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巢已空情未了
15800400000033

第33章 巢起巢落篇(8)

2005年春节后,新单位派来两位随员,打理妥贴,乘机南下。抵达深圳后,该院院长、副院长、医务科长等已在机场候驾,两辆BMW轿车接往国贸大厦附近的旋转餐厅,盛筵接风,酒酣耳热。一行人再把俩夫妻送进医院大院里一处120平,四楼一单元新居。院长亲自打开房门,眼前一亮,三室一厅一厨一卫,音响、冷暖、丹青、盆景、电脑,尽投知识分子所爱。主卧室床品寝具,锦绣淡雅,灯光照明舒适温馨。如此礼贤下士,刻意营造的氛围,既是真心实意,又让专家怦然心动,如遇知音。决心发挥余热,再塑辉煌。

凭借数十载临床积累,果然宝刀不老,游刃有余,不足半年交口称赞,就诊求医者竟排起长龙。院方欣慰满满,汪彤更为自己年过花甲,白衣红心,尚能救死扶伤,天遂人愿,心开目明。

丈夫有成就,妻子兴奋,夫人心甘情愿的做起全职太太,精心打理家务,不断研究创新,要把南方的菜肴,搭配出北方的烹调,果蔬、海鲜吸尽眼球。每当看见丈夫拖着疲惫身影踏进家门时,总是亲手搀扶塞进沙发,一杯咖啡浓香扑鼻。汪彤则喋喋不休意得志满的叙说所见所闻,有病人焦灼的等待,有患者满意欣慰的眼神,有呻吟中的无奈,更有奏效后的感激涕零。一对老夫妻为自己的晚年奉献,自我陶醉,心花怒放,偶尔竟止不住的合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晚开的花……”

南国的四季,风光旖旎,迷人妖娆。周末假日,俩人相互搀扶漫步在芭蕉棕榈绿荫丛中,阵阵米兰浓郁飘香穿心透肺,夕阳斜照下宜人景色,不离不弃的身影,仿佛是老到深处的枫叶,周身却散发出迷人的光辉。知识分子最满足的是社会认可,“医者仁心”就是一泓清辙心灵的甘泉,让大爱滋润纯美的人间,何尝不是自我肯定,人生价值观的所在。幸福的生活一再启发他俩,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拥有健康方能获得一切。夫妻决定汪彤清晨早锻炼一小时,夫人料理家务,傍晚外出散步一小时,无论风雨必须坚持。

2007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汪彤照例清晨5点准备晨练,夫人说:“外面冷,再加件外套,明天是中秋节,说好了明晚我俩庭院赏月,可别感冒了。”汪彤加了件夹克衫说:“好,再见。”一小时后汪彤准点回家,打开房门不见夫人,走进卧室见她躺在床上,忙问:“哪里不舒服?”未见回答,汪彤急忙上前一步,但见夫人直挺挺仰面向天停止了呼吸,瞬间汪彤昏厥坍塌倒地……

8时30分,医院专家门诊汪彤的候诊室众病人引领以待,导诊小姐忙去找医务科,并立即派人飞奔百米外的汪主任住宅。紧按门铃无人应答,这边时针指向9点,那边病人在起哄,百般无奈强行撞开房门,进得客厅再奔主卧,见夫人卧床已长逝,主任倒在床边,呼吸急促,脉搏不齐,立即用担架抬到抢救室。

一小时后,苏醒的汪彤见自己躺在ICU病房,忙问护士:“我怎么会在这里?”护士告诉他家中发生的一切。此时领导已赶来,紧握汪彤的手:“汪主任,不要急慢慢说。”汪彤如梦初醒,恍若隔世,朦胧中回忆说出晨练后回家,见爱人猝然离去的一幕,以及自己昏厥等,而后一概不知。汪彤说:“她是血压偏高,心电图也有改变,但始终在服药。她性格开朗,谈笑风生,身体看来比我棒,怎么会这样?”

