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15860400000012

第12章 社会学研究概述

跨入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变化以及诸多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突出,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现实责任更加凸显。甘肃省社会学届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立足甘肃及西北地区的地域实际,积极探讨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创新。

(第一节)社会学学科的基本发展情况

截至2005年底,甘肃全省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并成立了相应的院系(研究机构),有3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学硕士点;从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专业分支学科来看,涉及农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网络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甘肃全省从事社会学方面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超过50人。从2001-2005年,甘肃全省高等院校培养的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超过300人,培养的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科生超过2000人。从2001-2005年,以甘肃社会学会、兰州大学等机构为依托,甘肃社会学界多次举行了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有部分学者还参与了甘肃省外以及全国、国际社会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脉络和领域

一、农村社会及其发展问题研究

“三农”问题是百年难题,而农村社会及其发展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甘肃以及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研究农村社会及其发展在该地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甘肃社会学界主要围绕农村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农村社区建设两个维度展开。

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刘敏从社会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了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发展的“二源动力聚合转换理论”,构建了“动力来源三段说”和“动力转换理论”,将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三种类型,即区外动力嵌入型发展,内外源动力聚合型发展和内源动力扩张型发展;包晓霞、岳子存等从城乡均衡的视角探讨了边际性乡村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化发展问题,提出了贫困与反贫困行动系统等思路;刘敏也从剩余度、流动度、净剩余度三个方面对农村社会的劳动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岳天明对西北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文化消费较之于物质消费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促进和引导西北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的策略;贾应生从城镇化的视角,指出中心村庄在西北地区城镇化的首要可选途径,是自然村庄过渡到小城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和谐式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刘敏等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提出了社区建设思想,指出“强政府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有机结合应是我国社区建设最重要的体制要求及体制特征;赵利生认为我国绝大多数民族社区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区外动力嵌入型、内外源动力聚合型、内源动力扩张型三种模式,认为绝大多数民族社区的发展处在由第一种类型向第二种类型的过渡之中,因此必须加快向第三种类型的转换,促使内源动力的生长和扩张,如此才能加速民族社区的全面发展。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社会问题研究

民族文化与民族社会是甘肃社会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围绕民族社会控制、民族社会文化以及民族社会发展三个维度展开。

在民族社会控制方面,刘敏以“民族关系是特殊的社会关系”为学术视角,分社会关系理论、社会关系构成模式和社会关系调整三个层面,针对社会关系运行中的障碍和问题提出了战略调整、政策协调、文化整合、法律规范“四位一体”的调整方略;赵利生指出民族社会控制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领域,任何一个民族及其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控制,认为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是民族社会控制的主要类型;徐黎丽对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民族社会文化方面,赵利生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重构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伴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暴露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而转型与重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正确把握重构的现代取向。他还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民族社会发展方面,赵利生将迟发展作为一种视角,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特点、困难、问题与出路,尤其是迟发展的负面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岳天明指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培植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和运行机制。

三、民族社会学学科发展问题研究

民族社会学是以民族的特殊社会文化为基础,研究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中国民族社会学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

刘敏综述了我国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民族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是:学术建设将走向规范化、学科建设将走向本土化、学科发展将走向综合化。赵利生结合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把民族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视角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①结构与过程的视角;②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视角;③冲突与平衡的视角;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视角;⑤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同时,又把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总结为四个方面:①整体性与民族性相结合;②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③横剖研究与纵观研究相结合;④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四、社会学基本理论方面的问题研究

赵利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的进行了研究,提出“社会学是现实学”的观点;李怀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岳天明对社会学的解释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饶旭鹏对布劳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进行了研究。

五、其他方面的研究

陈文江、黄少华、张咏梅、李明等对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陈文江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等省情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礼对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郝苏民对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社会评价

一、《山村社会一西北高原山村社会发展动力研究》

该着作由刘敏撰着,200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发展动力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他继出版《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中国不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发展》等专着后又一研究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成果。该着作对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分“走进黄土地”、“黄土地的变迁”、“动力系统构建”、“发展始于足下”四部分。刘敏在其《山村社会》中提出了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发展的“二源动力聚合转换理论”,构建了“动力来源三段说”和“动力转换理论”,将我国农村社区的发展概括为三种类型,即区外动力嵌入型发展,内外源动力聚合型发展和内源动力扩张型发展。刘敏认为,由于长期的封闭落后,现代性因素积累的薄弱,传统的一切仍按照固有的逻辑在山村社会发挥着作用,因此,对山村社会发展来说,外源动力输入是前提,没有一定的外源动力的输入,其发展是不可能的,但外源动力的输入是为了激活内源动力,最终形成内源扩张型发展。《山村社会》的出版,是西北地区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刘敏先生及其学术群体长期坚持农村社会调查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而合乎规律的积淀与升华。陆学艺在该书序言中指出:“这项成果不仅具有填补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发展研究之空白的意义,而且对于领导部门制定农村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二、《民族社会学》

该着作由赵利生撰着,2003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成果之一。该书对民族社会学的对象、视角、定义、特征与功能等进行了分析,并按结构、过程、控制的内在关系构筑了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对民族社会学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第二章是民族社会学引论;第三章是民族社会结构论;第四章是民族社会过程论;第五章是民族社会控制论;第六章是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该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一是较为系统地勾勒了民族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体系;二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了本土特色;三是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与思考,如以法律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秩序论、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迟发展与民族社会发展等;四是对以往的民族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对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分析与对策。

该着作2005年获甘肃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并被省外部分院校列为研究生入学或在读必读书目。

三、《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调查研究——甘肃、青海、宁夏项目区》

该项目由陈文江主持,是中国外交部、科技部和挪威外交部联合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围绕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开展了涉及除西藏外11省区的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采取PPS抽样,共调查城乡居民44000人,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调查资料。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是大型数据报告《西部人民的生活》。该项目成果被科技部和挪威外交部联合发布。

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小康之路研究》

该课题是2002年教育部百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重点项目,由武文军任课题组长,兰州市社科院科研人员张玉斌、冯小平、贺永泉、张金生、邓生菊、韩晓东、柴作军、王槐义和市政协研究室李克义、王永岭等人参加,兰州大学教授、着名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专家杨建新担任课题组顾问。该课题从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提出后,开始立项研究,历时八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课题组人员除了收集有关小康建设、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统计资料、文献资料以及各级政府的战略规划外,还深入到省内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调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小康建设水平,获得了大量反映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资料、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小康建设中的成就、问题、差距,根据党的十六大的战略决策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着重研究和分析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基本要求、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建设方式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全新的思路。这项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武文军、张玉斌主编的专着《甘肃民族地区小康建设之路》,计23万字,由民族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五、《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该项目由岳天明主持完成,是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鉴定等级为良好。该项目将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中,构建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和运行机制,充分展示了民族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咨政价值,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西北民族社会的和谐运行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政策上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增促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减缩西北民族地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代价。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对于人本理念,能摒弃无民族社区发展的社会发展、无明确取向的自然进化式发展和以温饱为中心的低度发展等传统的或无序的发展观念,使民族社会的发展落脚于民族社区发展和民族社会成员发展的基础上。

六、《东乡社会研究》

该着作由陈其斌撰写,民族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成果之一。《东乡社会研究》突破了以往对东乡族的研究多侧重族源和民俗方面的传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东乡社会的形成、发展、运作等方面,除了对东乡社会构成、婚姻问题、社会组织等进行研究外,研究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东乡社会的经济问题,二、教育问题,三、宗教问题。该着作以民族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法为主,辅以历史学的文献研究法,对东乡社会的实地调查和思考比较深刻、透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敏赵利生)