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巢已空情未了
15800400000032

第32章 巢起巢落篇(7)

随着老龄人口越来越多,有些空巢老人会选择和他人签订一份协议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这种协议被称之为《遗赠扶养协议》,因为不是血缘关系带来的法定义务,所以这个“扶养”,是扶助的“扶”。据夏教授介绍,《遗赠扶养协议》这种方式较为特殊,签订的内容对双方都有特别的约束。而正因为《遗赠扶养协议》对双方权利义务的要求较为严格,因此法律效力更高。

1989年,在台湾工作生活了40年的孙瑞麟独自从台北回到四川成都定居,老人无儿无女,只有几个亲戚居住在成都、北京。2008年3月4日晚上,82岁的孙瑞麟老人突然发病去世。

老人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自己居住在成都的房子赠送给小区的保安敬思江,而且还办理了公证。据敬思江说,2003年他从一所职业保安学校毕业后,来到孙瑞麟老人居住的社区当起保安。得知老人是台湾人,身体不太好,膝下又无儿无女,因此他经常上门陪护老人。

一年过去了,老人提出想让敬思江长期住在家里照顾他,鉴于自己已与老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敬思江同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老一少的感情日益深厚。而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担忧,便有了安排后事的想法。出于感念敬思江对自己多年悉心的照料,老人决定将自己的这套房子赠予敬思江,并立下遗嘱,办了公证。

孙瑞麟老人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亲戚们的不满和怀疑。但敬思江说,和老人相处的几年中,他从来就没见过老人的侄子陆先生等人来看望过老人。老人周围的一些人也印证了这种说法。那么,老人是否有权利把财产处置给子女及亲属以外,无血缘关系的人呢?

专家点评

《继承法》规定,遗赠继承是属于遗嘱继承的一种方式。如今,很多老年人可能会因为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照顾而选择遗赠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财产赠与他人。中国政法大学夏吟兰教授说,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处置自己的财产,都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

2009年4月的一天,88岁的华瑞英老人拄着双拐,颤巍巍地走进了上海一家旅馆,说自己要住在这里。而奇怪的是她家就在这家旅馆的附近。原来,华阿婆的老伴早年去世后,她就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华阿婆有一个姓忻的老邻居,忻家的女儿忻女士是华阿婆看着长大的。因为两家处得十分和睦,忻女士和父亲经常照顾华阿婆。

2001年,华阿婆唯一的儿子因病离开了人世。悲痛之际,忻女士更加细心周到地照料起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为感激忻女士的照顾,2003年,华阿婆和忻女士签订了一份《遗赠扶养协议》。双方约定,由忻女士来照顾华阿婆今后的生活,为她养老送终,而华阿婆则承诺,在她去世后,将自己位于浦东的房产留给忻女士。协议签完后,华阿婆就高兴地让忻女士一家搬进来同住。然而没过多久,老人说,一切都变了,不仅自己被赶到了小房间,而且连澡也不让她洗。无奈,自己只好临时住进了旅馆。

可对于老人的说法,忻女士满腹委屈。她说,自从华阿婆儿子去世后,自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照料华阿婆。为此,邻居们也都替忻女士抱不平。据忻女士回忆,老人出走前的那些日子,上海房价上涨得很快,老人也开始流露出对那份协议的后悔。邻居们也证实,那阵子华阿婆对房价的确很敏感。

就在忻女士想找华阿婆理论之际,华阿婆已将她告上法庭。2009年7月7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判决:一、解除原被告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二、原告华瑞英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偿还被告忻女士扶养费用人民币5万元。

专家点评

夏吟兰认为,《遗赠扶养协议》的重点在协议,只有双方意见一致时,这个协议才能生效。虽然被扶养人有权利要求变更协议,但是有一个前提,如果对方履行了义务,被扶养人就必须支付扶养费。

老人的认知弹性,抽象推理和短期的记忆能力较差。他们的内心空虚孤独,需要亲情的呵护,法律的援助,但又承受不了推来挡去的艰难维权。社会应当在爱心与法治中倍加关注这一群体。

滚滚车轮,巢毁卵破

两眼都流泪,一心在滴血

张明,41岁,一个名牌大学毕业,身高1.78米,风度超群,才敏过人,被誉为机关精英,仕途无限的某单位中层干部。2011年9月8日下午,下班后骑上电动车,兴高采烈地先到花店买了束红玫瑰,再往蛋糕房领取预订的生日蛋糕。今天是妻子的生日,回想结婚12年,风雨兼程,携手并肩,两人不畏艰辛,创造了今天的小家庭。10岁的儿子聪明活泼,妻子胡韵风姿绰约,贤淑绝俗,在公务员中出类拔萃。丈夫的担当,妻子的体贴,儿子的乖巧,一个和谐温馨,桃花源式的港湾,越想越兴奋。今晚为爱妻精心安排的生日家宴,又将会为彼此平添多少华美乐章,留下哪些难忘的回忆。信心满满,一路凯歌。

命运不公,造物欺人,当行至一段马路交叉口时,风驰电掣中一辆宝马轿车追尾后又来个急转弯,瞬间张明的电动车碾翻着地,飞奔的车轮下,张明头颅开花,鲜红的血迹喷洒在斑马线上,肇事的轿车竟一溜烟的扬长逃逸。交警赶来时,围观路人但见血染的玫瑰花彩带和生日蛋糕上只见“生日”却碾碎了“快乐”两字。众人掩面唏嘘,有人咬牙切齿地说:“车祸猛于虎,开车的人心比虎更恶十分!”

