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功教师必做的11个探究
15849500000025

第25章 探究九学生心理行为矫正的艺术(3)

引导逆反心理不仅要有适宜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且要有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思想情感及心理向积极方面发展的情境,像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他们受教育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良好的环境里,再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就会大大有利于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就会增强教育的效果。当然,还要为每个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个别教育情境,如委托工作,提出特定要求,改善不良处境等。

(四)注重了解青少年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

要防止和克服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作为教育者,就必须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做到:

1.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的时机。

2.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长处。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4.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育者要关心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充分尊重、信任他们,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他们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等待,相信他们是会醒悟的。

(五)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

教育过程中要针对青少年学生消极心态的特点与成因,用有效方法进行疏导。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同体,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种“同体观”有助于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教育思路。同时,由于教育者本身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教育者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所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真切些。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益于控制青少年学生中的逆反心理。

(六)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成败,防止和克服消极逆反心理

青少年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在各种成败面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归因现象:许多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例如,有的学生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的失败,常常抱怨环境恶劣、题目太难、没有机会或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这种归因偏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或心理的不相容,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在教育中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教他们学会归因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

冷漠及其矫治

一、冷漠心态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首先,随着青少年学生年龄的增长,体质在增强,精力也变得旺盛,实践范围扩大,思维能力也在增强,独立性和自制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他们的自尊心、好强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对他们新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习惯地拿他们当孩子看,还是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这样,教师的观念与青少年学生日渐形成的独立意识需求的矛盾突出,他们独立性和自制力受到挫折和压抑,容易产生心理冷漠。

其次,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其心理已经接近成熟,但毕竟还有点稚嫩,往往采用消极的方式对待心理矛盾。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系,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正在形成,极不稳定,还不能通过自我价值意识活动完全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行为,并排除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理性抉择的干扰,使自己的心智和行为符合抉择目标的要求。一旦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不符,便容易产生心理冷漠。

再次,青少年学生在学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初入学校,学校严明的纪律和行为准则约束了他们,大量的作业使他们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各种挫折抑制了他们的喜悦心情,再加之他们处理不好与教师、同学的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在学校中受到冷遇、嘲笑、歧视,找不到自己在学校中应有的位置,从而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压抑。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专门场所,本应对他们的精神生活给予强有力的指导,促使他们在道德、人格等方面更快成熟,养成积极适应内外环境的本领。但是,现在有些学校实际上并没有对青少年学生负起全面责任,没有很好地指导他们的精神生活,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并给予及时引导,他们在价值意识活动中遇到困惑、麻烦和问题,很少有人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常常使青少年学生因屡次挫折而心灰意冷,导致心理冷漠。

(三)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有重大影响。家长的乐学敬师能够激发孩子对教师、对学校的向往,家长的溺爱和专制则可能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实践表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甚至使他们沉沦不振,心理冷漠。

二、冷漠心态的矫正技巧

(一)重塑理想信念,促进自我转化

造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态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理想和信念的丧失。应该说,青少年学生刚跨入学校生活时,是充满热情、有所追求的。但是,在他们饱吮学校生活中的阳光雨露,领略社会的习习春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多种多样的、来自各个方面的阴暗面,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这时候,他们的心理便会发生矛盾、冲突和动摇。有的青少年学生会想,所谓“美好理想信念”原来不过如此。有的青少年学生会认为“我算看透了”,热情就会逐步变成冷漠。对待青少年学生中的这种冷漠,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善于全面地、科学地观察事物,从本质上去理解问题,把熄灭了的理想和信念的火炬重新点燃起来。

(二)认清形成过程,确立科学态度

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克服教育工作盲目性的基础。青少年学生所以会出现冷淡、消沉、自卑、怠惰等冷漠情绪,都有一个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要提高矫正工作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就必须对这一过程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这方面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冷漠心理行为出现的大概时间及在这以前的表现情况;冷漠心理行为增多以后到现在有哪些起伏变化;现在这些青少年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表现情况及其自身对所处境况的想法。

