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辅导员手记
15859600000008

第8章 把握角色尽职尽责(8)

【编者按】近年来,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坚持组织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为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并逐步形成了学校、学生和家长三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模式,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为此,我们选取了东北大学两位辅导员撰写的三个案例,供读者参考借鉴。

案例一

李刚(化名)是2006级测控专业学生,在大二期间,开始沉迷于网络,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形成对网络强烈的心理依赖,甚至出现逃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造成多门次科目不及格。辅导员与他多次谈心、劝告,但教育效果不明显。

2008年2月,我们对李刚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到,李刚的家庭条件较好,在父母眼中李刚是一名聪明、活泼的孩子,从小十分娇惯,入大学后家长对他的要求较低,在学习上放宽了对他的约束,对他沉迷于网络的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家庭教育管理对李刚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我们客观地介绍了李刚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和他迷恋于网络较严重的现状,并把学校对由于学习不合格致使学生降级或退学的相关政策详细地介绍给他们。李刚的父母非常感激学校能够及时地把这一问题反馈给他们,表示愿意支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与李刚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后,我们达成共识:要通过目标引导为李刚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必要的学习指导为他重树学习的信心;通过共同的关爱和激励让他回归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群体中;通过控制上网时间、进行心理调适、鼓励参加文体活动等途径使他合理利用网络,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半个学期过后,在教师、父母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李刚终于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自信和乐趣,他不仅成功地戒除了网瘾,重修后通过了不及格科目的补考,还积极参加了学院举办的科技节。他对老师说:“以前遇到挫折和不快时总想通过上网来减轻痛苦或解决问题,现在觉得时间不够用,真后悔以前把那么多宝贵的时光都浪费在了网络上。”这次成功的家访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家访工作有利于学生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状况,有利于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教育观念,有利于家庭和学校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

滕晓辉(化名)是2006级自动化专业学生,他家境贫寒,母亲常年患病,父亲是退伍残疾军人,全家仅靠他父亲开电动三轮车载人及低保金来维持生活。他性格内向,参与社会活动较少,很多事情都不与寝室同学、朋友、老师沟通,而且有两门科目不及格,性格变得孤僻自闭,情绪十分低落。

2008年1月,我们对滕晓辉进行了家访。家访过程中他的父母告诉我们:“晓辉从小自尊心特别强,学习成绩也十分拔尖,不知道为什么上了大学后就变得不像以前那样上进了。”听过之后,我们认真反思、回顾了他自入学以来的各方面表现,刚入学的时候,滕晓辉是一名非常积极的学生,但是,他多次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在班干部竞选中也没能如愿以偿,众多的“打击”使他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对日常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热忱。家境贫困使他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和学习压力,给他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使他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障碍。他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愿轻易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藤晓辉的自卑心理与他强烈的自尊心产生了复杂深刻的矛盾。

家访回来后,我们结合藤晓辉的实际状况,邀请校园心理咨询教师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真诚的关爱和指导,时刻高度关注他的表现和细微变化,并及时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我们还为他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让他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恢复自信心,树立起自立自强、奋发成才的奋斗目标。

半个学期下来,藤晓辉变得坚强乐观,并重修过了不及格的科目,工作能力也有了提高。2009年2月,我们再一次来到滕晓辉的家里,他父母高兴地告诉我们:“现在晓辉经常鼓励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他努力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他心中肯定有了明确的目标。”看到藤晓辉的进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用真心去开启心灵就会创造奇迹,走进学生内心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它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走出自卑孤僻的角落,去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案例三

孔阳(化名)是2008级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家境十分贫寒,自入学以来,他勤奋刻苦、自立自强、乐于奉献,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和称赞,成为了同年级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学习上,他曾获得辽宁省化学竞赛一等奖,入学不久就被班级同学选为学习委员。在平时的学习中,他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的学习热情,不服输的学习劲头时刻激励、感染、带动着班级的同学。在课堂上,他认真听讲,总是能够率先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惊讶和赞叹。在班级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孔阳凭借敏捷的思维和扎实的功底不自觉地就成为了发言的主角,总是能够快速地说出类似习题的章节和解法,能够在众多题海之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和窍门。

在生活上,孔阳自立自强,踏实进取。他时刻不忘学校对他的帮助和关爱,入学后积极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热心于学校、学院开展的各项活动,经常成为班级活动的主要筹备者、服务者。他节俭朴素,热心助人,他淳朴、善良、坚强的性格给人以阳光和欣慰的感觉,赢得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优秀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家庭教育与东北大学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接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访了孔阳同学的家。

通过家访我们得知,在孔阳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患了脑瘤,先后两次手术花去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于是家里把原来的房子卖了,又买了这处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他的父亲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只靠孔阳的母亲一人每月320元的工资和国家的补助维持生活。坚强的母亲一方面忙于工作,照顾家庭,一方面从未放松对孔阳的教育和引导,母亲时刻叮嘱他:“要立志考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回报社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孔阳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磨炼出了坚强、感恩的性格。

经过认真的总结和思考后我们发现,孔阳的家庭教育,蕴藏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具有启发性的教育规律和方法,那就是感恩教育。在现有的较艰苦的教育环境里,父母一直将最真挚的爱赋予他,这种爱使他相信,面对现实的生活需要健康积极的心态,一切困难都会过去,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会变得好起来。亲人、朋友的帮助,国家、社会的福利救助使孔阳从小就学会了感恩和回报。他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立志长大后要回报父母、教师和社会给予他的爱和帮助。特别是在他步入大学期间,学校的绿色通道、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更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给予了他无限的拼搏激情。同时,校园里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能力的良好氛围使他获得了极大的自信,浓郁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开阔了孔阳的视野,为他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深深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促进的关键因素,就是用关爱与感恩的心教育学生,使学生相信爱、相信奋斗、相信未来!这深深的“父母爱”为他提供了永恒的奋斗动力,这浓浓的“母校情”为他树立了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