据现场所见分析,汪夫人极大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所谓心律失常临床上很常见,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发生心律失常。轻度心律失常症状多不明显,仅感到心里不适或心跳加快,甚至有人无自觉症状,只在体检时才发现。但严重者可伴胸闷气促,眩晕、黑朦、抽搐及晕厥,甚至使生命处于危急状态而猝死。最担心的是可以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来健康的人,因此成为心血管病中“隐形杀手”。国内外一致认为,心跳停止4-5分钟,脑细胞将会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心跳停止时间越长,复苏难度越大,抢救成功希望越小,一般最佳抢救黄金时间仅8分钟。

中国每年300万人死亡于心血管疾病,约占国民全部死亡总数的40%,堪称头号杀手。研究显示,我国此类疾病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水平仍呈持续上升态势。某中等城市2010年统计,130例死亡病例中,突发心梗猝死者高达75例,占50%以上。令人瞠目结舌。2009年12月26日,原八一队、北京国安队的后防中坚栾义军,突发心梗猝死。28岁的浙江卫视当红新闻主播梁薇,在出差上海路上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2011年9月15日,年轻的中国探月工程副主任设计师,因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享年仅40岁……

眼前的一切使汪彤陷入深潭,看似幸福平淡,却在悄无声中酝酿着波诡云谲。不竟捶胸顿足涕泗滂沱,一遍遍的问自己,一个资深的医学专家,怎么让妻子猝死家中?为什么要晨练?为什么要南下?为什么……一串串的问号,让自己无法回答。内疚、愧恨、迷茫、纠结,如此沉重的良心债,该如何偿还?“死亡”一直是中国“避讳”的词语。哲学家说:“是生命从起点到终点的轮回。”医学家说:“是一个华丽的转身。”文学家说:“是魂牵梦萦方得一见的那人。”当事人说:“是锥心泣血回忆中永不褪色的华美篇章。”

中秋的夜晚,汪彤躺在ICU的病榻上,如梦似幻。两年间烟雨江南,楼台庭榭,鸟语花香,袅袅炊烟,领导的溢美,病人的褒奖,在时空的错位下,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独飘零。妻子的“别忘了庭园赏月!”竟一语成谶。“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想君思我锦衾寒,伤心明月凭阑干。”汪彤呆呆地望着窗外月光,脸色苍白,阵阵哆嗦,流下的眼泪滴滴都是蒸馏水,没有一点杂质。

十多天后,汪彤身体已渐恢复,但心灵的创伤却无法抹平。在院方操办下火化了夫人。经再三思考,决定辞去现有的工作,打扫空巢,重返原籍。院方惋惜与同情下,赠送3个月的工资,购买机票依依难舍地送别。

搭上空客,穿过蓝天白云,凝眸苍穹,当年夫妻携手南下,而今命运裹挟,孑然一人,带着破碎又孤独的心重归故里,人生变数如此难测,命运迷团深邃玄妙。西风一夜摧人老,轻拂面颊又添了多少沟壑。飞机降落后,汪彤紧紧抱着红木雕花的骨灰盒,吃力的踏上舷梯。刹那间触痛神精,痛彻心扉,不禁两腿发软,踉踉跄跄。

走出安检门,大女儿已在等候,奔向老父接住宝盒,放声大哭,情由景生,围观者唏嘘哀怜。老人先住女儿家中,选购了陵园墓地,于2007年初冬举行了安放大典。自此汪彤每晨4点起床,4时30分离家徒步9公里赶往陵园爱妻墓地,席地静坐。紧盯墓穴,桩桩往事视频再现,杨柳色依依,燕归卿不归。一腔苍凉,深沉的情愫直冲心脑,吮吸着四周满布墓穴肃穆宁静的空气,全身嗦嗦难以站立。如此这般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49天后已是隆冬,女儿实在无法忍耐,一天晚餐后,沉重地哀求老父,逝者已矣,“妈妈已经回到永恒安祥的清静之中,为了你,更为了这个家,还是今后按吉日祭奠吧。”面对泪眼婆娑的女儿,老父在无奈中停止了这一行动。

