗷嗷待哺,伤残贫病中九回肠断,引颈以待。贫富差距必须缩小,不能拉大,社会要和谐,人心伤不起。

绝症母亲用遗书陪伴女儿成长

让炽热的爱照亮残缺的家

2011年4月13日,45岁的工程师程梅,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癌细胞转移,最多只能活一个月。“假如人生只剩下一个月,该做什么……”这并非一个命题作文,而是她必需面对的现实。

程梅思之再三,对丈夫袁天说:“老公,我想让你和燕燕陪我一个月。还记得我妈走时的事吗?我衣不解带地照顾她两个月,妈走了,我大病一场。这些年,每当想起妈我就心痛,可至少在敬孝上,我无愧。我终于明白,对子女来说,敬孝不是义务,而是机会,我不希望有一天燕燕因为没有向妈妈尽孝而遗憾终生。耽误了学习,还可以补回,亲不在,将奈何?”

程梅把自己病情如实的告诉了女儿。女儿泣不成声,程梅心疼地抚着她的背:“燕燕,一个人的生命,无论怎样长寿,总是有尽的,但亲人的爱却是永恒的。这段日子里,妈可能会成为你的负担,比如,让你帮妈打止痛针,不分昼夜地让你按摩,你得像个大人,处理很多突发事件。告诉妈,你害怕吗?愿意吗?”燕燕哭着点头:“妈,我愿意,这些年,你不就是这么照顾我的吗?”

程梅倍感辛酸的同时,却听到了女儿最为成熟的一句话。也为特殊事件让女儿提前长大,提前学会担当感到欣慰。燕燕在闹钟的提醒下起床,做了一顿难吃的早饭。程梅边吃边说:“妈必须诚实地对你说,这顿早饭并不成功,粥太烂,小菜又太咸。可这不要紧,今天失败了,明天就离成功近了。”袁天吃完饭去上班了,只剩下母女二人。程梅把一个月的生活费交到女儿手里,说:“燕燕,这个家就交给你了。”燕燕郑重地接过钱。女儿要去买菜了,出门前,程梅叫住她:“记得带环保袋,否则又多花钱买塑料袋,既不环保,又浪费。”

中午,在妈妈指导下做饭。油热了,燕燕吓得直想逃,程梅却堵住了厨房门,对她说:“如果你跑了,油就会着火,人生好多事,咱逃不了,都得面对。勇敢些!”由于倒菜时慌张,燕燕还是被油烫伤,程梅心疼地为她抹芦荟胶。看到妈妈不说话,燕燕知道妈妈心疼了。

中午吃完饭,燕燕收拾碗筷,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程梅把自己关在房里,终于泪眼决堤,大哭一场。

每天下午一点半左右,程梅都会在疼痛中醒来。她把打止痛针的任务交给了燕燕。第一次,燕燕拿着针筒手不停地抖,鼓足勇气扎进去时,她哭了:“妈妈,对不起,是不是很疼?”已因病而痛得满头大汗的程梅对女儿说:“不疼,比护士扎得还好。”疼痛在半小时后减轻了,程梅便教女儿过日子的手艺,如何腌咸鸭蛋,做东北酸菜,包粽子,做比萨。程梅想,如果不出意外,在自己离开时,燕燕就会拥有至少三十个手艺。程梅边教,边对女儿说:“当初姥姥就是这样教妈妈的。姥姥说,没有哪个妈能陪孩子一辈子,可是,这些手艺,却可以代代地传下去。孩子想妈了,就可以自己动手做这些东西。等孩子成妈妈了,手艺也就传下去了,妈妈的味道也就这么传下去了。”

借助止痛针的作用,程梅开始构思,要给女儿写五封信,分别给高考、上大学、工作、结婚、做妈妈时的女儿。她知道没有机会参与女儿生命中这些重大时段,可是,她希望在这些关键时刻,用信的方式让女儿感觉到她依然可以出席。

高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