此时已一命归天的张明,口袋里手机铃响,交警接听,一个清翠甜美的女声:“老公,别慌,我们等你。”机智而又有临场经验的交警佯装镇定的回答:“你先生正在路上,出了点情况,我们正在处理。”对方提高了嗓门焦急地问:“哪个路段?”交警详细的报了现场地址。20分钟后,一位着装淡雅的中年女性,骑着电动车赶到出事点,车未停稳便一头扑向老公,呼天喊地,嚎啕大哭,晕厥在地。围观群众,连同出警公安,个个掩面……

调取摄像头,短短的26秒视频,心惊肉跳,胃部痉挛,看得让人控制不住的生理抗拒。

一次又一次,人们看到这样类似事件重复发生,横冲直撞,碾压行人;车祸后拒绝施救,拖行数百米;为逃避责任,拖到草丛中将其掐死;连捅8刀将受害人致死;醉酒开车直冲路边人群;对协警老拳相向……尤其令人愤怒的是,2011年10月13日,广州佛山一名两岁女童从家中出来,跑进一条小巷,被一辆突然加速的面包车撞倒,车前轮碾过她的身体。司机停了片刻但没有下车,随后加速驶离,后车轮再次从她身上碾过。接着,有三个人从她身边走过,其中两人似乎注意到了她。之后,一辆小货车竟从她身上驶过。随后又有十余人从女孩身边走过或骑车经过,包括一名领着一个小女孩的中年妇女,无一人停下来施救。将近7分钟后,一位捡垃圾的妇女见了并试图把她抱起,但发现她一动不动。随后把孩子移到路边,问周围的人这是谁家的孩子。

录像画面随后显示,一名年轻妇女——后来确认是女孩的母亲——跑了出来,看到女孩立即抱走,送往医院。在广州军区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该院一名医生说,送来时已接近“脑死亡”生命迹象十分微弱。虽经专家组大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全脑功能及全身脏器衰竭,于2011年10月21日离开了人间。

女孩31岁的父亲对记者说,他对那些不肯停下施救的人感到无奈而愤怒。他质问第一辆面包车的司机:“你父母和老师怎么教育你的?只有挣钱才重要吗?”他说:“我怀疑那个司机是想故意撞死我女儿,因为他觉得这样赔偿金额会少一些。”虽然警方已将两辆肇事车的司机拘留,但交通肇事,司机杀死交通事故受害者,逃避法律责任等等案件,已成群众“谈车色变”的热点。而围观不救,冷漠人性,更让有良知的人们愤怒震惊。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发表题为: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肇事者掩盖交通事故的企图骇人听闻。文章认为,水门事件的教训是,让人身败名裂的不是犯罪,而是掩盖犯罪。中国的驾照考试没有提到这个教训,但是或许应该有所涉及。

药家鑫连捅8刀,吴思强掐死受害人,田厚波再次倒车确保受害人已死,胡成磊车祸丧身,父母现场跪地举牌20天,悬赏目击者。30岁的男子,63岁的老太,渣土车下死伤的8位民工……当人们打开当天报纸,锁定电视屏幕时,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地区、城市,都有浓烈的黑色和血腥车轮下死亡和暴力残忍的气味。

《时代》周刊给出客观的评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几起案件不大可能代表任何大规模的趋势。但它们引起全国人民对中国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担心。中国的阶层鸿沟越来越大,驾驶汽车的富人攻击骑自行车或步行的穷人。中国社会普遍缺乏信任,怕惹麻烦,导致一些人不敢救死扶伤。

作为中国人,对这些轰击观者眼球,无视社会公序良俗,挑战天理正义,侮辱人性底线,实在不能理解,做人竟然可以没有下限到这般地步。在公共场合,在自己违法的前提下,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瞬间踩下一脚油门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冷血的一记。更让多少美好的家庭,巢毁卵破,鳏寡孤独,厮守余生。

专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北京祁律师对记者说,撞死一个人的赔偿比撞伤一个人要少。国内一家报纸2006年对80名司机进行了调查,其中60名司机说,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撞死一个人比撞伤一个人要好。祁律师说,在北京撞死行人赔偿数约为50-60万元人民币,在欠发达的省部是20-30万元。而撞伤行人可能要为伤者终身支付巨额费用。伤者如果留下严重残疾且终身需要照顾,这笔费用可能让人破产。祁律师沉重的接着说,“我只能说,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已经扭曲。一些人逃逸只是为了逃避责任,一些人现在故意杀人。”