按照父亲的嘱托,女儿委托景象公司,微喷扫描刻录了巨幅母亲照片悬挂中厅。如今父亲每天除了挥毫书法,读书阅报,总是用浑浊的眼神望着那张照片,穿过照片勾起的是无尽的酸甜苦涩如烟往事,总是不自觉地一遍遍题写:“菊花残,满地霜,你的影子怎泛黄……”每每至此,女儿总掩面躲进厨房,惊恐担心的是,“此心已随母亲去,何日才是天尽头。”

可叹中国多了一位失伴老人,人间添了一段苍凉故事。

生死与共,同赴黄泉

不是传说,更非漫话,是城市的伤疤

2010年的一天,辽宁省一城市社区里一栋单元楼,早上8点多钟,一位居民还在外面洗衣服,只听“砰”的一声,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看见的竟是两人同时落地。目击者立即打了120,并报警。遗憾的是,留给现场的是一对老人手牵着手,血流一地,生命的永远消逝。

警察发现,这对老人是从8楼顶跳下来的。要想到达8层,只有一条通道,而从楼下登上楼顶坠楼处,需要一个个台阶爬上8层楼,其间还要穿过4道约1米高的围墙,数根晾衣的绳。记者跟随警察从楼顶西侧走到楼顶最东侧两位老人坠楼的位置,翻墙时,需要同事搀扶,晾衣绳距离地面仅二三十厘米,必须先用手抬起才能通过。

据邻里回忆,事发前没有听到楼顶上有任何声响,也没发现两位老人何时上到楼顶的。这对老年夫妇的身上有一本通讯录,警察联系上了他们的女儿。30左右的女子慌忙赶来,掀开塑料布后失声大哭。随后一位50岁左右的女子也赶到现场,说是女性死者的妹妹。

据介绍,两位死者是沈阳人,男的60多岁,身体不好,女的比男的年龄稍大一些,患老年性痴呆症。退休后曾在此小区住过,因嫌楼层高,就搬到另一小区住了,因此该小区住户们对他们不太熟悉。现场男女们纷纷议论,这般年龄,如此健康状态,居然能双双搀扶攀越层层阻断,登上8层楼顶端,他俩当时说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竟然一步一停,蹒跚相扶,走向人生不归路,需要多大的坚韧与决心。谁也无法知道他俩从相濡以沫到携手跳楼,几十年间究竟有过怎样的跌宕坎坷,甘甜辛酸。茫茫大千,人海多变,退休之年本该颐养天年,却被病魔折磨成如此结局。留给人们的是瘦骨嶙峋,尚未松开的双手和洒落泥土的暗红血迹。这触目惊心的悲壮画面,耐人思考的是雅雀归巢后,独居老人何处是他们遮风挡雨,安逸栖息的港湾?

女儿悲催的述说,爸妈身体不好,尤其妈妈患有老年性痴呆症,又呈进行性恶化,有时略显清醒,有时甚至意识丧失,生活不能自理。两位老人十分恩爱,清醒时总是父亲搀着老伴的手出去走走。尤其退休后,一心扑在母亲身上,父亲更是认为,谁也没有自己照顾母亲更合适,更贴心。女儿接着说:“前天还和爸妈在一起吃了顿饭,没想到那顿饭竟成了绝别饭。爸妈一早就从家里出来了,总认为是散步。”老人的妹妹在一旁直叹气说:“可能年事已高又疾病纠身,不想再拖累孩子吧。”可怜那“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此凄婉而又铭心刻骨的忠贞爱情,恐怕只有经过风雨,走过坎坷,而后看透了人生、沉浮、沧桑,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方能理解吧。

无独有偶,2011年3月,刘老太的老伴两年前因患癌症去世,自己身体感到不适,觉得右边乳房有个肿块,在小女儿陪同下来到医院检查。住进外科病房4楼,小女儿和丈夫天天轮换照顾。次日上午,刘老太被推进手术室,做肿块切除术。病理化验结果出来后,医生告知女儿,为恶性肿瘤,即病人罹患乳腺癌。女儿眼泪夺眶而出。但医生安慰说,由于发现得早,肿瘤比较小,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大。