在认清形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好教育矫正工作,必须对他们确立科学的教育态度。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矫正工作易于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这类学生对教师、对集体的疑惧和拒绝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虽然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集体对他们的认识和态度上。尤其是“落后生”的称呼,教师的批评、讥讽,同学的指责,集体评先进受影响时遭到的议论,由于老师、同学告状及自己所受到家长的惩罚等。这一切只能强化冷漠学生的拒绝心理,增加教育工作的困难。所以,在教师和同学中确立对冷漠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促成他们接受教育影响的关键。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应确立的科学态度还包括从他们原有的心理状态水平出发,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三)摸清“心理禁区”,激发积极情感

心理学的研究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存在着一个“心理禁区”。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这种“心理禁区”更为明显,谁要有意无意触及到它,都会引起强烈反应,从而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准确地把握冷漠学生“心理禁区”,对矫正青少年学生的冷漠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是指具有冷漠心理的青少年学生最怕别人知道,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痛。一旦有人提到或触及类似问题,便非常敏感,“心理禁区”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缺陷。如某些先天的残疾,以及由生理缺陷引起的与常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等。这本来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别人一提及其自卑心便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和伤害。二是心理状态。冷漠学生因时因地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如新生入校,由于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或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敏感点就是怕别人瞧不起。三是家庭问题。如果家庭成员名声不好,或工作不体面,地位卑微,家庭住房简陋寒酸等,都可能成为冷漠学生的敏感点。

由于具有冷漠心理的青少年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当触及这些问题时,反应也就各不相同,有的是一触即跳,有的是脸色陡变,有的则“阴云笼罩”,更有甚者会一时想不开,走上绝路。表现形式尽管不一,但被触及“心理禁区”的冷漠学生大都会出现厌烦、憎恶、气愤等消极情绪,产生排斥、拒绝、漠然处之等行为反应。由此可见,认真了解并准确把握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并尽力不触及,是教育、理解、关心青少年的基本要求。

心理学表明,积极的情感,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则带来排斥、拒绝。所以,要想冷漠学生不因为碰到“心理禁区”问题而产生消极情绪,教育工作者就要恰当地引导、激发冷漠学生的积极情感。首先,要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其次,要善于引导。有些冷漠学生“心理禁区”的问题,实际上是由本人和社会上某些偏见造成的。如上面提到的“家庭成员名声不好”,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实际上是无法选择的,他们大可不必为此背包袱。再次,要注重激发冷漠学生的兴奋热点,通过有效的心理补偿,克服心理过敏。

(四)创设良好环境,优化教育方法

对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矫正外,还要动员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全方位地协同矫正。在学校和班级中,具有冷漠心态的学生同样有着归属于班集体、得到他人信任的需要。

在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班风,形成正确的舆论,搞好学生群体建设,使冷漠的学生通过集体的共同行动,建立起整体意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动员情绪消沉的学生参加班集体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和表演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和集体观念。针对冷漠学生的特点,可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其特长,在奖励和鼓舞中获得自信心和荣誉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班集体有了凝聚力,教师还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互相尊重,教育学生不能歧视那些性格古怪、不易合群的冷漠的学生,尊重他们并以满腔的热情感染他们,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愉快的集体生活中。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影响,让热情、好交友的外向型青少年学生去主动关心和影响冷漠的学生,使其在无意识的情境下医治冷漠的心理。

(五)做他们的心理医生

矫正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产生各种冷漠心态,都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受到挫折,而心理挫折又不能正确解决的状况下造成的。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医生的责任感认真对待。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消除心理冲突。当他们处于心理冲突时,一定要讲究教育机智和艺术,必须细致、谨慎、耐心,不要非理智地责怪他们,可采用诸如迂回法、冷冻法,将学生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使其内心冲突缓和下来,再做疏导工作,切忌急于求成。特别是对有创伤性的内心冲突,更要求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其次,从沟通思想入手,“心病”还须“心药”医。处于内心冲突的青少年学生,常常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以消极冷淡的表情代替言语。因此,我们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所思所虑、所喜所忧,想方设法使学生内心的怨闷得到诉说,疙瘩得到化解,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再次,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增加心理活力。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很难摆脱烦恼的情绪,却又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流露出愁闷、痛苦的感觉。因而,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造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并辅之以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各自的心理活力,培养较强的自制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冲淡其各种苦闷,转移其情绪,排除各种干扰,达到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