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或者说意识层面的发展,才是推动社会以及个人最为根本的动力。在以往的认知中,意识从来都是人们利用的对象,虽然利用了,但是并不清楚意识的运作机理,更不会考虑意识本身的发展问题。偶尔会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以便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优势。对于意识的提升也仅仅限于对知识的获取,这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好的工作,提高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但这并不是意识的本质性发展。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单纯的知识摄取,无法真正促进一个人成长。就像人们学习开车,开车仅仅是人的一项技术,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所学技术的每一个步骤输入到人的潜意识的过程。人的潜意识层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程序库,知识学习只有进入到这个层面,才能够被人们熟练地掌握。通过一定频率的重复训练,当人学会开车后,潜意识模式就会自动地运作,你不必刻意注意什么时候踩刹车,什么时候拐弯。特别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潜意识模式可以帮助你在瞬间完成避险动作。
潜意识层面本身并不会产生创造力,它只能够继承原有的程序模式。所以一切的知识技能如果只是单纯进行技术操作,或者是记忆式的学习,那么只会增加潜意识层面的熟练程度,人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变成一部熟练的机器。在这样的层面上人是无法获得主体性和意识自由的。
在潜意识的层面进行技术训练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将外在文化价值判断也输入到潜意识的层面,那么就会对人的意识领域构成禁锢,就会以社会的、他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从而丧失意识的自由感知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知识的学习会走向反面的原因所在。程式化的知识输入恰恰禁锢了人本身的意识自由,使人变成了机器而并非人的存在。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促进人成长,有时候反而会禁锢甚至扼杀人的存在。
人的成长不能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或者说人的成长本质上就是要超越潜意识,形成自由的主体意识。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还没有真正成为“我”,没有主体意识,怎么能够说人获得了成长?
要具备自我意识,就要使得“我”的感知,超越于一切被感知的事物,也就是要实现意识的主体性自由。所以,人的成长并不是知识的单纯接受、技能的熟练,而是主体性的飞跃。
只有超越于潜意识之上的时候,人才能够成为自主独立的“我”的存在。这个时候人不再是知识技能的奴隶,而是技能知识之上的主体性存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并不具有显赫的学历学位,但是能够成为自我成就典范的原因所在。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是知识最多的人,而是人生感悟最多的人。人生感悟恰恰就是意识自由感知的领域,一个人只有意识觉醒才能够有自由的感知,才会有自由的创造。
拥有了感悟力,内在的“我”才能开始真正的呈现出来,并且成为了一切的主导,包括知识在内的主导。
人的成长,并不能够用知识技能的多少来衡量,而是来自于意识层面看不见的、质的变化,那就是从潜意识模式中获得解放,获得主体性的意识自由。
意识模式质的变化,是社会实质性变革的基础,也是衡量社会最根本进步的内在标准。如图 3.1所示,用人格的发展类型来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所谓的传统社会从人格上来区分就是人格依附性的社会,所谓现代社会就是主体性社会。这两种社会类型的区分,阐明了人类社会在人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质的飞跃,人类社会实质性进步在于从外在获取型的意识模式向自我生成型的意识模式的转化,使得人真正实现了自由独立,这种独立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不依赖,更是意识上完全的自由自主。
人的自由并不在于摆脱外在的压迫,而是要摆脱内在的压迫。这种内在的压迫与束缚,就是人的潜意识模式的束缚与禁锢,而这恰恰是外在一切压迫存在的意识基础。
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虽然都在走向进步,但都没有真正实现意识模式上质的飞跃,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的自由,起根本性的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的潜意识模式,而整个人类实际上也仍处在自身所创造的文化重压之下。
只有人本身的主体性被确立下来,人才可能成为自身的存在,才能够说“我是我的存在”,在此之前人都是文化承袭的存在,习俗的存在以及被社会控制的存在,生活在潜意识模式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