下午就要做大手术了,小女儿的丈夫和婆婆也赶到医院陪伴。12点左右,安顿好母亲,就跟丈夫和婆婆下去吃饭,想到母亲喜欢吃发糕,特意买了两块。12点10分,回到病房后,突然发现母亲不在病床上,找了一圈没找到,心里有些发慌。12点15分左右,病房外有人大喊:“有个老太跳楼了!”女儿当即从凳子上蹦了起来,直觉告诉她,母亲出事了。和丈夫跑到4楼窗台往下一看,一位老太太面朝下躺在地上,身上的衣服证实,她就是母亲。

目击者介绍,老太是在9楼窗前徘徊了一会才跳下的。女儿蹲在母亲遗体旁,哭得几近昏厥。赶来的医院外科医生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病人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离开世界。其实她的病情发现得早,原本很乐观的,可以治好的。”老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到外地,闻听噩耗后,也立即赶来,悲痛无限。

老太当时的心态,最可能的是想到老伴已去世,自己又是癌症,孩子们忙于工作,自己身体会急剧变差,甚至活不了太久。如此受罪更拖累晚辈,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自杀率为万分之一,老年人自杀已不是偶然现象,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心理学专家分析,自杀行为存在年龄“双高峰”的特点,一个高峰是青少年,另一个是老年人。在中国老年人自杀原因有三类:一是长期受病痛折磨,觉得连累家人;二是因为老伴的离开感到孤独;三是与子女或周边的人群发生人际冲突,老人感觉不受尊重和关注。其中丧偶又居重要原因。据调查在城市有老人的家庭中,到2010年其中空巢家庭将可能达到80%以上。特别是“421型”的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

人都会老的,但衰老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而丧偶后的空巢,对老人的伤害尤其严重。那份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只能自己品尝。孩子们在筋疲力尽之后,老人怎忍心要求他们守住“养儿防老”的想法吗?中科院肿瘤医院保健室主任吴哓明认为,心理上的负面变化是造成大病的重要原因。男女到了五十岁,都会进入“更年期”,情绪容易波动,这对肿瘤的形成,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心、脑、血管病,更是接踵而至。与躯体疾病相比,孤独更令空巢老人无法忍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会副秘书长、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史宝欣教授说得好,我们为什么不了解老人?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还没有老。他更十分谦虚而又坦诚的说,这不怪你,就连研究多年老年人心理的我,也承认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老人。

如果子女没有能力承担“孝顺的成本”,那么将来我们的老年能交给谁?这是所有未老之人必须面对的一个不远而又现实的问题。“未富先老”已成为不争的现状,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步步紧逼着中国。全社会都应该听到一个最强音:我们的晚年交给谁?

岂能不养空巢老人

被弃养老人与子女对簿公堂

一对老夫妻几十年来南征北战,含辛茹苦,在那金戈铁马,薪奉低微,物资匮乏,居无定处的岁月里,将4个子女抚养成人。吃尽苦头,尝遍辛酸,舐犊之爱从未后人。谁料数年前老伴撒手西去,落下孤寡老太。按常理子女绕膝,有的工作,有的经商,老太本应颐养天年,乐享春晖。令人难以想像的是,老太在暮景残光下,你推我挡,制襟露肘,箪飘屡空,囊空如洗后,最终无家可归露宿屋檐。百般无奈下,一纸公文将4个子女同时告上法庭。

开庭时,两个争吵的人是一对亲兄弟,同时也是这起案件的被告。他们因为赡养母亲和支付母亲医药费的问题在法庭上争论不休。

大儿子说:“护理费、医药费加在一起是一万八千多元,我只承担医药费的一半,护理费我不承担。”二儿子辩解说,“应该由谁抚养,就由谁承担。”这位老太因为有两个儿子,为了谁来养她,当地政府曾协调两次,和他们签订两份协议。按照最新的协议,每个儿子轮流抚养母亲两个月,结果大儿子养母亲的时间到了,他就把母亲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