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上
15846100000004

第4章 吉林省(2)

四平烈士陵园位于四平市北郊,哈大公路四平入口处,陵园居高临下,站在陵园向南眺望,市区的全景清晰可见。陵园占地20余万平方米,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革命公墓,197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四平烈士陵园。1986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国家列为重点烈士纪念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列为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陵园的大门在哈大公路102线四平入口处,城堡式的大门宏伟壮观,两头高大威武的雄狮座卧在大门两侧,把陵园衬托得既雄伟又庄严肃穆,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当年的东北局书记陈云得知四平烈士陵园成立,应四平市人民政府之邀,欣然为四平烈士陵园题字。

陵园的主轴线正中是一座由四把尖刀组成的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在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彭真题写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纪念碑后面是无名烈士墓,安葬着四战四平英勇牺牲的10082名烈士,该无名烈士墓是国内最大的烈士合葬墓之一。无名墓的墓铭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四平攻坚战主要指挥人洪学智题写,无名墓四周由四个呈方队形的208座有名的烈士墓,无名墓与有名墓呈花盆状,寓意为陶铸的着名诗章:“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同时,陵园内还辟有四平英烈事迹展览馆,规划待建中的还有四战四平万名烈士英铭录碑廊、马仁兴雕像等项工程。

吉林·丰满劳工纪念馆

丰满原名“风门”,因山高风大而得名。丰满原是荒凉的穷山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1936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先后两次指令伪满洲国政府,要在5年内建成能开发巨大动力资源的丰满水电站。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就在日本人侵略中国的隆隆炮声中,当年的9月,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号称“亚洲第一大工程”的“松花江水力发电所”(即丰满发电厂)的修建,到1941年建成,1943年春开始发电,共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

这个发电站的主体工程是一座长1100米、宽20~50米、高91米、体积210万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力型拦江大坝,此外还有坝下厂房,总发电量可达120万千瓦。

如此庞大的工程,在当时机械化程度低下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即所谓“劳工”来完成。承包单位大东公司和下属东兴利大柜、义和祥大柜等,到华北(山东、河北两省最多)和华东等地,以“到吉林修磨电,吃白面,住楼房,每天挣一到两元工钱,劳动满三年由招工者免费送回原招工地”为诱饵,从1937年到1941年间,共骗招青壮年劳工达11万余人。此外,还有在当地抓的劳工、摊派劳工、犯人和劳奉仕队等等。劳工来到丰满,便进了一座人间地狱。为了防备劳工逃跑,日本人在丰满江东五垧地以北和东北坡一带共设三道铁丝网,道口处由荷枪实弹的日本警备队把守,后来劳工住地周围也加上电网,四周由日本人持镐把巡逻。此外,丰满还设有日本宪兵分团、警备队等监视和镇压劳工的机构。坝基需要挖30多米深,全靠劳工们一镐一镐地刨。由于劳累,加上衣服单薄,饮食太差,冬季每天都要冻死几个人。日寇操刀,监工持棒,劳工们受尽非人折磨,死伤无数。日寇将大堤正北距江东岸的百米处辟作扔弃和埋葬死难劳工尸体的地方,于是形成了丰满“万人坑”。据统计,扔进万人坑的死难劳工有15000余人。

为了让后人永远不忘记这段沉痛、屈辱的历史,1963年,丰满发电厂在“万人坑”修建了简易的尸骨陈列厅,1966年建立了劳工纪念碑。1971年由吉林市总工会、文化局在此建成劳工纪念馆,1997年12月重新竖立了一座巨型“死难劳工纪念碑”,碑为花岗岩质地,呈长方形,碑身下部为丰满劳工群体浮雕人像,碑阴镌刻横书隶体字碑文,控诉了这段罪行,碑周围有花岗岩柱铁链护栏。

1984年1月24日,丰满劳工纪念馆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江·“四保临江”烈士陵园

“四保临江”是解放战争史上一幕波澜壮阔,灿烂绚丽的热血诗篇!

1946年冬,国民党军继续向“南满”(注:日俄战争后,《朴茨茅斯和约》以长春为界分为“南满”和“北满”,“北满”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南满”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东北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等部进攻,再集中兵力大举向松花江以北推进。

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心坚持“南满”,巩固“北满”(注:“北满”,指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地区),密切配合,粉碎国民党军进攻。12月17日,国民党军以新1军、新6军、第71军、第60军、第52军各一部共6个师的部队,向临江发起进攻,企图将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困绝于冰天雪地的长白山中。正当国民党军步步进逼时,1947年1月5日,民主联军“北满”部队第1、第2、第6纵队另3个独立师共12个师,冒着零下40℃的严寒,从松花江冰封的江面上横越南下,向长春、吉林以北要点进攻,出其不意地歼灭国民党军一部,迫使国民党军停止对临江的进攻,抽出两个师北援。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在达到调动国民党军的目的后,于1月19日返回江北。1月30日,国民党军以所余4个师的兵力,对临江发起第二次进攻,民主联军以第3纵队进行机动防御,以第4纵队插入国民党军后方进行袭扰。国民党军感觉兵力不够,暂时停止进攻,又从北面调1个师南下,于2月13日向临江发起第三次进攻。正当南面作战激烈进行时,“北满”民主联军于2月21日第二次越过松花江,又在德惠、九台等地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再次迫使国民党军停止进攻临江,抽兵北援。3月8日,“北满”民主联军乘松花江开冻前第三次越江南下,在郭山屯、靠山屯地区以突然动作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多师,又返回江北。3月27日,国民党军向临江发起第四次进攻,但因来回拉锯,部队疲惫,信心不足,反被民主联军歼灭一个师,只得停止进攻,转入防御。东北民主联军则由被动转入主动,赢得“四保临江”战役的最后胜利。这一胜利扭转了东北战局,改变了敌进我退的态势,使东北战场上出现了战略性转折,为我军随后进行的全面反攻和辽沈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即将开始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临江市猫耳山南坡、鸭绿江的北岸,始建于1947年,由纪念馆、纪念广场和墓区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3170平方米。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门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内安息着“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杜光华师长、温士友团长和着名战士英雄李安仁烈士以及“四保临江”、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483位,其中8位是日本籍烈士。他们大多数是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

1949年7月15日,陵园建成烈士纪念塔,原辽东省政府主席刘澜波为纪念塔题词:“为人民解放事业死难烈士永垂不朽”。1991年开始建立了“四保临江”陈列馆,面积320平方米,展馆现有实物展品约326件,展出历史图片178幅,展示了我党我军“坚持南满斗争”的艰苦历程和“四保临江”战役的壮烈场面。

1992年投资10万元修建的“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建筑面积412平方米,馆内珍藏着烈士遗物、图片等革命资料。1994年以来又相继投资112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2万元,修建了通往墓区的“长青门”石牌楼、凉亭、花墙和108阶花岗岩踏步,108阶象征着艰苦卓绝的“四保临江”战役历时108天,四阶缓步台象征着“四保临江”和四个建设,每个缓步台宽3米,象征“北满”部队配合“南满”部队“三下江南”,又象征临江市“开路、开边、开源”三开战略。2000年投资65万元重新修建了烈士纪念碑,铺设了园区地面。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为“四保临江”烈士陵园题词:“人民烈士浩气长存”。“四保临江”纪念馆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100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四保临江”纪念馆被国家列为全国红色旅游10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