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石鼓文诠释
15849000000015

第15章 后语

方今能出版《石鼓文诠释》,我的感悟太深了。《石鼓文》的出土,本是“石出天惊”的大事情,堪称“石鼓山上的奇迹”。

十尊石鼓在中华的文明史上是十棵明珠。它像夜空中闪亮的明星,是那么的耀目,光彩照人,以至于中国人、海外华人,没有看不见它的。不是吗?大凡学子,没有不知的,一学习汉语就知道了《石鼓文》;大凡书家,没有不临摹的,《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过渡的唯一的摹本,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大凡文博工作者,没有不想了解它的,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古物”;大凡求知者,没有不想知道它的,因为在它身上,承载了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神奇。这位智慧的老人,静静地躺在故宫博物院——这个昔日皇宫里,不急不躁,任凭历史评说。尽管猜度万千,它始终不语,却似乎提醒那些研究者:“我身上的文字是能够把我自己说清楚的,只是你们的理解不同罢了。等到你们把我读懂了,那么中华文明在你们面前的深度将会提高无穷”。我想,华夏后裔是应当有这般的学子的。是的,《石鼓文》是这般的期待我们。作为华夏的子孙,我们为什么不去认识它呢?正是报着如此的心情,我学习《石鼓文》、临摹《石鼓文》、研究《石鼓文》,终于悟出了这本册子所叙述的结论。当然,如此的观点见解,未必能被人们认可。但它毕竟是我心血的结晶,是回报石鼓老人的献礼。作为华夏子孙,我自以为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即是谬误百出,我有如此这般的坦诚,我情愿智者、大儒对我的指教。因为石鼓老人盼望能够客观、公正、正确的对待它。这是任何一个石鼓子孙都应当坚持的。因此在我出版这个册子的时候,我受到了这般关注。文物旅游局的局长杜新民、书记任周方都给我写了序。青铜器博物馆馆长陈亮写了后序,胡智生老兄给了我费尽心血修复的宋代《石鼓文》拓片,曹宇先生插了图,韩宏伟先生尽心尽力编辑书稿……以至于有了这个册子的出版。我有何德何能?还不是依据石鼓老人给予我的这个机会。我终生的感激石鼓老人,也感谢给予我支持的承传华夏文明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