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中
15845900000007

第7章 江苏省(3)

纪念碑坐落在主峰峰顶,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纪念碑高42.3米,碑体方型,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铜像,高5.5米,题为“宁死不屈”。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

北殉难处烈士雕像用大小179块赭色花岗石砌成,高10.3米,长14.2米,由9位烈士形象组成,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陵园内还建有“四一烈士墓”、“望江矶烈士墓”以及安葬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三烈士墓”等。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着1927年至1949年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革命烈士的生平史料。总体陈列分为四大版块:序厅、基本陈列、春满人间、多媒体。

序厅。序厅正面的红色大理石上,刻着由江泽民同志书写的“弘扬先烈精神,献身四化大业”的题词。左右两侧镶嵌着反映基本陈列时代背景的大型铜版画。

基本陈列。分为四个部分:秦淮寒夜、石城星火、神州放歌、迎接黎明。陈列将烈士个体置于某一历史背景或事件中,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舍生忘死的群体形象。“秦淮寒夜”反映了侯绍裘等10余名烈士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在南京与敌人顽强抗争的历史史实;“石城星火”介绍了“四一二”以后以孙津川、李耘生、顾衡等为首的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在腥风血雨中,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直至英勇献身的事迹;“神州放歌”讴歌了以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为代表的全国各地革命者前仆后继、血洒南京的壮丽诗篇;“迎接黎明”展示了以朱克靖、刘亚生、徐楚光等在解放战争的正面战场、隐蔽战线中的革命志士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整个基本陈列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断后,结构紧凑,气势磅礴。

春满人间。用电脑喷绘长卷、中心展台和灯箱展示了南京解放50年来“虎踞龙蟠今胜昔”的风采。

多媒体——狱中斗争、与烈士对话。采用了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形象地再现了烈士们在监狱中的斗争情景,缩短了时空距离,使观众与置身于电视银屏中的烈士的扮演者面对面地对话。观众的直接参与,增强了宣传教育效果。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陈列采用版面陈列与电脑陈列相结合的手法,除177位烈士史料上版陈列外,另有1342位烈士史料和名单储存于电脑中,观众可自行翻阅,有效地拓展了陈列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陈列内涵。

整个陈列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形式设计庄严、肃穆;多媒体系统、随身听讲解系统、灯光、音响系统以及着名艺术家创作的背景音乐和美术作品融合一体,营造了视听效果俱佳的氛围。

南京·《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位于古静海寺遗址上,该馆通过4个展厅共130余幅(件)图片、史料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腐败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割地赔款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

静海寺位于南京城西北部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赐额“静海寺”,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它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还有潮音阁、钟楼、井亭、华严楼、玩咸亭等建筑共80多楹。规模宏大,可谓金陵名刹。郑和晚年曾在此生活过。

1840年6月,英国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1842年,英军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英双方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五百多年间,静海寺历经灾难与战火,新中国成立之后仅剩偏殿数间。1987年,在旧址复建了628平方米的仿明建筑,由于不是原貌的修复,故称为“古静海寺旧址”,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为了迎接香港回归,1996年底,该馆进行了扩建,使陈列馆的占地总面积达到2800平方米,整体建筑具有江南园林风格,古朴典雅。举世闻名的明城墙依伴着狮子山蜿蜒而过,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静海寺恰似画面上独特的一景。

陈列馆院内有“三宿岩”、“天妃宫碑”、铜镜“史鉴”和警世钟等景点。

馆内新增的条约陈列室,陈列着我国近代(至1949年)与外国政府签订的1100多个条约,其中大部分是不平等条约。所有这些,时刻在警示后人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静海寺集国家荣辱于一身,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1997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南京·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梅园新村。纪念馆于1954年开始筹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对外开放,称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办公原址。由于原址狭小,在原址附近新建一座史料陈列馆,于1990年1月8日正式开馆,杨尚昆题写馆名。

全馆陈列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共南京谈判的史料;第二部分是中共代表团的办公原址。陈列馆中央矗立着周恩来全身铜像,以周恩来当年步出梅园新村30号大门的照片为原型。展厅中央是一座高65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上面雕刻着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的群像,画面呈“S”形,象征着中国革命是曲折的。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影印报纸、文献、文物等再现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300个日日夜夜的战斗生活。

梅园新村17号、30号和35号是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驻南京的办公地址,也是我党为维护《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与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前线。30号院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中共代表团进驻梅园新村后,为了防止特务监视和破坏,将30号的院墙加高一倍,并在前面的传达室和后面的晒台上各加盖一层楼。如今,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薇都是当年栽种的,整个院子保持着原貌。

红瓦小楼的室内,左边是会客室,中间的圆桌上放着一碗雨花石,周恩来等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和新闻记者,阐明我党的主张,争取他们的支持。会客室里面一间是代表团几位负责同志的餐室,周恩来常在这里边吃饭边听汇报和研究工作。会客室对面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里间是他们的卧室。在周恩来的办公室内,当年他使用过的写字台、转椅、桌上放着的笔砚、《新华日报》、分省地图和中共代表团的信笺依然如故。卧室陈设十分简朴,只有两张单人棕绷床、一张五斗橱和一个衣架,床上的棉被是代表团1946年所发,直到1964年该馆人员去北京征集时,周恩来仍在使用着,已用了十来年。五斗橱上摆着的那只磨损发白的小皮箱跟随周恩来南征北战了十几年,一直到北京还在用。车库内陈列着当年周恩来、董必武等外出谈判、访问时乘坐的汽车。由于国民党破坏了谈判,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与邓颖超、李维汉等飞返延安。1947年3月7日,董必武率领代表团驻南京和上海的全体工作人员撤离,回到延安。

无锡·吴文化博览苑

吴文化博览苑,又称吴文化公园,位于江苏省锡山市堰桥镇西高山,占地467公顷,仿古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是国内第一座由农民捐资创办的大型文化园林。它南濒太湖,北依长江,距无锡火车站13公里,硕放机场19公里,门前有贯通长江南北的锡澄公路,南侧是沪宁高速公路道口,交通便捷。

公园始建于1984年仲春,由同济大学陈从周、司马铨教授等园林专家设计,设景布点着眼于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吴地数千年历史文化为经、大文化各个剖面为纬,融优秀民族文化、乡土国情教育于一园,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公园实行民办公助、社会办园的方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多方募捐,靠白手起家、自强不息的精神,拼搏15年,现已开发利用土地45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迤逦3华里,总资产近1亿元。

吴文化公园以吴文化为内涵,形成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是个名副其实的寓教于乐的大课堂。目前已建成稻丰圩、堰里农舍、水鲜村、蚕桑巷、吴地船桥史馆、无锡院士馆、锡山市爱国碑廊、锡山交通馆、金融史馆、锡山教育馆、吴地人文馆、教师山、吴地佛教文化馆、甲子厅、吴地三百六十行展馆、江南风情苑、福寿山庄、财神阁、仙侣院和学生教育营地等20个馆区,并运用丰富的资料、实物、图片、电化形象等手段,充分展现了五千年的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壮丽画卷。

公园自1990年“吴地人文馆”开馆以来,名扬海内外,已接待中外宾客110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丁关根、费孝通、王光英、钱伟长等先后到吴文化公园视察,先后有280余家中外新闻媒体作了详尽的报道,弘扬了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