新加坡《联合早报》载文说:为什么中国社会要讨论这样一个根本不用讨论,或者不是问题的问题?原因极其简单,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变得如此复杂,必须诉诸人类理性了。中国文明长达数千年不中断。历来视自己为一个道德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这么看待中国的。但是,现在为什么会演变成一个毫无道德可言的社会呢?如同一个社会道德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而社会道德的衰落也如此。世界历史表明,道德的重建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主观努力的结果。如果新道德体系不能得到确立,无论怎样强大的经济力量,都不足以促使中国文明的复兴。法律并不仅仅是那些写在纸上的条规,而是一种如孟德斯鸠所说的深入人心的“精神”。

人们走在八车道的宽广马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名牌轿车,呼啸而过,电器时装,吸尽眼球,现代化元素,浓妆淡抹,心荡神摇。注目定神中,脚下人行道上东躲西藏,挣扎求生的摆摊设点;断头的盲道;菜市口、农贸市场抱脚索取的幼童乞丐;硬塞商贾广告的男女青年;挂牌自我推介家教的大学生……雾里看花,光怪陆离的景观,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缩影,还是公正公平的缺失,让道德无处生存。

随着海峡两岸旅游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宝岛台湾,目睹亲历的是,四车道马路却出奇地有序运转,道路交叉口只见红绿灯没有交警,各类车辆自行其道,川流不息。没有鸣笛噪音,更少塞车抢道。街道干净却少见垃圾筒,沿街两旁高大榕树,青藤野草绿阴覆盖。没有摩天大楼却见高低不同的建筑,临街居民房屋,错落有序。窗口、凉台都有鲜花盆景,凸显“户庭无尘染,虚室有余闲”的安逸情调。人行道上南来北往者表情悠闲自信,无论淑女、帅哥迎面而过总是甜甜一笑主动让路。偶见蹒跚举步的老者,总有人上前搀扶一把,点头而去。再看霓虹灯闪烁下宝岛夜晚,繁华又不失浪漫,24小时诚品书店任你博览,Seven-Eleven的小超市随处可见,内设免费热饮、吧台、网聊任你享受。徜徉在现代与古朴,华丽又脱俗的夜幕下,让人衍生出“久在樊笼里,复归返自然”的享受与感悟。从另一面解读了一旦文明演变成习惯,习惯又深入人心时,社会风气就自然形成。走进台湾就不止是血浓于水的重温,更是学习与借鉴的契机。浮想之余,令人不竟想起一句流行歌词:“失去的,竟是我们的所有。”

车轮滚滚,单表一桩,走进某机关大院一栋单元楼三层一户,门楣上方黑纱肃穆,正是张明夫妇的爱巢。叩开门扉,客厅中墙悬挂着英姿潇洒的张明黑白照。一位热心的大婶正在照顾10岁的男孩。大婶说:“胡韵精神崩溃,已由她的同事们送进医院,他们的父母都远在农村,谁也不忍心将噩耗传送过去。这对夫妻为人和善,我们邻里自告奋勇来轮流照顾孩子。”

张明照片下方矮柜上两支烛台,点燃着白蜡,烛泪滴个不停。中间的玻璃罩下,是几经拼凑的残缺生日蛋糕。乖巧的孩子说:“这是妈妈特地定制的玻璃罩,说蛋糕要永远存放。”男孩不停的落泪,提住左肩带“孝”字的黑纱,哽咽着说:“这黑纱我要带8年,直到我18岁,让爸爸每天陪伴我,看我成长……”闻者涕泪横流,如此美满幸福家庭,刹那间天崩地坼,人间悲欢,何至如此!

所幸有视频为证,经公安干警辛勤奋战,14天后肇事原凶缉拿归案,最终等待的是法律裁决。可以肯定的是,蔑视法律,法律必让他自食恶果。杀人偿命,认罪伏法,天理昭昭,没有比这更简单的逻辑了。

频频车祸,已成国人一大杀手。微博成为人们发泄愤怒和谴责的地方。网友潺潺流水发帖,描述2011年10月10日,一名美国游客跳入杭州西湖救起一名溺水游客,众多中国人在围观。网友莺歌燕舞跟帖:“是中国人的耻辱,正在失去灵魂的证据。”深则隐发帖:“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否留下了一个道德的真空。”网友五六六紧跟:“社会良心丧失、集体冷血,拷问国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网友慢郎中答:“这个社会病得严重,得请西医抢救。”网友休谈以往跟进:“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佛山女童事件,网上观看已过100万次。碾轧出来的“集体冷漠”,网上已热得烫手,眼中滴泪,心里流血。

五千年的文民古国,何以至此?

孤雁单飞归旧巢

菊花残,满地霜,你的影子怎泛黄

汪彤,一位大医院的主任医师,2004年退休,夫人是已退休居家的职工。在南风劲吹下,被深圳一所民办医院,求贤若渴,三顾茅庐,重金礼聘下,他决心发挥余热,重新悬壶。

夫妇俩人育有二女,大女儿已工作成家,小女儿随爱人去新加坡陪读,数年后已定居国外。几十年来夫妇相依相伴,共赴患难,生活已定型。二老提出的条件是,须夫人陪伴照顾起居。南方医院领导认为合理,并赞同支持,答应一切由院方免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